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5—1985
【介紹】:
詩人、小說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古典學者,出生于倫敦一個中產階級上層家庭。父親阿爾弗雷德·格雷夫斯是一位督學,出版過多卷愛爾蘭謠曲集,母親是德國人。父親對凱爾特詩歌與神話的熱情和母親的清教徒思想對他影響很大。1913年格雷夫斯入讀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1914年參軍。服役期間,受戰壕詩人齊格飛·沙遜的影響,開始創作發表詩作,主題以自然之美、田園之樂與戰爭體驗為主,但其戰爭詩歌并未像許多同類作品一樣充滿憤怒和控訴。1918年他執教于圣約翰學院。1926年他結識美國詩人、理論家勞拉·賴丁,在其鼓勵下改而創作簡潔明晰、著眼于個人體驗的諷喻詩。1929年起兩人同居于西班牙馬略卡島,并于1935年創辦半年刊《尾聲》(Epilogue)。同期格雷夫斯提出了詩歌是作者與讀者精神宣泄渠道的理論。1936年格雷夫斯因西班牙內戰離島赴美。1939年格雷夫斯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白色女神”神話體系,靈感來自于十九世紀末期對于母系社會和女神崇拜的研究,其晚期作品中隨處可見這一體系的影響。二戰后格雷夫斯重返馬略卡,聲望日增。1961年至1966年他在牛津教授詩歌,1968年獲女王詩歌金質勛章。格雷夫斯一生中出版了一百四十多本著作,包括五十五部詩集,十五本小說,十部譯作,以及文論等其他作品。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火盆之上》(Over the Brazier,1916)、《仙女與火槍手》(Fairies and Fusiliers,1917),論著《現代詩綜覽》(A Survey of Modernist Poetry,1927。與賴丁合著)、《白色女神》(The White Goddess:a historical grammar of poetic myth,1948)、《希臘神話》(The Greek Myths,1955),自傳《向那一切告別》(Goodbye to All That,1929)等。盡管自稱寫小說只為賺錢,但格雷夫斯在公眾中的盛名主要源于歷史小說《我,克勞狄》(I,Claudius,1934)及其續篇《天神克勞狄和他的妻子梅薩利娜》(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1934)。作為一位選擇了自我流放的文人,他置身于所有文學流派或運動之外,卻予許多后輩詩人以深刻影響。
上一篇:《格萊葛瑞,伊莎貝拉·奧古斯塔》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格雷,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