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伐毒掘根》原文與賞析
有守園人瞻守官園。當園中間,生一毒樹。諸有男女入園游觀,停息此樹下者,或頭痛欲裂,或腰脊疼痛,或即于樹下便命終者。時守園人知為毒樹,復見眾人遭諸苦難,即施斧柯。柯長一丈余,遙斫毒樹。未經旬日,即生如故。然彼毒樹枝葉團團,樹中之妙,眾人見者無不歡喜。其中眾生,不知忌諱,未遭此難,共往奔彼,自蔭其身;影未移間,復遭苦厄。時守園人復于異日以斧往斫,樹生如故,倍復殊妙。如是數斫,生生如舊。彼守園人宗族、五親、妻息、仆使,貪樂樹蔭,盡取命終。其人單孑一己,晝夜愁憂,號悲而行。路遇智者,自陳酸苦,其痛萬端。是時,智者告園人曰:“此眾苦惱,卿自為耳!夫欲止流莫若高堰,欲伐樹者當盡根原;卿所施功,但種生栽,何言伐樹?汝今速往掘出根本!”
此篇選自姚秦·竺佛念所譯的《出曜經》。它所宣傳的宗教思想是:不徹底斷絕“愛根”,就會墜入生、老、病、死之無盡苦海之中,永無出頭之日。
佛家對“愛”的理解是:愛即貪愛、愛欲。即特指貪求財物、愛戀異性而言。《俱舍記》(唐·玄奘譯)卷九曰:“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正因為“愛”包括了“貪”、“染”兩面的內容,所以被視為世俗生活得以發生而又不得解脫的最重要原因。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了這種本源力,人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佛教講“三世輪回”、“因果報應”,因此,“愛”根不除的話,那就只好永遠輪回于生生死死的痛苦中。
愛是佛教“十二因緣”環節之一。十二因緣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聯系的,它強調十二個環節按順序組成因果循環鏈條,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沒有獲得解脫前,都依因果定律,“生生于老死,輪回于無窮”。十二因緣是生命現象的總結,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而在 “十二因緣” 中,佛教是特別強調愛欲的惡的性質和作用的。
但是,在現實的世俗生活中,蕓蕓眾生因為不懂得 “諸法無常”、“萬法無我” 的道理,總是執著地追求“有我”,且還要求它恒常不變。落實到具體,就形成了各種各樣“愛” 的所為。
然而,“愛”卻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愚昧的眾生認不清它的危害。他們的貪愛所為,有時或許讓他們獲得了一時的利益,但他們還不知道這實際可能已傷害了別人,而且肯定已為以后的輪回而埋下了惡種,所以即使他們也想跳出苦海,但不除愛根,那是永不可能的。
在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巧妙地把愛用“毒樹”來比之。所有男女只要一入園,在毒樹下停息,就會或頭痛,或腰脊痛,或命終死去。這也就喻眾生只要有了貪愛之意,就會受害。守園人雖知是毒樹,也想為眾生解除苦難,但他卻不知如何解除這種苦難的真正可行的方法。他砍去了毒樹,但樹復生長,而且愈長愈盛,反而遭引了更多的人,也就反而害了更多的人,因為大家都被其 “樹中之妙”所迷惑了。守園人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在,還在辛辛苦苦地“以斧往斫”,結果只是“如是數斫,生生如舊”,因為他的所為等于給毒樹修理枝葉,如此,他的所有的親人、親戚朋友等都因貪圖樹蔭,命終死去。剩下他孤身一人,他憂愁、悲痛,但仍不知真正的原因。最后碰到一位有大智慧的人,才知所有的苦惱,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徹底掘除毒樹的根,才是除毒消災的根本方法。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講完了這個故事,用四句偈語作了總結: “伐樹不盡根,雖伐復猶生;伐愛不盡本,數數復生苦。”他正是用 “伐樹不盡根,雖伐復猶生” 的事實來說明人身與此無異,愛根深固,危害極大,不徹底掘出此毒根者,枝流不斷,就會在生老病死苦海中,沒彼生此,沒此生彼、如此輪回流轉,永無休止之日。這樣,不僅是自己將在無盡的苦海中受煎熬,還會使別人受害。
這個生動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任何東西都要認清其實質,不能只被其美麗的外表所迷惑。(二) 要除去某種有害的東西,一定要從根本上著手。換用一句最通俗的話就是“斬草除根”。這個啟示無論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富有教育意義的。
這一篇的文字所闡明的道理在最后: 欲止流莫若高堰,欲伐樹者當盡根原。而這切實重要的哲理,卻是通過一個文字優美、形象生動的故事反映出來的。故事中的每個人,每種物都是有所比的。把抽象的道理蘊含在具體的事物之中,這是佛經譬喻故事的最大的特色。人們讀完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也接受了一個深刻、有意義的道理。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伎兒戲著羅剎服共相驚怖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修仙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