李遠哲——一個非常有作為的人
李遠哲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李遠哲(Yuan Stem Lee)
出生年代:1936年-
職稱:美國化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李遠哲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人。在李遠哲1959年臺灣大學畢業后到新竹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利加州大學,1965年獲博士學位。后到哈佛大學化學系隨赫施巴赫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1968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教,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后在柏克利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利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回臺灣任臺北“中央研究院”院長。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之院士。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
李遠哲成功的故事——堅持
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非常努力。
學位高的人,人品不一定高。
——李遠
他——李遠哲,是中國歷史上第四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唯一一位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得主。他是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也曾是復旦大學的榮譽教授。他被稱為“物理化學的莫扎特”,是“世上最杰出、最有創意的物理化學家之一”。
李遠哲認真、堅持和拼命的態度為他今后在學習和科學研究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外貌敦厚、有著讀書臺灣仔的質樸氣質的李遠哲,在公開場合中偶會流露出害羞神情的李遠哲,其實內心里有著一股頑強的、不服輸的性格。“我從小就喜歡打乒乓、棒球,參加競爭性很強的球賽。”他形容在球場上的自己像個拼命三郎,“勝敗我不太在意,但還是要拼命,我要盡最大努力把球打好。”科學研究上的李遠哲更是有著拼命三郎的這種精神。
李遠哲在化學方面的杰出工作主要是他從分子和原子等微觀層次上研究和揭示化學反應過程,回答“化學反應是怎樣發生的”這一基本問題。這使得他在1986年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旋即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分子束是一門新學問,他用了近二十年時間才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是李遠哲攻讀博士學位后,與同時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指導教授赫希巴赫共同研究創造的。過去十多年來,李遠哲又不斷改進這項創新技術,將這種方法運用于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交叉儀器”能分析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階段過程。目前,分子束已經在工業上發揮巨大作用。開發超大型集成電路時,借用分子束的技術,可以把極高純度的半導體性原子積存在電腦板上,他的成功也推動了我們國家的科學發展。在他經歷過那么多次的失敗之后,他還是鼓足勇氣,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二十年的失敗,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1965年,他獲得伯克菜加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65年到1968年,他在勞倫斯伯克萊實驗室和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68年到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任教,1974年后重返伯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擔任教授。為了吸取外國的最新科技成就,李遠哲先后掌握了英,德,日,俄等國語言。李遠哲長期堅持不懈地從事于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以及對化學物相互反應的原理,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就,在化學動力學方面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李遠哲再一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樸實而又深刻的道理。
教育啟迪
每個人的成功路上都是少不了挫折的,王石曾說:“人生就像登山。很多時候,遙看目標。似乎高不可攀,其實每向前一步,我們也就距離目標更近一步。每一個人不管多么平凡,只要真誠付出努力,都能夠到達比想象更高的高度,人生沒有爬不過的山,重要的是行動,認準目標后,便腳踏實地向前,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這同樣也說明了李遠哲的精神是偉大的。李遠哲的成功還告訴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都需堅持不懈、鍥而不舍。這樣你才會成功,你的人生才與眾不同。
只要我們一息尚存,就要堅持下去,因為我們已深知成功的秘訣:堅持不懈,終會成功。
上一篇:李政道——最早獲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
下一篇:楊振寧——中國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