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赫爾曼的妻子塔瑪拉和兩個兒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和許多猶太人一樣,被關(guān)押在納粹集中營,生死未卜。而赫爾曼在女仆雅德維珈幫助下,僥幸躲過一劫。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赫爾曼聽說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被德國人槍殺了。悲痛之余,他便同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女仆雅德維珈結(jié)為夫婦。婚后他們遠(yuǎn)渡重洋,來到美國。赫爾曼在美國一方面靠替一個猶太教長老寫書稿謀生,另一方面偷偷與早先在國內(nèi)結(jié)識的猶太女人瑪莎私通。不久赫爾曼得知,他的結(jié)發(fā)之妻塔瑪拉并未死亡,只是受了點(diǎn)傷,她也輾轉(zhuǎn)來到美國,寄居叔叔家。赫爾曼知道后驚喜交加,但卻無法面對現(xiàn)實。塔瑪拉知道真相后,雖然萬分痛苦,但卻大度地接受了這一事實,并主動照料即將臨產(chǎn)的雅德維珈。赫爾曼周旋于情人、妻子和前妻三個女人之間。不久他感到厭倦,離家出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瑪莎受母親自殺的刺激,也步其后塵,服用安眠藥自殺。只剩下塔瑪拉和雅德維珈生活在一起,撫養(yǎng)雅德維珈生下的女兒。
【作品選錄】
赫爾曼計算自己的開支足有一百次了。他欠著這兒和布朗克斯的房租,得付雅德維珈·普拉茲和希弗拉·普厄·布洛克名下的電話賬。兩處公寓的公用事業(yè)費(fèi)他都沒付過,煤氣和電有可能停止供應(yīng)。他忘了把賬單擱在哪兒了。他的文件和證件經(jīng)常不見;也許他還遺失過錢。“唉,現(xiàn)在太晚了,什么也干不成了。”他想。
過了一會兒,他走進(jìn)浴室去刮臉。他注視著鏡子中那張涂滿肥皂泡沫的臉。雙頰上抹的肥皂泡沫就像是一副白胡須。從肥皂泡沫堆中,可以看見露出的他的白慘慘的鼻子和一雙淡色的眼睛,眼睛里流露出一種疲憊然而充滿著青春活力的渴望的神情。
電話鈴響了。他走過去拿起聽筒,聽見一個老婦人的聲音。她結(jié)結(jié)巴巴,話也講不清。他正打算把電話掛斷,這時她說:“我是希弗拉·普厄。”
“希弗拉·普厄?出了什么事?”
“瑪莎……病了……”她說著抽噎起來。
“自殺,”赫爾曼心里閃過這一念頭。“告訴我出了什么事!”
“請……快來吧!”
“什么?”
“請快來吧!”希弗拉·普厄重復(fù)說了一遍。她掛斷了電話。
赫爾曼想打個電話過去詳細(xì)地了解情況,可他知道,希弗拉·普厄在電話里講不清楚,而且她的耳背,聽不清。他回到浴室。臉頰上的肥皂泡沫已經(jīng)干了,正一小塊一小塊往下掉。不管發(fā)生什么事,他總得刮完臉、洗個淋浴。“只要你活著,你身上就不能有臭氣。”他又重新在臉上抹了一遍肥皂。
雅德維珈走進(jìn)浴室。平常她總是慢慢地打開門,請求允許進(jìn)來,這回她可毫不客氣地走進(jìn)來。“剛才是誰來的電話?你的情婦?”
“讓我安靜會兒!”
“咖啡都快涼了。”
“我來不及吃早飯了。我馬上得出去。”
“上哪兒去?情婦那兒?”
“對,到情婦那兒去。”
“你讓我懷了孕,自己卻跑去找妓女。你不是在賣書。你這個騙子!”
赫爾曼大吃一驚。她從來沒這么惡聲惡氣地說過話。他火起來了。“回到廚房去,要不我把你扔出去!”他大聲吼叫道。
“你有個情婦。你和她一起過夜。你這條狗!”
