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彩色片 81分鐘
蘇聯(lián)高爾基兒童制片廠攝制
導演:尤里·卡拉 編劇:鮑里斯·瓦西里耶夫(根據(jù)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瓦吉姆·謝苗諾維奇 主要演員:尤麗婭·塔爾霍娃(飾維卡) 伊琳娜·契爾尼岑柯(飾伊斯克拉)娜塔麗婭·涅果達(飾濟娜) 符拉基米爾·扎曼斯基(飾留別列茨基) 尼娜·魯斯蘭諾娃(飾伊斯克拉之母)
本片獲1987年西班牙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波蘭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
【劇情簡介】
一張舊得發(fā)黃的照片占據(jù)了整個銀幕。這是九年級二班的合影。校長站在中間,他的周圍是女生,男生在兩側。
畫外傳來校長的聲音。他告訴觀眾,這張照片上的孩子們來不及長大就離開了人世。鏡頭漸漸地把照片上被時光沖淡了的少男少女們的面容幻化成男女主人公們生前的中學生活。
九年級二班的濟娜在家里的穿衣鏡前自我欣賞。突然班里的共青團副書記伊斯克拉來告訴她,同學薩什卡因故不能繼續(xù)升學,想去工廠做工。為幫助薩沙,她倆決定去找同班同學維卡·留別列茨卡婭的父親留別列茨基。維卡的父親是一個飛機制造廠的領導,有名的設計師。
維卡熱情地歡迎女友們。她長得很美。她既不像伊斯克拉那樣是個招人喜歡的胖姑娘,也不像濟娜那樣是個可愛的小精靈。她身材勻稱,那雙灰色的大眼睛的眼神也與眾不同,好像透過交談者看著遠方,看著只有她維卡才看得見的遠方。也許這個遠方非常美好,因為維卡總是望著它露出笑容。維卡和濟娜同桌八年,她倆很要好,伊斯克拉卻覺得維卡的舉止總有一些孤芳自賞的味道。
1940年新學年開學那一天,九年級二班的同學們聚集在一起向班主任瓦蓮德拉獻花。這一天新校長尼古拉·羅馬欣到任。羅馬欣的教育思想與瓦蓮德拉不同。他認為,人不應該靠指示活著。而應該靠思想。這主導思想是,培養(yǎng)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
同學們聚集在阿爾喬姆家為他祝賀16歲生日。維卡念了一首葉賽寧的詩,并把葉賽寧詩集借給伊斯克拉。第二天,班主任瓦蓮德拉卻批評伊斯克拉不該念頹廢派詩人的詩,而當她得知生日聚會上的詩是維卡念的,便不再提此事,因為她認為,“維卡是個嚴肅認真的姑娘”,而更為重要的是,“她父親是市里有名氣的設計師,是我們市的驕傲。”
為了讓維卡也了解老師的批評意見,伊斯克拉和濟娜來到維卡家。在這里伊斯克拉見到了維卡的父親留別列茨基,并且獲知,他和伊斯克拉的母親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在一個師里打過仗。姑娘們還和維卡的父親一起探討了藝術問題。留別列茨基對姑娘們說,他“更加喜歡問號壓倒驚嘆號的作品。驚嘆號是用來指東西的食指,而問號則是一個勾,要從你的頭腦中勾出答案。藝術應該喚醒思想,應該讓人惶惶不安從而達到使他們?yōu)閯e人的痛苦而痛苦……”他還告訴姑娘們,列寧的教導是,“真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應當不斷受到檢驗”。留別列茨基的這番話引起了伊斯克拉關于“什么是真理”的深深思考,而伊斯克拉的母親,這位1917年入黨的政委,則認為,伊斯克拉“應當學習的是真理本身,而不是學習證明真理的本領”。
一個夜晚,濟娜和阿爾喬姆在離維卡家不遠的街心小花園里漫步,后來他倆坐在一條長椅上談心。幾輛轎車駛到那座大樓前。稍過片刻,他倆突然看見留別列茨基從大樓里出來。他彎著腰、拖著兩條腿,蹣跚而行。一些黨中央委員會的特工人員隨其前后。維卡緊跟著跑出來,高呼“爸爸!爸……”但特工人員粗暴地把維卡推到一旁,不準她接近父親。
濟娜被這深夜逮捕的一幕嚇呆了。她驚恐萬狀地跑到伊斯克拉家,把這可怕的消息告訴了伊斯克拉母女。
伊斯克拉的母親到學校來找校長羅馬欣商量怎樣照顧維卡的生活。校長認為,留別列茨基是清白無辜的,應當把情況通知黨組織。伊斯克拉的母親卻請求校長不要這樣做。她無可奈何地說:“我了解留別列茨基是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后來在市機關里一道工作。有時我想,我到什么時候會硬撐到支持不住垮下來呢?有時我又想,我已經(jīng)垮下來了……”
父親被捕了,成了“人民的敵人”。維卡被班主任瓦蓮德拉要求在全校同學面前宣布和父親脫離關系。維卡陷入了絕境。瓦蓮德拉還要求伊斯克拉主持會議將維卡開除出共青團。但是伊斯克拉認為維卡本人是無罪的,她不能忍受女教師瓦蓮德拉折磨和摧殘少年人心靈的舉動,當她當著班主任的面斷然拒絕主持這樣的會議時,氣憤至極地昏倒了。
為了安慰維卡,同學們結伴來到郊外的小山坡上游玩。篝火在燃燒,蘭吉斯和維卡在小樹林里漫步。維卡知道蘭吉斯對自己傾心已久。他倆走到山崖邊,望著山下清澈的小溪,維卡問蘭吉斯:“蘭吉斯,你愛我嗎?”蘭吉斯回答:“……非常愛。”維卡又問:“你會愛我很久很久嗎?”蘭吉斯說:“會的。”這時,維卡要求蘭吉斯:“吻我吧,蘭吉斯。擁抱我吧!抱緊點兒!”
