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基甸》原文與賞析
《舊約·士師記》第6—7章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視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就在山中掘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后,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破壞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篷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困,就呼求耶和華。
耶和華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出來,出了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并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旛那里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們同在。”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出來嗎?他那種奇妙的作為在哪里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里。”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嗎?”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最微小的。”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基甸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求你不要離開這里,等我回來,將禮物帶來供在你面前。”主說:“我必等你回來。”
基甸預備了一只山羊羔,用一伊法細面做了無酵餅,將肉放在筐內,把湯盛在壺中,帶到橡樹下,獻在使者面前。上帝的使者吩咐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磐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這樣做了。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內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基甸見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當面看見了耶和華的使者。”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至死。”于是基甸在那里為耶和華筑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這壇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
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只牛,并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筑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上帝筑一座壇,將第二只牛獻為燔祭,用你砍下的木偶作柴。”基甸就從他仆人中挑了十個人 ,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辦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天干這事,就在夜間干。
城里的人清早起來,見巴力的壇拆毀,壇旁的木偶砍下,第二只牛獻在新筑的壇上,就彼此說: “這事是誰干的呢?”他們訪查之后,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干的。”城里的人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因為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
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號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他打發人走遍瑪拿西地,瑪拿西人也聚集跟隨他。又打發人去見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他們也都出來與他們會合。
基甸對上帝說:“你若果照著所說的話,借我的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如果是羊毛上有露水,別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著所說 的話,借我的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來,見果然是這樣。將羊毛擠一擠,從羊毛中擰出滿盆的露水來。基甸又對上帝說:“求你不要向我發怒,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這夜上帝也如此而行,唯獨羊毛上是干的,別的地方都有露水。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自己。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
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去到水旁,我好在那里為你試試他們。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基甸就帶他們來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讓他單站在一處。”于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耶和華對基甸說: “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號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篷,只留下這三百人。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上。