雅德維珈沖著他晃晃拳頭,赫爾曼把她推出門外。他聽到她用農(nóng)民的語言咒罵他:“騙子,生霍亂病的,下流東西,生疥瘡的。”他趕緊洗淋浴,可是蓮蓬頭里出來的只有冷水。他笨拙地但盡快地穿好衣服。雅德維珈出去了,也許去告訴鄰居赫爾曼打了她。赫爾曼拿起廚房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咖啡,就急急匆匆出了門。他馬上退回來;他忘了穿毛衣和套鞋。外面,白雪亮得眼睛都睜不開。有人在兩堵雪墻之間挖出一條小路。他走到美人魚大道,街上,店主們正在掃雪,用鏟子把雪一堆堆堆起來。寒風(fēng)吞噬著他,再多的衣服都無法抵御這樣的寒風(fēng)。他睡眠不足,他餓得有點(diǎn)頭暈。
他走上梯子到露天車站等火車。科尼島,島上的月亮公園和障礙賽馬場,荒涼地躺在冬天的冰天雪地里。火車隆隆駛進(jìn)站臺,赫爾曼跨進(jìn)車廂。透過車窗他可以隱約地看到海洋。寒風(fēng)怒吼,海浪洶涌澎湃,浪花迸濺。有一個男子沿著海灘緩慢地走著,可是,想象不出他在嚴(yán)寒中干什么,除非他想跳海自殺。
赫爾曼在暖氣管上面的一個位子上坐了下來,他感到一股熱氣穿過藤椅。車廂內(nèi)的座位有一半空著。一個酒鬼攤手?jǐn)偰_躺在地板上。他穿著夏天的衣服,沒戴帽子。他不時地發(fā)出一聲嚎叫。赫爾曼從地上撿起一張稀臟的報紙,他看到一條新聞,講一個瘋子殺死自己的老婆和六個孩子。火車行駛得比平時慢。有人說鐵軌都讓積雪覆蓋住了。火車駛?cè)氲叵潞笏俣燃涌炝耍K于到了時報廣場,赫爾曼在這兒換乘去布朗克斯的快車。在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途中,赫爾曼看完了那張稀臟的報紙: 專欄文章、廣告,就連登賽馬消息和訃聞的那兩版他都看了。
他一走進(jìn)瑪莎的公寓,看到希弗拉·普厄、一個年輕的矮胖男子——他是醫(yī)生,還有一個皮膚黝黑的女人——可能是鄰居。這個女人長著一頭鬈發(fā),身材小巧,相比之下,腦袋顯得太大了。
“我以為你再也不來了,”希弗拉·普厄說。
“坐地鐵到這兒路遠(yuǎn)哪。”
希弗拉·普厄的頭上包著一塊黑色的方頭巾。她的臉色看起來蠟黃,臉上的皺紋比平時也更多。
“她在哪兒?”赫爾曼問道。他不知道自己問的這個人是活著還是死了。
“她睡著了。別進(jìn)去。”
那位醫(yī)生長著一張圓臉,眼睛水汪汪的,頭發(fā)鬈曲;他朝赫爾曼點(diǎn)了點(diǎn)頭,用嘲弄的聲調(diào)說:“是丈夫?”
“是的,”希弗拉·普厄說。
“布羅德先生,你妻子沒有懷孕。誰告訴你她懷孕了?”
“她自己。”
“她大出血,可是沒有孩子。有沒有請醫(yī)生給她做過檢查?”
