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4 彩色片 131分鐘
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羅伯特·湯恩 攝影:約翰·阿隆卓 主要演員:杰克·尼科爾森(飾紀特斯) 費·唐娜薇(飾伊芙蓮·毛弗雷) 約翰·于斯頓(飾諾亞·克洛斯) 約翰·希勒曼(飾耶保敦)
本片獲197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創作劇本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四項金球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演員獎,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最佳男演員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37年,洛杉磯。
紀特斯是一位私家偵探。原先在洛杉磯的唐人街當警察。他發現唐人街是一個不受社會和道德常規約束的地方,犯罪行為無人過問,連謀殺事件也無人查緝,于是他辭職不干了。作為私家偵探,他專門調查桃色案件。當一位自稱毛弗雷太太的女人來訪時,他剛送走一個妻子有外遇的丈夫。
毛弗雷太太聲稱她丈夫有外遇,但拿不出任何證據。她不在乎花多少錢,只要求查出那個女人是誰。紀特斯接受了委托,開始調查毛弗雷先生的日常生活。
紀特斯了解到毛弗雷先生是洛杉磯市政府水務處的總工程師。他在市府會議室聽到了賀利·毛弗雷對建造水壩的反對意見,結果當場引起農民的抗議。因當時洛市大旱,人們認為賀利企圖把持水源,群情憤激。
紀特斯繼續追蹤賀利,發現他整天在郊區勘察旱情。他的助手拿來偷拍的照片,證明確有一個女人和賀利在一起。此外,他還發現賀利跟一個名叫諾亞·克洛斯的人發生猛烈爭吵。
調查尚未見頭緒,突然又有一位自稱毛弗雷太太的女人來訪。這次是真正的毛弗雷太太——伊芙蓮·克洛斯。她指控紀特斯調查賀利,告訴他她已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很快來了傳票。事情的突變使紀特斯對賀利發生了興趣。
他去賀利的辦公室想當面問個清楚,但賀利不在,副總工程師耶保敦接見了他,告訴他說報上登了賀利反對建壩的消息后使水務處很緊張,至于有外遇之事,他表示難以置信。紀特斯直接找到賀利家,他注意到賀利家的花園里有一個蓄海水的潮水池。伊芙蓮出來告訴他賀利可能去了橡樹灣水庫。紀特斯向伊芙蓮表示他不能隨便遭指控,一定要把問題搞清楚。
在橡樹灣水庫,紀特斯發現他的老同事警官艾斯柯巴正在現場辦案,原來賀利已溺死在水庫里。警方和市府一致認為是自殺。紀特斯覺得事情可疑,獨自去停尸所、出事現場進行調查,發現了不少疑點,在水庫還被人用刀劃破了鼻子,行兇者警告他不許多管閑事,否則要割掉他的鼻子。與此同時,伊芙蓮又去找他,表示要撤消訴訟。曾冒充毛弗雷太太來找他的女人也打來電話,說她叫塞興斯,是個演員,冒名頂替是受人指使,目的何在她并不知道,至于受何人指使,她不肯吐露。這一連串奇怪事件使紀特斯漸漸意識到案情的復雜。
紀特斯偶然發現賀利與諾亞早年雖是合伙人,共同擁有洛杉磯的水源,后因賀利主張水應屬于人民,與諾亞鬧翻。諾亞現在仍是水庫的主人,在市府關系很多,很有權勢。更令紀特斯吃驚的是伊芙蓮原來是諾亞的女兒。另一方面,紀特斯說服了伊芙蓮,使她相信賀利決非自殺。伊芙蓮答應出錢雇用紀特斯查清事情真相。但在多次和伊芙蓮的談話中,紀特斯感到伊閃爍其詞,似乎有所隱瞞。
紀特斯的調查有了重大進展。他發現是耶保敦指使塞興斯去雇他調查“外遇”問題。他發現耶保敦每天夜里向外州放水,而對市郊農民卻滴水不給。他發現有人大量收購干涸的農田,但出面登記產權的卻都是些養老院里養老的老人,他們對買地一事并不知情。為了找到謎底,他決心去找諾亞。
諾亞對紀特斯的來訪感到驚訝。紀特斯說他已讓伊芙蓮相信賀利是被殺,現在受她委托來進行調查。諾亞說此事可由警方來管,他倒愿意出高價請紀特斯繼續找出賀利的情婦究竟是誰。紀特斯拒絕了。
