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青春》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黑白片 90分鐘
中國長春電影制片廠
導演:王炎 編劇:陸柱國 王炎 攝影:王啟民 主要演員:王蘇婭(飾高山) 龐學勤(飾雷振林)
【劇情簡介】
1947年,山東。山頭陣地上硝煙慢慢散開。穿著破棉襖的高山扶著身負重傷的區干部堅守在山頭上。國民黨軍隊正步步逼近。大多數解放軍戰士已經戰死。敵人追擊了三天三夜,高山的父親區委書記把機密文件托付給她,便犧牲了。高山仍在堅守著陣地,她把最后一顆手榴彈扔向敵人。
這時,解放軍步兵尖刀英雄排排長雷振林揮舞著戰刀帶領部隊向山頭沖鋒。戰斗結束了,雷振林押著俘虜,團長滿意地看了看他。
身為區小隊長的共產黨員高山抑制著悲痛,向團長要求:“為了犧牲的同志,我能不能參加野戰部隊?”團長認為他年歲小,讓他到后方去學習。高山激動地反問:“我不是干過兩年區小隊長,有著三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么?你為什么不信任我?”團長終于答應考慮高山的請求。
雷振林和戰士們在農家囤雜物的空屋里扎了營,他們正等待著新上任的副排長到來。大家猜測新來的副排長一定是膀大腰圓、威武健壯的英雄。連長來了,帶來了副排長——高山,高山穿著過長的黑棉襖,瘦弱的小個頭、背著一支破套筒槍。戰士們很失望,雷振林不滿地看著連長,惡作劇地使勁握了握高山的手。高山忍住疼,裝做沒事的樣子,用挑戰似的目光看著雷振林。雷振林對高山顯出輕視的態度,高山從容自如。全排集合會上,戰士們七嘴八舌,甩出怪話:“哪兒是副排長,簡直是兒童團團長嘛!”高山沉著地走到隊列前面,平靜地說:“我們要戰斗、生活在一起了,希望大家今后能用共產黨員和副排長的條件來要求我……排長吩咐我管理全排的行政內務,我保證執行這個命令!”接著她又嚴肅地說,“以后集合,希望同志們注意軍容,把帽子戴正,風紀扣扣好?!睉鹗總兞⒓匆庾R到自己的軍容不整,連雷排長的風紀扣也沒扣好。
一天夜里,高山查夜,發現戰士們為了驅寒不僅拿了老鄉的玉米芯引火而且差點釀成火災。高山當即嚴格要求戰士把老鄉的東西送回原處。戰士們又一次感受到新來的副排長不含糊。
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全排戰士埋伏在村外樹林里,雷振林誤以為高山初次打仗心情緊張。高山提出去抓個俘虜以了解敵人內幕,雷振林恐她干不了,要一班長同去。事實上,高山很快就把俘虜抓到,從俘虜的口供里摸清了敵人的行動計劃。雷、高兩人帶領戰士,偷襲敵人陣地,戰果顯著。戰斗結束后,高山嚴肅地指出,雷振林被個人英雄主義蒙住眼睛,有勇無謀。雷振林難于接受,兩人爭吵起來。
上級又下達了新的戰斗任務。由于雷振林的莽撞只身陷入敵人包圍,此時上級令全排掩護撤退??墒抢着砰L仍在敵人包圍中,形勢十分危急。雷振林被敵人困在磨房里,敵人火力猛烈向他撲來,他突然想到高山對他的批評,他萬分懊悔,自言自語:“現在我連向你認錯的機會都沒有啦!”他和沖進來的敵人拼命搏斗。突然院子里燒起沖天大火,在敵人織成的火網中,高山奮不顧身沖入磨房,終于在一班長帶著戰士的配合下,救出雷振林。
全排平安撤離到遠離村莊的小山上。行軍路上高山強忍著傷痛要來繃帶,不準旁人幫助自己悄悄包扎了傷口,但傷勢過重已是寸步難行。雷振林背起高山啜泣著:“我連累了全排,一個老兵犧牲了,仙鶴負了傷,還有你……”高山溫柔地安慰道:“和敵人戰斗,誰能保證沒有犧牲、掛花的?!崩渍窳謶M愧之極; “我回去就請求處分!”