“我不知道。我都拿不準(zhǔn)她是否找醫(yī)生看過。”
“你們這些人以為自己生活在哪兒——在月球上?你們還在波蘭的猶太小鎮(zhèn)上。”醫(yī)生半用英語、半用意第緒語說著。“在這個國家里,一個婦女懷孕后要有一名醫(yī)生不斷地照顧。她的懷孕全在這兒!”醫(yī)生說著,用食指指了指他的太陽穴。
希弗拉·普厄早已知道他的診斷,但是她卻好像剛聽說似的,把雙手交叉緊握在一起。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她的肚子漸漸大起來。孩子在肚子里踢她。”
“那全是神經(jīng)質(zhì)。”
“這樣的神經(jīng)質(zhì)!保衛(wèi)而且保護(hù)我們,別變得這樣的神經(jīng)質(zhì)。在天的上帝啊,她剛才開始尖叫和陣痛了。啊!我是多么苦命啊!”希弗拉·普厄放聲大哭。
“布洛克太太,我聽說過這樣一個病例,”那位鄰居說。“我們難民什么樣的事兒都會遇到。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我們受盡折磨,大家都有點(diǎn)瘋了。我聽說的那個婦女肚子大極了。人人都說她懷了雙胞胎。但是在醫(yī)院里,他們發(fā)現(xiàn)她的肚子里只有氣。”
“氣?”希弗拉·普厄問道,像一個聾子似地把手放在耳朵上。“可是,我跟你說,這幾個月她一直沒有月經(jīng)。嗯,魔鬼在和我們開玩笑。我們走出了地獄,可地獄卻跟著我們到了美國。希特勒跟蹤著我們。”
“我得走了,”醫(yī)生說。“她會睡到今天深夜——也許明天早晨。她醒后給她吃藥。還可以給她吃點(diǎn)東西,但是別給她吃烤肉菜。”
“誰在一星期的當(dāng)中幾天吃烤肉菜?”希弗拉·普厄問道。“就是在安息日我們也不吃烤肉菜。你在煤氣烘箱里做出來的烤肉菜沒什么味兒。”
“我只是說著玩的。”
“你還來嗎,醫(yī)生?”
“明天早晨我去醫(yī)院上班,順路再來一下。一年后你就可以當(dāng)外婆了。她的子宮完全正常。”
“我活不了那么長了,”希弗拉·普厄說。“只有在天的上帝知道,這幾個小時消耗了我多少精力和生命。我原以為她懷孕六個月,至多不超過七個月。突然她尖叫起來,肚子痛死了,接著就血崩。經(jīng)歷了這些事情,我居然還活著,雙腳還站在地上,這可真是個上帝的奇跡。”
“嗯,毛病全出在這兒。”醫(yī)生再一次指了指他的前額。他走出去,但是在過道里停了一下,用手招呼那個鄰居,她跟在他后面。希弗拉·普厄默不作聲,懷疑地等待著,只怕那個女人在門口可能聽到她的話。后來,她說:“我多么想有個孫兒啊。至少有個人可以按照被屠殺的猶太人起名字。我希望他是個男孩,會給起名叫梅耶。可是我們什么也辦不到,因為我們的命不好。啊,我真不該從納粹的統(tǒng)治下逃生出來!我真該和那些快要沒命的猶太人一起待在那兒,不要逃到美國來。但是我們想活下去。我的生命對我還有什么用?我羨慕那些死者。我整天地羨慕他們。我連死都死不成。我希望我的尸骨能葬在巴勒斯坦,但是命里注定我得躺在美國的墓地中。”
赫爾曼沒有回答。希弗拉·普厄走到桌子那兒,拿起桌上的祈禱書。然后她又把它放下。“你要吃點(diǎn)東西嗎?”