當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到米甸營里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仆人普拉到那營里去。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后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于是基甸帶著仆人普拉下到營房。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做了一夢,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上帝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
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上帝,回到以色列營中,說: “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于是基甸將三百人分做三隊,把號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內都藏著火把,吩咐他們說: “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干,你們也要怎樣干。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號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號角,喊叫說: ‘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就吹起號角,打破手中的瓶。三隊的人,就都吹號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號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吶喊,使他們逃跑。三百人就吹號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聚集來,追趕米甸人。
基甸打發人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攻擊米甸人,爭先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蓮的眾人聚集,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將俄立殺在俄立磐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旛那里,又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級,帶過約旦河,送到基甸那里。
一部《士師記》,可以說是在征服迦南過程中一部以色列的英雄史詩。由于約書亞只是 “進入” 了迦南,換句話說,也就是只是部分地征服了迦南,統一迦南,作為以色列人的萬世基業這一工作實際上是由士師們率領以色列民眾完成的。在這一史詩中,被提到的士師名字大約有14人,其中只有6位比較著名,其余的只是提到他們的名字或非常簡略地介紹了他們的業績。
“士師”,在希伯來語中發音為“肖非亭”(shophetim),由動詞“裁判”衍生而來。士師的工作并不僅僅局限于訴訟公案、管理人民,當爆發戰爭,士師同時要肩負起保家衛國、抵御外侮的重任。也就是說,在和平時期,士師是行政、司法長官,在戰爭時期,士師是最高軍事統帥。從《圣經》的記載來看,士師比較多地是擔任軍事職能,他們一般都是驍勇善戰的將領,不過多地擔負行政管理職能。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初期,由于和迦南原土著民族的爭戰不斷,士師必能夠在軍事上運籌帷幄,才能保證以色列民族的生存,所以士師大多是軍事領袖這一事實就很容易理解了。這些士師的個人的軍事業績和品質獲得人民的擁戴,在民族存亡的重大關頭率領人民征戰殺伐。他們的權力一般僅限于本部族,盡管有時士師們曾經成功地聯合起來,共同對敵。士師在贏得軍事上的勝利以后,作為民族英雄行使權力一直到終老天年。
基甸是《士師記》詳細記載的6位以色列人的士師之一,他是一名大能的勇士,也是一名杰出的統帥。他臨危受命之時,正是以色列人遭受新一輪苦難的時期。依照《圣經》的描寫,以色列人是虔信上帝的民族,但同時卻又是一個常常迷失信仰,離經叛道的民族。每當以色列人背棄信仰,崇拜巴力、亞斯他錄神時,耶和華就震怒,異族就趁機入侵,以色列人就受到異放的壓迫凌辱。當這種壓迫使以色列人吃盡苦頭,回心轉意時,耶和華就從以色列人中挑選一人為士師,讓他擔負起拯民水火、解民倒懸的歷史責任,于是以色列人就在這名大能的士師的帶領下獲得拯救。可一旦獲得安定,以色列人就又故態復萌,重新激怒耶和華,結果又遭受新一輪的苦難。于是歷史重新循環——拋棄,受苦,懺悔,興起另一士師,拯救,太平。一卷《士師記》就是一部這樣的輪回史。《士師記》這篇史詩受申命記派的觀點影響最為明顯,這集中表現在這種由于對上帝的信仰表化而形成的歷史輪回中。
在新一輪的歷史輪回中,以色列人重新遭受苦難。米甸人欺壓他們7年。米甸人、亞瑪力和東方人破壞他們的生產,搶劫他們的牲畜,蹂躪他們的土地,異族人像一群蝗蟲,肆無忌憚地進行破壞。這次耶和華上帝選擇的士師是基甸,雖然他出身貧寒,家庭在瑪西拿支派中,是最貧窮的、最卑微的。基甸不敢相信耶和華對他說的話:“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耶和華果然讓他的使者顯現,用手內的杖燒盡了基甸供奉的肉和無酵餅,基甸這才相信了。