可是蘭吉斯既不會親吻,也不會擁抱。青年時代永遠是渴望與畏怯搏斗的時代。他雙手笨拙地抓住維卡的雙肩,靦腆地湊近維卡的嘴唇,溫存地吻她,然后用雙臂把維卡緊緊地擁抱。維卡偎依著他,她那雙灰色的大眼睛望著小河對岸的遠方。
維卡自殺了,她寧愿自絕而不愿受辱。九年級二班的全體同學決定為她舉行安葬儀式。校長羅馬欣也決定學校在葬禮的那天不上課,并要求高年級的學生去為自己的同志,為慘死的同學維卡·留別列茨卡婭送葬。
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一排排不同造型的石碑和碑前的墳墓都籠罩在白茫茫的秋雨中。鏡頭搖向伊斯克拉和全班同學。他們站在墓前。校長穿著皮大衣站在學生的最前面。淚水和著雨水沿著每人的面頰流淌。校長沉痛地說:“小伙子們和姑娘們!睜大眼睛看看你們的朋友……仔細看一看,并且要記住……致人于死地的不僅僅是子彈,惡語中傷、無恥的行徑照樣能夠殺人。冷漠無情和官僚主義能夠殺人。要記住。要一輩子牢記在心。”
維卡安臥在棺材里。蘭吉斯悲痛地凝視著維卡。伊斯克拉站在墓前傷心地讀著維卡的遺書,這是維卡寫給伊斯克拉的信:“親愛的伊斯克拉,當你讀這封信時,我已經(jīng)不再痛苦,不再悲傷,不再覺得丟臉了。偵察員傳訊過我,可我不相信。我的爸爸是一個誠實的人。關于這一點我想了很多。不,我并不膽怯。伊斯克拉,不管人們怎樣議論我,我并沒有膽怯。我生為共青團員,死也作一名共青團員而死。我之所以采取這樣的行動,是因為我不能否定我的父親……”
下葬的時刻到了。伊斯克拉向靈柩前跨了一步,昂起了頭,眼含淚水,用整個墓地都能聽到的清脆的聲音朗誦著葉賽寧生前的最后幾行詩句:
“再見了,我的朋友……
我親愛的,你在我心中。
注定的分離將是未來的相逢。”
因為支持九年級二班的行動,同情“人民的敵人”的女兒,校長羅馬欣被開除出黨。九年級二班的少男少女們似乎突然變得成熟起來。他們來到校長家,與他一起慶祝五一節(jié)。接著又傳來了留別列茨基無罪釋放的消息。同學們結伴來到維卡家看望她的父親。大家邊喝茶,邊回憶維卡。他們回憶維卡的生平,大伙兒七嘴八舌相互插話。留別列茨基一聲不響,卻在貪婪地聽著,不放過一句話。后來他嘆息了一聲說:“多么悲慘的一年啊!”濟娜卻似乎有所發(fā)現(xiàn)地說:“因為今年是閏年。明年就會是幸福的一年了,不信您就瞧吧!”