紀特斯有一天發現伊芙蓮詭秘,便暗中跟蹤。他吃驚地看到那位失蹤的“情婦”竟在諾亞家里。他企圖迫使伊芙蓮說出真相。她痛苦地告訴他說,那是她的妹妹,名叫凱塞琳。當天半夜,紀特斯被警察叫到塞興斯的住所,看到塞興斯已自殺。警方在她的房里找到墻上寫有紀特斯的電話號碼,認為他有參與敲詐伊芙蓮的嫌疑。警方告訴他,賀利肺里有海水,肯定是被殺死后移尸水庫的,而兇手則是伊芙蓮,紀特斯雖受雇跟蹤賀利,偷拍過大量照片,肯定了解內情,所以有敲詐的條件。警方向他宣布,指控他在賀利被殺一案中犯有幫兇、合謀、敲詐罪,準備正式起訴。
紀特斯又去賀利家,偶然在潮水池里找到了一副眼鏡。他去找伊芙蓮,說這副眼鏡足以證明是伊芙蓮為賀利有情婦而與他吵鬧,在混亂中賀利跌入潮水池溺死,移尸后為了掩蓋真相,她要情婦保密。“你不敢傷害她,但有錢使她守口……她是誰,你根本沒有妹妹!”伊芙蓮被迫說出真情:她15歲時被父親強奸,生下了凱塞琳。賀利一直照顧著她,并嚴為保密。她因不能和凱塞琳在一起生活而感到痛苦,這次賀利死后她決定帶著凱塞琳遠走墨西哥,再不回來。伊芙蓮說,眼鏡不是賀利的,而是諾亞的。紀特斯如夢初醒,他告訴伊芙蓮警方正在追捕她,決不可坐火車旅行。他把伊芙蓮和凱塞琳藏在唐人街,然后去找諾亞。諾亞的手下人用槍脅迫紀特斯交出眼鏡,并要他帶他去唐人街找回伊芙蓮和凱塞琳。在唐人街街頭,警察跟蹤而至。伊芙蓮氣憤地開槍打傷了諾亞,登車與凱塞琳奪路逃走。警察在追捕中打死了伊芙蓮。紀特斯被帶上手銬,他面對真正的罪犯卻有口難言。
【鑒賞】
羅曼·波蘭斯基于1933年出生于巴黎,三年后隨父母返回波蘭。世界大戰期間,他的父母被納粹抓進集中營,他的母親就死在那里。孤苦無依的波蘭斯基曾被多個波蘭家庭領養。這種充滿恐怖氣氛的童年生活環境使波蘭斯基對世界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悲觀主義看法,惡勢力的魔影永遠籠罩心頭。人們普遍認為,作為波蘭斯基影片的明顯特征之一的惡魔崇拜傾向和變態性心理表現是同他的殺機四伏的童年經歷有密切關系的。
波蘭斯基在戰后的波蘭接受了正規的藝術教育,包括繪畫、雕塑和圖案設計,并在盧茲電影學校修業五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但他在波蘭只拍過一部影片——《水中刀》,旋即返回出生地巴黎,后移居好萊塢。1969年他在好萊塢的家遭盜劫,妻子夏隆·塔特慘遭殺害。此案曾震動全美,給波蘭斯基留下了新的心理創傷。使他的作品更進一步地向死亡的主題靠攏。1971年拍攝的《麥克白》是對惡魔力量的自然主義的再現,1972年拍攝的《什么?》記敘了現代愛麗絲在性變態世界的漫游。《唐人街》拍成公映后轟動一時,賣座成績足與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羅斯瑪麗的嬰兒》(1968)相媲美。《唐人街》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劇作和尼科爾森的表演,但波蘭斯基的富于特征意義的視像世界仍不容忽視。
當波蘭斯基第一次讀到湯恩的劇本時,他并不感到滿意。他認為湯恩善于寫精采絕倫的臺詞,但劇本嚴重缺乏視覺表現力。波蘭斯基在此之前從未拍過一部完全由別人寫的劇本;他向來是自己進行改編或與別人合作編劇。當他發現湯恩不愿對劇本再作修改時,他便花了兩個月時間自行改寫,雖然在片頭字幕上他沒有列名。他認為大多數偵探片都情節過于復雜,甚至難以理解,所以他把湯恩設計的劇情加以合理化,刪掉了一些人物,而最重大的改動是他把視點限制在紀特斯一人身上,但這種主觀性并不是由攝影機鏡頭來代替主人公的眼睛,而是“導演看到紀特斯看到了什么”。
在西方電影界有一種有趣的現象:一些富于創新精神、有強烈的藝術追求但又不得不服從商業要求的電影導演,常常在拍出一部賣座影片后,利用制片人放松監督的機會,在下一部影片中自行其是,盡情享受“創作自由”,大過“藝術癮”,結果造成嚴重虧損。波蘭斯基的《什么?》便使制片人伊文斯在財政上大受損失。在拍攝《唐人街》時,伊文斯不時親臨現場,防止波蘭斯基“按藝術沖動即興行事”。他要求波蘭斯基遵守偵探片的類型規則——從發案到結案的公式化運行,并以真相大白、報應昭彰的絢麗結尾來保證類型的強大魅力。但麻煩的是波蘭斯基在拍攝開始后遲遲不拿出結尾部分的定稿。他堅持認為影片的結尾應當由“臨場的愿望”來決定。
