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赫塞·聞友之死》經典詩文賞析
人生短暫,倏忽凋零,
歲月易萎,轉瞬消逝,
天上的星星卻永恒地眨著嘲諷的眼睛。
我們的靈魂,
也許獨自呆在一旁注視著人生,
既無嘲諷,也不痛苦;
對于我們的靈魂,
無所謂“短暫”,也無所謂“永恒”……
但我這顆心啊,
搏動著,為愛情而發光燃燒,
宛如正在凋萎的鮮花,
無休止地向愛情召喚,
無休止地對亡友呼號。
(趙平 譯)
這是一首為死去的友人而作的悼念詩。 “死”是赫塞詩作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這或許與其所處的社會與詩人的精神追求的沖突和詩人特有的哲學式的思考在內心產生的苦惱, 以及詩人的生活經歷、感情經歷有關吧。
在這首詩里, 占第一位的并非是詩人因友人去世產生的單純的情緒和感情, 而是他的思維活動。與其說這是一首抒情詩, 毋寧說更象一首哲理詩。人生短暫, 歲月易逝, 人的有限生命在自然面前是顯得是那么脆弱和無能為力, “永恒”的星星在天空“眨著嘲諷的眼睛”。這里,“嘲諷”是詩人賦予自然擬人化的表現,實質上反映了詩人自身對人生短促的無奈和嘆息,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
盡管生命易逝, “無生命”永恒,但靈魂并未因此痛苦和嘲諷。對于生命,靈魂僅僅是一種依附,而一旦生命消失,靈魂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靈魂無所謂“短暫”或“永恒”,只有生命本身才是重要的。詩的第二小節冷靜的哲學式的陳述把我們帶進了宗教的神秘主義。詩人在另一首詩里說: “啊,五光十色令人眩暈的世界,你多么令人厭,你多么令人倦,你多么令人醉”, “一切都會死去,一切都樂于去死” (《無常》,胡其鼎譯)“死”是人生的必然,詩人更把它當作對現實的一種對抗和逃脫手段。“我們的靈魂,也許獨自呆在一旁注視著人生”,這既是詩人在失去友人的悲傷中的自我慰藉,更體現了他在生死面前的理智主義態度。
赫塞曾專門研究過印度和中國古老文明所產生的宗教信仰和哲學體系,佛教中修身養性、慈悲為懷等東西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他并沒有接收“看破紅塵”等消極方面。他一直是人道主義、和平主義的忠實捍衛者。所以,只要短暫的生命沒有完結, “我這顆心”就要為愛而搏動而燃燒。詩人“在自身和大自然中,在對生活本身,對那充滿著歡樂和痛苦,悲哀和幸福、永恒和變易的生活的抽象的愛中,找到了慰藉。” (人民文學出版社《德國近代文學史》886頁,蘇聯科學院編)。
(袁擁學)
上一篇:〔美國〕杰弗斯《閃耀吧,正在朽敗的共和國》賞析
下一篇:〔澳大利亞〕尼爾森《黑頭發的少女》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