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大秀宮》原文與賞析
玉笥山前太白峰,望仙橋下水溶溶。
前溪流水后溪月,五步白云三步松。
半夜珮環朝上闕,插天樓閣度疏鐘。
夢余仿佛鈞天奏,知在蓬萊第幾重?
大秀宮,玉笥山道教廟觀之一,位于江西峽江縣玉笥山麓,今圮。“大秀”是道書所載玉笥山的“洞天”之號。作者另有《大秀峰》詩曰:“大秀山峰菡萏開,玉梁高接九仙臺。”
玉笥山前太白峰,望仙橋下水溶溶。
因大秀宮建筑在山間,作者先從山間的景色寫起,但其方位是變化不同的。仰望太白峰挺拔峭立,高聳入云,是一種雄壯的美;俯瞰望仙橋下,溪水潺潺,流動不止,是一種柔和的美。作者就是通過這一上一下,一剛一柔,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地刻畫出大秀宮前的景色。
前溪流水后溪月,五步白云三步松。
這一聯寫的是夜景。金烏西墜,玉兔東升,大秀宮前的夜景也是分外動人的:月光照在溪水上就如同撒下一溪的碎銀,分不清這流動的究竟是溪水還是月光。“前溪流水后溪月”實乃互文見義,說的是無論前溪后溪,到處都是流水,到處都是月光。而 “五步白云三步松”也是如此,說的是山間白云籠罩,一片茫茫,到處是松樹,到處是白云,究竟是松樹還是白云,誰也不能分辨清楚。
半夜珮環朝上闕,插天樓閣度疏鐘。
上闕,插天樓閣,皆指大秀宮。插天,極言其巍峨聳立。此二句是說到了夜半時分,身帶珮環到上闕朝拜,在高高的樓閣中聽洪鐘之聲。作者在此處把兩種不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一是佩環聲,一是洪鐘聲,一細小碎密,一洪大希疏,兩者在寂靜的山間分外悅耳動聽,儼然是一曲和諧的交響樂。這怎能不使格外敏感的詩人如醉如癡,似癲似狂!
夢余仿佛鈞天奏,知在蓬萊第幾重?
據說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使之三個月不知肉味 (見 《論語·述而》),而韶樂乃舜樂,在這里作者佩環洪鐘交響曲是鈞天廣樂,乃天上神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它比韶樂不知要強上多少倍,難怪它能使作者神魂顛倒,不知是夢是醒了。然而作者并不滿足于此,他還要進一步推論,若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現在的處所就是蓬萊仙境,我們正處在這仙山瓊閣的第幾重呢?這是在問人,還是問己?誰也不清楚。總而言之,它給人們的是一個問號,作者就這樣樣意味深長地結束了這首詩。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天上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