按照耶和華的吩咐,基甸拆毀了他父親為巴力神所筑的壇,砍了壇旁的偶像。這標志著基甸以及基甸的族人重新信奉耶和華的開始。上帝是禁止他的子民進行偶想崇拜的,但以色列人中信奉異族的神和崇拜偶像的事時有發生。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后,受到迦南人原有的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其中巴力神和亞斯他錄神是迦南人崇拜的偶像。以色列人為什么要拋棄摩西的誡律而隨隨便便地走上信奉異教神的道路呢?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時,迦南人實際上已經具有高度發達的,不遜于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他們的建筑業發達、商業聯系廣泛,農業和手工業均有很高的成就。以色列人長期過著游牧的生活,出埃及后有40年的時間生活在沙漠的原始條件下,迦南人富裕文明的生活使以色列人欽慕。正如《圣經》上所說的,以色列人顯然愿意與迦南人結為姻親,并以此為榮。巴力作為豐收之神和亞斯他錄作為生育女神在迦南人中受到崇拜。迦南人的宗教和農時節氣密切相關,正是這個原因,以色列人要接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才很容易受到迦南宗教的影響。他們向迦南人學習耕作技術,并且知道,為了獲得較好的農業收成,必須祭祀豐收之神巴力。亞斯他錄作為主管生育的女神,在迦南人的宗教中也有很特殊的作用。迦南人的性觀念比較開放,性欲并不被視為不道德的事情。甚至亞斯他錄的神廟都可以成為人們做愛的場所,男女信徒在神廟中交媾,賣淫的收益歸神廟所有,作為對神的一種奉獻。
脫離了游牧生活的以色列人從農耕生活中體會到需要一種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的幫助和支持的宗教,這種宗教能夠保佑他們五谷豐登、多子多福。迦南人那種和農時節氣密切相關的宗教以其豐富多彩、十分壯觀的祭祀活動給他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恰恰迎合了他們在宗教情感上的需要。比起一神教的種種清規戒律來,這種豐富多彩的祭禮活動顯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人很容易就接受了迦南宗教和文化的同化,這使以色列人有喪失自己民族特點的危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奉耶和華的召喚,基甸毀了巴力的祭壇,砍倒了巴力的偶像。這當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由于基甸有耶和華的支持,所以有恃無恐,約施阿顧及到父子親情,也站出來為兒子說話: “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基甸以此舉確立了在部族中的地位,也受到了以色列部族中堅持原教旨信仰的人的擁護,被人稱為 “耶路巴力”。
這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在耶列斯平原安營,準備進犯以色列人。基甸吹響了號角,約集了瑪西拿人、亞設人、西布倫人和拿弗他利人組成聯軍,準備迎敵。大戰在即,基甸心中忐忑不安,不知兇吉如何。有意思的是,基甸為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兩次試驗耶和華。第一次他要求將一團羊毛放在禾場上,如果耶和華能使羊毛上有露水,而別的地方都是干的,那就證明上帝一心一意幫助以色列人,借助基甸拯救以色列人。第二次他的要求正好相反,要求只有羊毛是干的,而別的地方都有露水,上帝按照他的要求做了,這才使基甸深信不疑。在《圣經》 的其他段落,大多是上帝考驗世人,以試其對自己是否虔誠忠貞,而這次基甸竟然兩次試驗耶和華,加上前面上帝選擇他為士師,他要求上帝的使者顯身、行神跡的那一次,他三次試驗耶和華,而上帝也全都聽憑了他的吩咐。
《基甸》中的戰爭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生動感人。基甸率領的以色列聯軍在哈律泉安營,與米甸人聯軍的軍營遙遙相對。基甸統帥32000名以色列人的戰士,但他認為兵貴精而不在多,對待米甸人強攻硬打不是上策,出奇制勝方能制敵。根據這一思想,基甸將軍隊裁減為10000人,都是精銳的勇士。他從這10000人中又挑選出300名勇士進行奇襲,其余的人堅守營盤。
夜幕降臨時,米甸親自率領300名勇士奇襲敵營,300人分為三隊,每隊100人,每人一只號角,一個空瓶,瓶內藏著火把,從三面向敵營進發。接近敵營時,三隊的人都吹起嘹亮的號角,將瓶子打碎,放火燃燒米甸人的營盤。他們大聲吶喊: “為耶和華殺敵!為基甸殺敵!”嘹亮的號角震天動地,熊熊的火把火燒連營。米甸人從睡夢中驚醒,猝不及防,不知以色列人來了多少,他們倉皇逃竄,人馬互相踐踏,死傷無數。以色列軍隊乘勝追擊,追趕米甸人,一直到約旦河渡口。基甸事先打發人去米法蓮部落,讓他們把守渡口,截擊米甸人,結果殺了無數敵軍,還殺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
耶斯列平原的這一戰,是以少勝多、出奇致勝的光輝戰例,以色列的士師基甸充分發揮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獲得了保衛家園的勝利。這一次空前輝煌的勝利,基甸消滅了米甸10多萬人的軍隊和他們的兩個首領,以色列部族人由此想要基甸稱王,但基甸拒絕了,仍然作以色列人的士師,因為他感到以色列人雖然需要一個王,但時機還未成熟。當然,在《圣經》 中,以色列人以及基甸的一切勝利都是在耶和華神圣光環籠罩下所取得的,但既使是這一層神圣的光環也不能掩蓋基甸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所具有的才能。
基甸的形象在文中被塑造得很有個性。他的性格中具有謹慎和多疑的一面,他三試耶和華充分展現了思慮周密、行事謹慎的特點。同時,他的性格中也不乏堅毅果敢、英勇頑強的一面,他身先士卒,親率300勇士夜闖敵營,終于獲得空前的大捷。可以說,《基甸》通過對情節的鋪敘和細節的描寫,很好地展現和刻畫了基甸深刻復雜的內心世界和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基甸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成功,使他成為《士師記》中最有個性的形象之一,在眾多士師中熠熠生輝。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圣女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多比行善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