“不,謝謝。”
“你怎么耽擱了這么長時間?嗯,我想我得念祈禱文了。”她戴上眼鏡,在一張椅子上坐下,兩片沒有血色的嘴唇開始嘟噥起來。
赫爾曼小心翼翼地打開通往臥室的門。瑪莎在希弗拉·普厄平時睡覺的那張床上睡著了。她看起來臉色蒼白,神色安詳。他凝視了她好長時間。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對她的愛和為自己慚愧。“我能做些什么?我使她遭受了這一切痛苦,我怎么可能補(bǔ)償她呢?”他掩上門,走到自己的房間里。透過部分已結(jié)冰的窗戶,他可以看見院子里的那棵樹,前不久它還綠葉繁茂。現(xiàn)在樹上已滿是積雪和冰柱。在東一小堆、西一小堆廢鐵和金屬柵欄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藍(lán)瑩瑩的白雪。白雪把人的垃圾變成墳場。
赫爾曼躺在床上,睡著了。當(dāng)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jīng)是黃昏。希弗拉·普厄站在他身旁,喚他醒來。
“赫爾曼,赫爾曼,瑪莎醒來了。去看看她吧。”
過了一會兒,他才明白自己在哪兒,才想起發(fā)生過的事。
臥室里只亮著一盞燈。瑪莎像原先那么躺著,不過眼睛睜著。她注視著赫爾曼,什么也不說。
“你覺得怎么樣?”他問道。
“我什么感覺都沒有了。”
又下雪了。雅德維珈在燉雜燴,過去在齊甫凱夫是經(jīng)常燉這種雜燴的——麥片、白扁豆、干蘑菇和土豆,上面撒有辣椒粉和歐芹。無線電里播送著一出意第緒語小歌劇中的一支歌,雅德維珈認(rèn)為那是一首宗教贊美詩。長尾小鸚鵡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對音樂作出了反應(yīng)。它們尖叫、囀鳴、啁啾,滿屋子亂飛。雅德維珈只得把鍋蓋起來,以免——但愿不會——鸚鵡掉入鍋內(nèi)。
赫爾曼在寫作,感到疲憊不堪。他放下鋼筆,把頭往后靠到扶手椅上,想打個盹。在布朗克斯,瑪莎還很虛弱,沒有去上班。她變得很冷淡。赫爾曼對她講話,她回答得簡單扼要。不過,這么一來,他倆就沒什么好談了。希弗拉·普厄整天祈禱,好像瑪莎還病得很危險似的。赫爾曼知道,沒有瑪莎的工資,他們連最低的生活也無法維持,然而他也沒錢。瑪莎提出一個貸款組織,他可以去那兒借一百元高利貸,但是這筆貸款能用多久呢?也許他還需要一個連署人。
雅德維珈從廚房走進(jìn)屋。“赫爾曼,燉菜已經(jīng)做得了。”
“我也得了,經(jīng)濟(jì)上、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得了。”
“說我聽得懂的。”
“我以為你希望我對你說意第緒語。”
“像你媽媽那么對我說。”
“我不能像媽媽那么說話。她是個信徒,我是個無神論者。”
“我不知道你嘰哩呱啦在說什么。去吃吧。我做了個齊甫凱夫的麥片燉菜。”
赫爾曼剛要站起身,門鈴響了。
“可能是你的一位太太給你上課來了,”赫爾曼說。
雅德維珈去開門。赫爾曼劃去了他寫的最后半頁,咕噥著:“嗯,蘭珀特拉比,這個世界有篇短一些的說教也可以了。”他突然聽到一陣壓抑的哭聲。雅德維珈奔回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guān)上了。她的臉色煞白,眼睛似乎在朝上翻。她渾身顫抖地站著,手抓住門把,似乎有人硬要闖進(jìn)來似的。“一次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這個念頭在他心中一閃而過。“是誰?”他問道。
“別去!別去!啊,上帝啊!”雅德維珈想擋住赫爾曼的去路,嘴唇上全是唾沫。她的臉都扭歪了。赫爾曼朝窗子瞥了一眼。太平梯離這間屋子不遠(yuǎn)。他朝雅德維珈跨近一步,她一把抓住他的手腕。正在這時,門開了,赫爾曼看到塔瑪拉站在門口,她穿著舊皮大衣,戴著帽子和蹬著皮靴。赫爾曼一見,立即明白了。
“別哆嗦了,傻瓜!”他沖雅德維珈大叫一聲。“她是活人!”
“耶穌,馬利亞!”雅德維珈的腦袋抽搐似地亂動。她用盡全力朝赫爾曼撲去,幾乎把他撞翻在地。
“我沒想到她會認(rèn)出我,”塔瑪拉說。
“她是活人!她是活人!她不是死人!”赫爾曼大吼大叫。他和雅德維珈搏斗,想讓她平靜下來,同時也想推開她。可她粘在他身上,號啕大哭。聽起來就像是一只動物在嚎叫。
“她是活人!她是活人!”他又吼叫了一遍。“靜一靜!傻頭傻腦的鄉(xiāng)下人!”