波蘭斯基在拍片時一直仔細琢磨著結尾問題。湯恩原來的結尾是讓伊芙蓮逃離諾亞的魔掌。波蘭斯基否定了這個寫法,因為在他看來,在這個由惡勢力統治一切的社會環境里,善戰勝惡、弱者逃脫死亡只能是一種欺騙性的幻想。他要求美工師搭建一條唐人街的街道,讓結尾的場面在唐人街演出,因為洛杉磯事實上正在變成一個像唐人街那樣無法無天的罪惡淵藪(對唐人街的這種看法在影片的前半部里已通過紀特斯和艾斯柯巴的談話明確地表達了出來)。波蘭斯基認為這部影片的結尾應當像是“歌劇的終曲”——全體演員再次登臺。他直到現場實拍時才決定讓伊芙蓮被警察打死、諾亞搶走凱塞琳而紀特斯則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束手無策。按照好萊塢偵探片的常規,結尾應當是顛復性元素被清除后社會秩序得到重建。然而在波蘭斯基手里,勝利者卻是暴力和貪欲。
《唐人街》的劇作基礎是很堅實的。湯恩的劇本雖然被波蘭斯基改寫過,但紀特斯這個人物無疑是湯恩的創造。劇本能獲得奧斯卡獎又與紀特斯的獨特、生動的藝術形象有密切關系。《唐人街》在敘事技巧上并無特別值得稱道之處,相反地,由于波蘭斯基熱衷于影片的視覺效果,他不時插進表現30年代洛杉磯郊區的色調獨特、造型優美的鏡頭,在一定程度上拉慢了動作的節奏,使敘事稍顯拖沓。懸念的設置和層層剝筍的解決辦法也毫不新鮮。然而,紀特斯這位私家偵探卻無疑給人以新鮮之感。紀特斯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市儈氣十足,舉止莽撞,談吐粗俗但口齒伶俐。然而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他頭腦相當機靈,可又異常天真,總在自作聰明地試圖給一些他并不十分理解的問題尋找答案。用湯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魯莽、憤世嫉俗但又非常幼稚的人。”當伊芙蓮發現他對諾亞的權勢和市府的腐敗竟如此無知時,不禁喊道,“你真是個傻瓜!”當我們看到他因為“多管閑事”而差點給人割掉了鼻子,看到他幾次遭到槍擊、毒打而仍然勇往直前時,我們聽到的解釋總是“我不能白白被指控”。直到影片快結束時,紀特斯仍然對諾亞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他問諾亞:“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你還有什么你買不起的東西呢?”“未來,紀特斯先生,未來,”諾亞回答說。既然紀特斯絲毫沒有意識到擊倒諾亞的斗爭實際上涉及洛杉磯市的未來,他對這個企圖控制洛市今后命運的歹徒的陰沉的回答便只能感到惘然了。
扮演這個令人難忘的角色的尼科爾森當時正開始走紅。他在1973年因在《最后的細節》一片中扮演男主角而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男演員獎。尼科爾森和湯恩有同窗之誼,湯恩的劇本原是為尼科爾森寫的,因而在人物設計上十分注意向尼科爾森盡量靠攏。波蘭斯基對尼科爾森也頗為賞識,早在1968年他拍攝《羅斯瑪麗的嬰兒》時即有意起用這位青年演員,但因尼科爾森當時知名度太低而作罷。在這次合作中,波蘭斯基不憚其煩地給尼科爾森說戲,并給他作示范表演,但是當尼科爾森發現波蘭斯基對其他演員都十分放手,聽任他們憑自己的示覺進行表演時,心中反起怨恨,甚至一度吵翻。但事實證明他們的合作是卓有成果的。尼科爾森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達到了絲絲入扣的程度。他的臉上幾乎永遠帶著微笑,即便是在鼻子受傷臉上貼著紗布的時候,這是一種貌似深沉其實淺薄的微笑,一種似乎出于諂媚但又常常不合時宜的微笑,看多了,人們才終于發現這是一個善良然而幼稚、無知卻又自信、企圖狡黠卻十分不識時務的人所特有的表情。他不乏機智幽默的應答,但總在瀟灑中透露出笨拙,在機敏中透露出木訥。作為偵探,他的推理判斷永遠是聽來有理其實錯誤,只能觸及表層而無力抓住核心。尼科爾森的表演所達到精妙程度顯然是同他對角色的透徹理解分不開的。
波蘭斯基曾表示《唐人街》“不是他的重要作品”,他拍出這部被亞卻·溫斯頓稱為“羅曼·波蘭斯基的全盤美國化”的影片,只是為了證明他的“銀行承兌能力”而已。
上一篇:《后來發生了戰爭》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喜劇之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