明年是1941年。1941年6月22日戰(zhàn)爭爆發(fā)。銀幕上出現(xiàn)了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烈士紀念碑。校長的畫外音告訴觀眾,九年級二班的全體同學沒有從戰(zhàn)爭中歸來,他們都犧牲在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場上。校長的話使觀眾理解了這一特殊的一代人。他們是介于蘇聯(lián)兩次最嚴重的動蕩之間的一代:昨天發(fā)生了國內戰(zhàn)爭,明天等待他們的是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但是,他們不屬于犧牲的一代,而屬于勝利的一代,他們是戰(zhàn)勝法西斯的一代人。
伴著校長的畫外音,全班學生合影的照片占據(jù)了整個銀幕……
【鑒賞】
青年導演尤里·卡拉的處女作《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于1987年在蘇聯(lián)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強烈反響。影片是根據(jù)蘇聯(lián)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瓦西里耶夫把這部作品看作他的中篇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和長篇小說《未列入名冊》的序幕。《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描寫了作者的同時代人——一群朝氣蓬勃、滿懷理想、正當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漸成熟的九年級學生——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前夕的一段和平生活。在表面平靜而實質風波四起的學校生活中,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的激烈交鋒中,在嚴峻的社會斗爭中,這一代青年人鍛煉成長,并不斷加深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據(jù)此改編的同名影片《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之所以引起觀眾的興趣,無疑是由于該片的文學基礎和作品的主題:探索肩負反法西斯重任的一代青年的力量源泉,展現(xiàn)這一代人的道德風貌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卡拉比較自由地把握了在文學素材中已經(jīng)奠定的成功因素。他以濃重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筆法,冷靜而又滿懷激情地在銀幕上描繪出一組充滿歷史感和現(xiàn)實感的青年群像。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觀眾可以看到階級較量的狂飆式的熱情,可以體會到如雄壯的進行曲般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可以感覺到他們敢于同蘇維埃社會制度的敵人作必不可免的拼殺的冷靜的期待。
卡拉從父輩們的經(jīng)歷中攝取素材,依據(jù)其導師格拉西莫夫處理演員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揭示出演員的個性,通過他們的出色表演,把那一代青年人的勇敢、榮譽感,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現(xiàn)在當代觀眾面前。該片中演員的表演相當出色。著名演員薇拉·阿蓮托娃準確地扮演了班主任瓦蓮德拉這一冷酷的角色,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這個角色的可怕之處:她與“1937年的要求”極其相符。尼娜·魯斯蘭諾娃對伊斯克拉的母親這一形象的簡練而深刻的闡釋值得高度肯定。她精確地表現(xiàn)了這位老布爾什維克戰(zhàn)士面臨女兒命運的抉擇時的彷徨、矛盾及痛苦。多年來她獨自擔負培養(yǎng)女兒的重任,她之所以不肯流露絲毫的溫情,是因為她清楚地看到女兒將面臨生活的嚴峻考驗。她要求女兒——正如要求自己一樣——正直為人,忠于朋友,忠于職責,無限忠于黨的事業(yè),絕對相信黨的英明和公正。而當留別列茨基被捕,她卻無法保護與自己并肩戰(zhàn)斗過的同志,更茫然不知該如何向女兒解釋所發(fā)生的一切;但作為一個母親,她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女兒,因此違心地抓住極端的、假革命的教條不放。面對天真、純潔的女兒,魯斯蘭諾娃細膩準確地表現(xiàn)出一貫堅強自信的母親的矛盾、軟弱和茫然,喚起了觀眾的無可奈何的同情。影片中伊斯克拉的成長過程與留別列茨基一家的遭遇交織著。伊斯克拉是被她母親按“軍事共產(chǎn)主義”傳統(tǒng)培養(yǎng)的。伊琳娜·契爾尼岑柯在伊斯克拉成長的每一步中,表現(xiàn)她漸漸學會了獨立思考。她觀察到了一些口號和專用名詞與周圍發(fā)生的悲劇是多么不協(xié)調,但她理解了母親的無奈,吸取了教訓,并決定忠于自己的信念,采取了保護留別列茨基一家的行動。伊琳娜·契爾尼岑柯自然地展現(xiàn)了走向成熟的伊斯克拉的辯證形象,賦予這一形象以立體感。
卡拉在該片中追求最大限度的生活逼真性。置景人員甚至從航空設計師安德烈·圖波列夫的桌上取來飛機模型放到留別列茨基的桌上。在影片的一些鏡頭中,作為時代的標記,經(jīng)常出現(xiàn)斯大林的肖像。影片創(chuàng)作者的處理頗具新意:影片中航空節(jié)的場面中出現(xiàn)了領袖肖像飛向天空的畫面。那些肖像的表情不斷變化,似乎帶有某種不祥的暗示。
攝影師瓦吉姆·謝苗諾維奇有意模仿老片子的風格以營造氣氛,再現(xiàn)主人公們的具體世界。《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基本上是以全景和中景鏡頭拍攝的,片中多有長鏡頭段落。該片幾乎全用黑白膠片拍成,這樣更加強了那一時代的氛圍,使影片的詩意氣息中時時透出不祥之兆——1941年6月22日這個不祥的日子已經(jīng)不遠了……
作為一部處女作,《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爭》并非沒有缺點。影片的后半部結構比較松散,且插入了不少彩色片段,給觀眾以不連貫、不協(xié)調之感。一些青年演員的表演缺乏時代感,被認為“沒能擺脫高爾基廠‘中學生組曲’的表演俗套”。
上一篇:《葉塞尼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唐人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