和煦的陽光照在打谷場上,全排戰士聚在雷振林周圍,他一邊聽仙鶴提意見,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他由衷地接受副排長對他的批評,戰士們為此而鼓掌。大家都很想念負傷住院的高山。雷振林代表全排去醫院看高山。
在野戰醫院的臨時病房里,高山不安地躺在床上。護士和醫生不明白為什么高山執意不做手術。團長來了,高山無可奈何地吐露真相:“我欺騙了你,隱瞞了組織——我……我是個女的!”團長、醫生、護士頓時大為驚訝。團長質問高山: “為什么不早說?”高山怯生生地說: “過去,我并沒有隱瞞,自從整個小隊和我父親犧牲了以后,我才想到冒充男同志,誰想這第一仗……”。
雷振林扛著一只沉甸甸的口袋來到病房。團長一見他劈頭就說:“叫這樣的一個同志跟著你瞎闖,受這么重的傷,我都替你害羞!”雷振林自知錯誤,耷拉著腦袋,不吭氣。雷振林躡手躡腳地走進病房,一看見高山便興奮地握住高山的手:“老高,可把我想死啦!”接著滔滔不絕地講起排里的事。當高山把自己的身世講給他聽時,他先是不信,而后驚愕地愣住,他看到高山遞過來的照片:扎著雙辮的姑娘偎依在父親身旁。雷振林越發覺得對不起高山,越發覺得高山可敬可愛。不過兩人間不再像以往,都顯出了拘束。
第二年春天,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前疾進。高山站在后勤機關的隊伍里,黑黑的短發,整齊的軍裝,她終于看到了戰友們。雷振林跑上前摘下指揮刀,送給高山做紀念。高山接過刀,緊握著雷振林的手深情地說:“等著你勝利的消息!”雷振林堅決地說:“不會辜負你的好意,你等著吧!”高山含情脈脈語意雙關地回答:“我一定等著!”
【鑒賞】
這部影片是中國第三代著名導演王炎的成名之作。他和新中國的許多電影工作者一樣,先革命后獻身于革命文藝工作。王炎1937年投奔抗日部隊,在戰斗的烽火中邊學邊干,成為一名又拿槍又拿筆的文藝戰士。共和國成立后,他才投身于電影工作。
1959年,王炎偶然讀到部隊作家陸柱國的長篇小說《戰火中的青春》,不僅小說描寫的解放戰爭的生活和他的親身經歷非常貼近,更因為小說的傳奇性與青春氣息令他激動。他決意將小說搬上銀幕。然而,原作者陸柱國因為小說已挨了批評而心有余悸。王炎卻認定這是一個主題思想積極又有鮮明藝術特色的作品,為什么不能拍成電影?事實上當時在大躍進政治運動的氣氛下,制片廠的領導也是戰戰兢兢,惟恐犯錯誤。劇本完成后廠方一拖再拖,不置可否。對于劇本當時也有不同意見,分歧的焦點是:到底女扮男裝的高山,是一開始就告訴觀眾呢?還是劇終時再真相大白?王炎自有主張。他認為:我要寫的就是那個時代、那一代人的青春歲月、思想感情。我依生活中規定情景來塑造人物,一切從實際出發。你認為是女的就是女的,你認為是男的就是男的。王炎在藝術上主張尊重生活,不故弄玄虛;主張塑造真實而富有激情的人物性格。他正是遵循這樣的美學思想創作了《戰火中的青春》。
盡管《戰火中的青春》依然是一個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作品,但是,與同時期的同類作品有很大區別。它不再把革命戰爭局限在敵我雙方的戰場搏斗或者是戰略戰術的較量;它把階級斗爭、敵我矛盾向后推移,以表現革命隊伍中的錯誤思想為主線;它不是一般地表現革命戰士的英雄主義精神,而是在挖掘人物的真情實感中傳達高昂的革命理想?!稇鸹鹬械那啻骸芬粏柺辣懔钊硕恳恍隆.斎?,這正因為它對當時已形成的題材模式的破格,特別是對描寫革命隊伍中的愛情主題,簡直是離經叛道。為此,在影片問世后的七八年間一直被列為歪曲丑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毒草,不斷遭受批判。
《戰火中的青春》構思巧妙,布局嚴密。人物少,情節單純。圍繞著高山與雷振林的戰友關系的發展變化展開了一個類似“木蘭從軍”的故事。影片首先確立了觀眾與劇中人物的不同視角。從區小隊長高山在激戰中與犧牲了的父親(區委書記)告別后,到她來到青年排當副排長。這段情節已讓觀眾感受到高山的性別。由于給觀眾設置了全知視角,觀眾在得知高山隱匿了女性身份的同時,獲得了關心高山命運的極大興趣。在影片的主體部分中人物的視角卻是有限的,這種與觀眾視角的差異,造成影片結構特別有吸引力的戲劇性情境的懸念。但是,影片又不在主人公性別上大做文章,它只是依照生活的邏輯鋪陳故事。例如:高山初來青年排深夜查鋪發現戰士營房險些失火,她果斷地處理了戰士用玉米芯引火事件之后,高山坐在火堆旁為戰士縫補棉鞋,雷振林毫無顧忌地穿著短褲跳下床點火抽煙。對于兩個男性軍人來說這是極自然的生活細節,可觀眾卻感到十分有趣并從中感受到雷振林的粗獷,高山的女性細膩。也是這一段戲把原本雷振林對高山的不信任化為“另眼相看”——“你還真是個好當家的”。
