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7 黑白片 190分鐘
中國昆侖電影公司攝制
編導:蔡楚生 鄭君里 攝影:朱今明 主要演員:白楊(飾素芬) 陶金(飾張忠良) 舒繡文(飾王麗珍) 上官云珠(飾何文艷)
【劇情簡介】
前集。八年離亂。
九·一八事變后的上海。
順和紗廠補習學校青年教師張忠良是一位愛國青年,他的愛國熱情和聰明才干贏得了同廠女工素芬的愛情,在一個月圓的晚上,忠良給素芬戴上了戒指,不久他倆結了婚,很快就有了孩子,取名抗生。
八·一三上??箲鸨l。日本飛機狂轟濫炸,上海街頭難民如潮。張忠良和妻子、老母親都參加了慰勞前線將士的工作。不久中國軍隊開始撤退,張忠良所在的救護隊接到離開上海的命令。離別前夜,清冷的月光灑在夫妻倆身上,素芬悲哽難言,張忠良說:“你記住,以后每逢月圓的晚上,我一定在想念你們的?!?br>
張忠良滿腔抗日熱情,隨著救護隊到過南京、武漢、南昌,一路搶救傷員,這期間他曾因害怕而逃跑,后又歸了隊。不久他被日軍俘獲,被迫當了伕子,歷盡磨難。他終于設法逃脫,來到了重慶。重慶是所謂的抗戰中心,街上到處充斥著無家可歸的難民。張忠良幾經努力,難求一職,在饑寒交迫之際,向也在重慶的熟人王麗珍求助。王麗珍是順和紗廠溫經理太太何文艷的表妹,在交際場上是個路路通的人物。王麗珍認為張忠良精明強干大可利用,就留他住下并介紹到干爹寵浩公開辦的公司做事。上班的第一天,張忠良早早來到了辦公室,時間過半,才見同事陸續進來,可是都不干正事,不是在看畫報,就是在玩撲克、麻將。下班后,科長老龔約幾位同事請忠良吃飯,并邀他到舞廳跳舞。忠良對此十分反感,想到國難當頭,不禁潸然淚下。但是不久,張忠良就由反感苦悶轉為麻木,逐漸適應了這種環境,并且很快投進了王麗珍的懷抱。
素芬在淪陷后的上海難以謀生,隨張母回到鄉下和張老爹、張忠民共同生活。不久,張忠民因不愿做亡國奴遭到日軍緝捕,毅然上山投奔了游擊隊。日軍在鄉間肆虐橫行,張老爹挺身反抗遭到殺害。素芬一家只好又回到上海,靠替人洗衣勉強糊口。老母體弱多病,孩子幼小,素芬在艱難的生活里苦熬著,她常常望著天上的那一輪明月思念遠行的丈夫,盼望勝利團聚的那一天,可是張忠良卻一直音信杳無。
后集。天亮前后。
張忠良以寵浩公私人秘書的身份在商界活動著,和奸商勾結大發國難財,這時他和王麗珍已公開同居。一天在酒宴上,老龔送來兩封鄉下來信,被王麗珍發現,張忠良謊稱是借錢的,將信撕碎拋入江中。
日軍搗毀難民收容所,素芬失業了,一家人只好靠到鄉下販米進城為生。一次被日軍發現,他們被趕入冰寒刺骨的渠水中凍了一夜。
1945年11月日本投降了,寵浩公、張忠良等人立即飛回上海搞劫收,張忠良住進了溫公館。溫經理因漢奸行為被捕,張忠良通過寵浩公把他的財產變為自己的私產侵吞了,何文艷也成了他的“接收夫人”。
這些日子,素芬是在熱切盼望“征人”中度過的,可是一天天總不見張忠良的消息,但她還是不斷地寫信。到后來窮得每天只能熬點稀粥水充腹,連郵費也付不起了。生活難以為繼,素芬無奈征得張母同意后去做了傭人,恰恰是到溫家幫洗衣服,抗兒也上街賣報補貼家用。
“抗戰夫人”王麗珍飛到上海,何文艷又恨又妒,卻不得不強裝笑臉和張忠良一起把她迎回家來。
“雙十節”,溫公館舉行雞尾酒會,政客巨賈、紳士淑女紛紛來到,熱鬧非凡。廚房里一片忙亂。大司務正要倒掉冷飯,素芬看見了,羞怯地說:“我婆婆和孩子都沒有飯吃,您這點冷飯送給我好嗎?”好心的胖司務又給了她幾根肉骨頭。又餓又冷的抗兒捧著冷飯,歡天喜地地跑回家去。這時,溫家的客廳里,張忠良正撫著肚子對麗珍說:“我都快脹死了”。
舞會開始了,素芬幫忙上飲料。忽然聽到有人叫張忠良,不禁一愣。張忠良和麗珍步入舞池,素芬看清了來的正是她一家老小日夜想念的親人,一失神掉了飲料,這時張忠良也認出了素芬。王麗珍感到他們關系非同尋常,便沖上來責問,素芬哭著說:“他是我的丈夫。”王麗珍撒潑大鬧,大廳里亂成一團,張忠良厲聲責問素芬:“你到底要我怎么樣?”素芬看清了張忠良的丑惡面目和周圍一張張冷酷的臉,決然地說:“我走……我走!”奔出了大廳。張忠良怕出事想追上去,卻被何文艷等人拖住。張忠良上樓安撫王麗珍,王麗珍趁機逼張忠良把侵吞的溫家財產交給她。
素芬在街上徘徊了一夜,強抑悲痛回到家里,家里洋溢著歡樂氣氛,原來是收到了張忠民從游擊區寄來的信。素芬在讀信時又想起了張忠良的所做所為,忍不住慟哭。張母問明原委,難以相信,于是一家人去找張忠良。母子相見,張母連聲責問張忠良為什么要拋棄素芬這樣賢慧善良的妻子,張忠良無言以對。素芬失聲痛哭。這時王麗珍從樓上沖下逼張忠良立即和素芬離婚,并以死相威脅。張忠良膽戰心驚,忙不迭向王麗珍求饒、起誓。張母終于看清了兒子的嘴臉,一家人多年來寄托的希望和幻想全部破滅,祖孫三人絕望地走出了溫家公館。素芬悲憤交加,投進了滾滾奔流的黃浦江。江面上再次回蕩起悲愴的歌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鑒賞】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影片1946年開拍,1947年10月完成,在上海公映時,連續三個月盛況不衰,觀眾近80萬人,創下了當時中國影片賣座的最高紀錄。影片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在民族危難關頭,處于紛繁動亂社會中各階層的真實面貌,概括了極為豐富深刻的生活內涵,塑造出眾多富有時代特征、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影片以其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一掃抗戰勝利后中國影壇濃重的陰霾,受到當時進步輿論的盛贊,被推崇為“插在戰后中國電影發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標”。
