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中國人的驕傲
楊振寧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楊振寧(ChenNingYang)
出生年代:1922年-
職稱:科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于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于70年代發展成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并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楊教授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榮休,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楊振寧成功故事——執著的興趣
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主業是什么,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每一個畫家、音樂家都有他自己的風格。也許有人以為科學是研究事實的,與文藝不同,事實上二者是一樣的。拿物理學來講,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美妙的地方。而每個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不同的美妙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也就是說會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楊振寧
楊振寧出生時,因他父親楊武之當時正在安慶一所中學教書,安慶又名懷寧,因此給長子取名振寧。在中國,楊振寧的名字從2知識階層,到平民百姓,可謂家喻戶曉。一位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具有這樣寬泛的知名度,不僅因為他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還因為他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以后第一個回國訪問的卓有成就的美籍華裔學者。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情種,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楊振寧的智慧很早就被發現和善加引導。他的父親教他天文、物理、數學、英文、唐詩宋詞、易經八卦,為他延請的家教也均是當時清華燕大名師最得意的門生,這為楊振寧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時代的楊振寧聰明而早慧,數學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長大了要爭取得諾貝爾獎!”從心底里盼望兒子有出息的楊武之,十分清楚諾貝爾獎的分量。他鼓勵兒子說:“好好學吧!”沒想到,這個玩笑,在西南聯大一傳十、十傳百地傳了開來,人們戲言:“楊武之的兒子數學很好,為什么不子從父業攻讀數學而學物理?哦,因為數學沒有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高中時只讀過化學而沒有讀過物理,所以他報考聯大時考的是化學系。可入學后,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更有興趣,于是又轉到了物理學系。當聯大當年入校的新生里,16歲的楊振寧,是同學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此時的西南聯大,學生宿舍是土墻茅草房或土墻鐵皮房,教室是鐵皮頂的房子,下雨時會叮叮咚咚響個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沒過多久就變得七坑八洼。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會被吹掉下來。聽課坐的是在椅子右邊安上一塊形似火腿卻只能放一本書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師生們苦中作樂,幽默地稱吃的摻帶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飯是“八寶飯”,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腳踏實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絕后”。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
1945年8月29日,23歲的楊振寧從昆明飛往印度,然后乘船過紅海、地中海和大西洋,來到紐約。從哥倫比亞大學到普林斯頓,再到芝加哥大學,輾轉反復,楊振寧最終找到戰時因為參與原子彈研制工作而行蹤被保密起來的物理學大師費米。經費米推薦,楊振寧得以成為美國氫彈之父特勒的學生。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 L. 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 Baxter)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 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4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當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驕傲。楊振寧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致辭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力于現代科學。”
在楊振寧的心中,對祖國一直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楊振寧曾經說過:“興趣是成功的秘訣。”他的成功源于他對興趣的執著。
教育啟迪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達爾文小時候是一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極大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后來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成功軌跡的起點是他永恒的興趣——對電腦網絡的癡迷;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自主性,缺乏獨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創造。
上一篇:李遠哲——一個非常有作為的人
下一篇:歐內斯特·海明威——永遠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