影片的情節沖突設立在雷振林與高山兩個人物思想、性格的差異上。高山初到青年排時,從戰士到雷排長對這個矮小瘦弱的副排長很不以為然,雷振林甚至有意表現出輕視的態度。高山看在眼里卻不露聲色,面對雷振林的自負和對她的挑刺兒,她不卑不亢,偶爾還用語言予以溫和的“還擊”。高山以自己參軍三年當過區小隊長的戰斗經歷,從管理內務整頓軍風紀、深夜查房,到機靈地深入敵區抓俘虜……一次次顯示出她的才干、智慧和共產黨員的思想水平與軍人的作風。同時,表現出雷振林的耿直、豪爽、勇敢和毛手毛腳、大大咧咧的性格。至此,高山與雷振林沖突的第一回合告一段落。在這個回合里兩個人的關系已日漸融洽,雷振林及其戰士接納了新來的副排長。接下去青年排在雷振林的率領下又一次打了勝仗,雷振林十分得意。高山抓住時機向雷振林提意見,兩人的思想沖突達到高潮。高山指出雷振林“瞎闖出來的英雄,不算真英雄”,“不要叫英雄主義蒙住眼睛!”雷振林滿不在乎,說:“這正是我的戰斗作風,對敵作戰嘛,就是你死我活一錘子買賣。”“意見算什么?雷振林就是沒叫敵人撂倒,英雄排還是英雄排。”果然,在新的戰斗中,雷振林魯莽的游擊習氣和個人英雄主義思想一發不可收拾,終于被敵人團團圍在了磨房里。直到高山指揮若定,把雷振林從圍困中營救出來以后,雷振林才真正清醒,領會高山的批評。
高山這個人物在影片里既是一個富有個性的藝術個體,同時她又作為黨的化身出現,她與雷振林及其青年排的關系不單單是副排長與排長、戰士的關系,還是黨教育、指導部隊的關系。雷振林在高山的教育下終于從滿身游擊習氣的農民改造成自覺的革命戰士。青年排自然也成了一個具有革命紀律的無產階級戰斗隊伍。從這個敘事的意義上看,《戰火中的青春》帶著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特征,自覺體現的政治教育意義是十分明顯和突出的。那個年代,許多文藝作品中黨和母親的形象是合而為一的,這里剛好高山又是女性,她與戰士的關系又自然流露出母性的情感。這就使一個政治性很濃的主題帶上了溫馨的人情味。
影片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木蘭從軍”式的故事,通過人物情感的波動、撞擊,傳達出戰地愛情的潛在內容,從而使高山、雷振林兩個人物不是干巴巴的政治思想符號,他們成了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獲得了情感的力量。在共同戰斗的生活中,高山與雷振林之間的戰斗情誼日漸深厚,作為女性的高山幾乎不自覺地萌動了對雷振林的愛慕。雷振林直瞪瞪看著高山的時候,她會突然慌亂和羞澀起來;高山負傷后,雷振林背著她行軍,雷振林為自己的錯誤后悔莫及,高山除此卻有更多的感情慰藉。哪怕是高山對雷振林的批評也是恨鐵不成鋼,恨愛交織的感情流露。高山竟說出:“這一點你太不叫人喜歡啦?!痹卺t院里,高山向雷振林公開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雷振林從懷疑、驚愕、自責、不安到戀戀不舍。影片結尾,已是春暖花開時節,大部隊向前進發,高山站在后勤部隊里,和青年排的戰友們告別。雷振林把最心愛的指揮刀送給高山“留個紀念”,這刀是對那段戰斗生活的懷念,也是戰斗友誼的見證,更可以看成是愛情的信物。高山緊握著雷振林的手深情地說:“常寫信,等著你勝利的消息!”雷振林堅決地說:“不會辜負你的好意,你等著吧!”高山語意雙關地回答:“我一定等著!”影片含蓄、熨帖地把握和描寫了人物間微妙、細膩的感情,把革命信念、斗爭精神、友誼愛情融會為一,使蓬勃的青春激情流貫全片。這里,對于革命英雄的描寫少了許多概念化和公式化的東西,多了一些感情的、內心的與具體的描繪。對于當年那些形象的政治教科書似的影片,《戰火中的青春》分明是一次挑戰。
王炎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使影片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無論是戰斗場面,還是部隊兵營的戰士生活,都展現得生動、真實。雖然情節帶有傳奇色彩,也不失戲劇性的曲折,但是人物性格的真實性與典型性,以及兩位演員的精彩表演,至今仍有誘人的魅力。他們身上傳達出中國一代青年的革命意志和理想情操,對于后人來說其認識價值將葆有長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我為什么命該如此》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