這部影片是蔡楚生現實主義電影創作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示,生活本質的逼真勾勒,人物內心世界的生動展現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革命現實主義精神的光芒所在。影片藝術地再現了抗戰八年以及此后二年間的社會現實,人世滄桑。它以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畫面,顯示了淪陷區老百姓受盡凌辱、民不聊生的苦難境遇; 日軍燒殺搶掠的殘暴行徑;大后方官僚資產階級紙醉金迷的生活;游擊區人民奮起抗日的熊熊烈火;“劫收”群丑貪贓枉法的丑惡嘴臉;善良人們的悲慘命運及幻想的破滅……總之,高度概括地表現了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的生活以及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矛盾、斗爭;刻畫了賢慧善良的素芬,忘恩負義蛻化變質的張忠良以及寵浩公、王麗珍、何文艷等性格鮮明、各具不同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張忠良和素芬,無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蔡楚生以細致的筆觸,描畫出素芬由充滿希望堅毅忍耐到理想破滅,絕望投河的心理歷程中的每一絲顫動,也同樣勾勒出了張忠良在步步蛻變中的內心掙扎,并且通過精心營造的銀幕畫面,一步步揭示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民黨茍且偷安、消極抗日的政策所形成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是素芬一家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根源,也是使張忠良由一位矢志抗日的青年沉淪墮落為危國害民的歷史罪人的決定性因素,從而為他們的形象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對電影藝術民族化的執著探索,使蔡楚生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他善于吸收我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的表現技巧,并融入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從而使他的導演手法極其靈活多樣。喜劇、悲劇、諷刺、漫畫等手法,按照藝術需求,在他作品中隨處巧妙運用,而且服從生活真實,決不賣弄雕飾。《一江春水向東流》是電影民族化的典范之作,它的民族化特色首先表現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影片真實地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民族的現實生活內容。家庭的變遷,人際關系,倫理道德觀念,性格發展,命運遭際,無一不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無不洋溢著民族文化的特色。其次是影片人物的性格,如素芬的言行舉止,她的賢慧、善良、堅忍、柔弱等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文化心理在她身上的折射。再次是影片結構的民族化特征。這部史詩式的巨片有著遼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時間跨度大,空間轉換多,情節十分曲折。但影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情節跌宕有致,首尾呼應默契,時空轉換不著痕跡。這是蔡楚生嫻熟地運用我國傳統藝術表現技巧所獲得的良好的藝術效果。他吸收了章回小說及戲曲展開情節的手法,將不同線索通過張忠良巧妙地扭結在一起,用交插和對比的手法,在同一時間下轉換空間,在同一平面上交替凸現,推進情節步步展開,一浪高過一浪,直至高潮結局,既跌宕起伏,又有條不紊,節奏明朗,絲絲入扣。這種結構方式,極具藝術魅力,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特點,為中國民眾所喜聞樂見。此外,影片的民族化特色還表現在藝術意境的創造和對比、呼應手法的運用上。蔡楚生擅長把傳統的表現技巧和電影蒙太奇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含義蘊藉的意境,啟人聯想,發人深思。如老母在燈下為張忠良遠行趕制棉背心的一場戲,既展示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意境,又反襯了張忠良后來的忘恩負義。再如運用聲畫對位,讓影片悲愴的插曲貫穿全片,首尾呼應,有力地創造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愴意境,有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大量運用平行蒙太奇手法,把貧富、悲喜、善惡、美丑,組接成對比鮮明的畫面,是本片的一大特點。如在同一輪月光下,張忠良投入王麗珍的懷抱,而素芬卻在苦苦思念丈夫。在影片中,月亮的多次出現,極具匠心,既造成富于詩意的情境,又成為前后呼應、對比、渲染的有力手段,它和古典詩詞對月亮這一意象的表現手法是一脈相承的。
上一篇:《1900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