“啊,圣母啊,我的心哪!”雅德維珈在自己胸前劃著十字。可她立即意識到,猶太婦女是不劃十字的,于是她把兩手交叉著緊握在一起。她的雙眼從眼眶里暴出來,她的嘴都哭歪了,她無法說話。
塔瑪拉往后退了一步。“我根本沒想到她會認(rèn)出我來。我自己的母親都認(rèn)不出我了。安靜點(diǎn),雅德齊亞,”她用波蘭語說。“我沒死,我不是來糾纏你的。”
“啊,親愛的上帝啊!”
雅德維珈用兩只拳頭朝自己頭上亂捶一氣。赫爾曼對塔瑪拉說:“你干嗎要這么干?她可能會給嚇?biāo)赖摹!?/p>
“對不起,對不起。我以為自己的模樣已經(jīng)大大改變,和原來不像了。我想看看你的住處和你的生活。”
“你至少應(yīng)該先打個電話。”
“啊,上帝啊!啊,上帝啊!現(xiàn)在怎么辦呢?”雅德維珈叫道。“我已經(jīng)懷孕。”雅德維珈把手?jǐn)R在肚子上。
塔瑪拉看來好像驚訝,但同時又好像要笑出來。赫爾曼注視著她。“你是瘋了還是喝醉了?”他問道。
這句話剛出口,他馬上聞到了一股酒精的味道。一星期前,塔瑪拉就對他說過,已經(jīng)安排她去一家醫(yī)院動手術(shù),取出臀部的子彈。“你愛上烈酒了嗎?”他說。
“一個人在生活中得不到溫柔就愛喝烈酒。你住在這兒挺舒適。”塔瑪拉的聲調(diào)變了。“你和我一起生活時,總是弄得一團(tuán)糟。你的稿件和書扔得到處都是。這兒倒挺干凈整齊。”
“她把屋子拾掇得干干凈凈,你總是到處奔走對猶太社會主義工黨作演講。”
“十字架在哪兒?”塔瑪拉用波蘭語問道。“這兒怎么沒掛個十字架?既然沒有門柱圣卷,那一定得有十字架。”
“這兒有個門柱圣卷,”雅德維珈回答。
“那也得有個十字架,”塔瑪拉說。“別以為我是來打攪你們的幸福生活的。我在俄國學(xué)會了喝酒,一杯酒下肚,我就變得有好奇心了。我想親自來看看你們怎么生活。畢竟我們還是有些共同之處的。你們倆都還記得我活著的時候。”
“耶穌!馬利亞!”
“我沒有死,我沒有死。我不是個活人,可沒有死。事實上,我不會對他提出什么要求的,”塔瑪拉指著赫爾曼說。“他當(dāng)時并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苦苦掙扎著活下去,而且他可能一直是愛你的,雅德齊亞。在他跟我睡覺前肯定已跟你睡過覺。”
“沒有,根本沒有!我是個清白的姑娘。跟他結(jié)婚時我是個處女,”雅德維珈說。
“什么?祝賀你,男人喜歡處女。如果按照男人的心意辦,女人就會躺下去是妓女,起來又變成處女了。好吧,我知道,我是個不速之客,我走了。”
“塔瑪拉太太,請坐。你嚇著了我,所以我才尖聲大叫。我去拿咖啡,上帝可以作證,如果我當(dāng)時知道你還活著,我不會跟他呆在一起的。”
“我并不怪你,雅德齊亞。我們的世界是個貪婪之地。不過,你跟他呆在一起也沒有多大好處,”塔瑪拉說,指的是赫爾曼,“可是,這怎么都比孤零零的一個人強(qiáng)。這套公寓也不錯。我們從來沒住過這么好的公寓。”
“我去拿咖啡。塔瑪拉太大,要吃點(diǎn)什么嗎?”
