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贈江華長老》原文與賞析
柳宗元
老僧道機熟,默語心皆寂。
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
室空無侍者,巾屨唯掛壁。
一飯不愿馀,跏趺便終夕。
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滿庭芳草積。
柳宗元說,他“自幼好佛”(《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永貞革新”失敗后,他作為王叔文革新集團的重要成員,在政治上受到巨大打擊,被貶到地方任官,精神非常痛苦,因而更加喜好閱讀佛經,同僧人有了更多的交往,一生寫過大量有關佛教的詩文。《贈江華長老》這首詩,就是他永貞元年(805)至元和九年(814)被貶到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任司馬期間所作,具體作年無法考定。江華是唐代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所轄的縣名,即今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長老”是年老而德高的僧人的稱呼。江華長老是曾在江華修行的一位僧人。
這是一首題贈之作,寫作者對江華長老的贊美和景仰。
江華長老是一位高僧,詩的開頭兩句先寫他在佛道上的造詣。“道機”謂佛道的真諦。“道機熟”是說江華長老對佛道有精深的修養。佛教戒妄語,主寂滅,要求內心清凈,不受外界一切事物的干擾。“默語心皆寂”就是寫這種境界,贊美江華長老佛道造詣的精深。
“去歲別舂陵,沿流此投跡”,是說江華長老去年離開江華,來到永州。舂陵是秦代的縣名,地域就是唐代的道州之地,詩中用來指道州轄下的江華,是江華長老來永州前修行的地方。江華在營水上流,營水在江華縣東北流至永州州城西邊匯入湘水。由江華至永州,經由水路。佛教認為靈魂永存,形體不常,所以詩中把江華長老來永州修道,稱偶然投跡于此。此與末句呼應,亦有隨遇而安的意思。
下面四句寫作者所見江華長老的修道生活。“巾”是頭巾,指僧帽。“屨”是用葛草之類編織的單底草鞋。江華長老獨自一人,在室中修道,既無侍者,飯食也很簡單,室中除壁上掛著粗劣的僧帽僧鞋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東西。江華長老遵守傳統佛教的戒律,沒有任何嗜欲,物質生活非常樸素,可是修煉卻非常刻苦,常日打坐參禪,便終夜不眠。“跏趺”亦稱“跏趺坐”或“結跏趺坐”,是僧人修禪時的一種坐法,有兩種:一種是交疊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叫全跏坐;一種單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單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佛教認為跏趺或以減少妄念,集中思想,參悟佛道。白居易《在家出家》詩云:“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就是對跏趺的生動描寫。“跏趺終夕”見出打坐參禪的深厚功夫,這也是佛道精熟的一種表現。
最后四句寫江華長老居處的清幽。“風窗”兩句用的是古詩常常采用的以動寫靜的手法,因為只有環境非常寂靜,才能覺察到微風吹動疏竹、井畔寒松滴下露珠這樣極其細微的聲響。應當注意的是,這是作者在江華長老居處的體會,不是江華長老打坐時的感覺,因為打坐時必須“入定”,必須忘掉周圍的一切,一心念佛。環境的幽靜襯托出江華長老心境的寧靜,說明“入定”之深,也是贊美他打坐的功力。結尾兩句說江華長老隨遇而安,美德懿行,遺惠于人。“偶”是遭遇的意思。“芳草”點出寫詩時是春天。末句既是即目寫景,是作者所見江華長老所居庭中的真實景物,同時又含有以草之芳潔比喻江華長老的高潔品格之意,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贊美和景仰,熔情入景,了無痕跡,意境非常高妙。
柳宗元對僧人很熟悉,對佛學頗有研究,因而所寫僧人修道生活,非常生動逼真。詩中雖然沒有一個贊美字眼,但贊美景仰之情,卻溢于言外。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贈兄秀才人軍(其十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贈龍光長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