塔瑪拉沒有回答。雅德維珈到廚房去了,腳上的拖鞋笨拙地拍打著地板。她沒有關(guān)上門。赫爾曼注意到,塔瑪拉的頭發(fā)亂蓬蓬,眼睛下出現(xiàn)了淡黃色的眼袋。
“我一直不知道你喝起酒來了,”他說。
“你不知道的事多著呢。你以為一個人可以穿過地獄,出來絲毫不受損傷。嗯,這是不可能的!在俄國有一種能治百病的藥——伏特加。你喝個夠,然后躺在稻草中或是光禿禿的地上,這樣,什么也不想了。讓上帝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昨天,我去拜訪了一個開酒店的人,就在這兒布魯克林,不過在另一帶。他們給了我滿滿一購貨袋的威士忌酒。”
“我以為你要到醫(yī)院去了。”
“約好是明天去的,可是現(xiàn)在我自己也拿不穩(wěn)到底是去還是不去。這顆子彈,”塔瑪拉說著,把手放在她的臀部上,“是我最好的一件紀(jì)念品。它使我想起我曾經(jīng)有過家,有過父母和孩子。如果把它取出來,我就什么也沒留下了。這是一顆德國人的子彈,但是這么多年一直呆在一個猶太人體內(nèi),它已成了猶太人的了。它可能決定某一天爆炸,可在這段時間里它安靜地呆著,我們相處得不錯。如果你愿意,來,摸摸它。這也有你的一份啊。可能是同一支左輪手槍殺死了你的孩子……”
“塔瑪拉,我求求你……”
塔瑪拉做了個惡狠狠的鬼臉,沖他伸出了舌頭。
“塔瑪拉,我求求你!”她學(xué)著他的腔調(diào)說。“別害怕,她不會跟你打離婚的。就是她跟你離了婚,你還可以到另一個那兒去。她叫什么來著?如果她也趕你出來,你就到我這兒來。你看,雅德齊亞端著咖啡來了。”
雅德維珈端著一只托盤走進(jìn)屋,托盤上有兩杯咖啡、奶油和白糖,還有一盤自制的小甜餅。她已圍上圍裙,看起來就跟她原來當(dāng)用人時一樣。戰(zhàn)前,赫爾曼和塔瑪拉從華沙回家時,她就是這么侍候他們的。她的臉剛才還是白慘慘的,現(xiàn)在已變得紅噴噴、汗津津的,她的前額上冒出了小汗珠。塔瑪拉注視著她,覺得又奇怪又好笑。
“放下吧,給你自己也拿一杯來,”赫爾曼說。
“我在廚房里喝。”
雅德維珈走回廚房,她的拖鞋一路拍打著地板。這回她隨手把門關(guān)上了。
“我跌跌撞撞地闖進(jìn)來,就像一頭公牛闖進(jìn)一家瓷器店,”塔瑪拉說,“事情出了錯,要想糾正是困難的。是啊,我是喝了杯酒,可離開喝醉還早著呢。請叫她進(jìn)來,我得給她解釋一下。”
“我自己會給她解釋的。”
“不,叫她進(jìn)來。她可能以為我是來搶走她丈夫的。”
赫爾曼走進(jìn)廚房,隨手關(guān)上了門。雅德維珈站在窗前,背對著房間。他的腳步聲嚇了她一跳,她迅速轉(zhuǎn)過身來。她的頭發(fā)亂蓬蓬,眼淚汪汪,臉又紅又腫。她好像一下子老了。赫爾曼還沒開口說話,她就把雙拳舉到頭旁,傷心地大哭起來,“現(xiàn)在我上哪兒去?”
“雅德齊亞,一切都會像過去一樣。”
雅德維珈的喉嚨里發(fā)出一聲刺耳的叫聲,就像是鵝發(fā)出的急叫。“你干嗎告訴我她已經(jīng)死了?你不是在推銷書,你是跟她在一起!”
“雅德齊亞,我對上帝起誓,沒這回事。她是最近才到美國來的。我根本不知道她還活著。”
“我現(xiàn)在怎么辦?她是你妻子。”
“你是我妻子。”
“她先跟你結(jié)的婚。我得離開這兒,我回波蘭去。要是我沒懷孕那多好啊。”雅德維珈像農(nóng)民悼念死者那樣痛哭著,左右亂搖。“啊……”
塔瑪拉打開門。“雅德齊亞,別這么樣哭。我不是來搶走你丈夫的。我只是想來看看你們的生活。”
雅德維珈東倒西歪地往前走,好像要倒在塔瑪拉的腳旁似的。
“塔瑪拉太太,你是他的妻子,而且以后也是。如果上帝允許你活著,這是天賜的權(quán)利。我會讓開的。這是你的屋子。我要回家去。我母親不會趕我走的。”
“不,雅德齊亞,你不要那么做。你正懷著他的孩子,我已經(jīng)像他們說的是一棵不結(jié)果子的樹。上帝親自把我的孩子帶走了。”
“啊,塔瑪拉太太!”雅德維珈感動得熱淚盈眶,雙掌拍打自己的雙頰。她前后搖動,彎下身去好像在找一塊可以倒下的地方。赫爾曼朝門瞥了一眼,擔(dān)心鄰居們會聽見她的聲音。
“雅德齊亞,你一定得安靜下來,”塔瑪拉堅決地說。“我雖然是活人,可是跟死人完全一樣。他們說死人有時候要回來看看,在某種程度上,我就是這樣的來客。我來看看情況怎么樣,不過別擔(dān)心,我不會再來了。”
雅德維珈把雙手從臉上移開,她的臉色紅得像生肉的顏色。
“不,塔瑪拉太太,你留在這兒吧!我是個頭腦簡單的鄉(xiāng)下人,沒受過教育,不過我有良心。這是你的丈夫,你的家。你吃夠了苦。”
“別說了!我不想要他。如果你想要回波蘭去,你回去好了,但是這跟我沒關(guān)系。即使你走了,我也不會跟他一起生活的。”
雅德維珈安靜下來了。她斜視著塔瑪拉,心中疑惑不定。“那你上哪兒去?這兒是你現(xiàn)成的家和家庭。我來做飯、打掃。我還當(dāng)用人。這是上帝的旨意。”
“不,雅德維珈。你的心腸真好,不過我不能接受這種犧牲。喉嚨切開后是縫不起來的。”
塔瑪拉準(zhǔn)備走了,她整整帽子,理了理幾綹蓬松的頭發(fā)。赫爾曼朝她走近一步。“別走,既然雅德維珈知道了,咱們都可以做朋友嘛。我可以少說些謊。”
正在這時,門鈴響了。鈴聲又長又響。一直棲息在籠頂上傾聽他們談話的兩只長尾小鸚鵡受了驚,開始滿屋子亂飛。雅德維珈從廚房跑到起居室里。“誰啊?”赫爾曼問。
(楊怡 譯)
【賞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雖然已成往事,但希特勒、納粹、集中營、大屠殺……仍像魔鬼一樣糾纏著幸存者。赫爾曼、雅德維珈、瑪莎、塔瑪拉……這些從納粹魔掌僥幸逃脫的猶太人來到美國后都墜入精神危機(jī)中,他們的身體雖然逃離了死亡,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yuǎn)背負(fù)著大屠殺帶來的恐怖。戰(zhàn)爭留下的創(chuàng)傷一直籠罩在他們心頭,像陰霾一樣揮之不去。
從選文部分的開頭,我們就可以看出主人公赫爾曼的生活窘?jīng)r了:“赫爾曼計算自己的開支足有一百次了。他欠著這兒和布朗克斯的房租,得付雅德維珈·普拉茲和希弗拉·普厄·布洛克名下的電話賬。兩處公寓的公用事業(yè)費(fèi)他都沒付過,煤氣和電有可能停止供應(yīng)。”
對于赫爾曼來說,戰(zhàn)后在美國的生活遠(yuǎn)不止經(jīng)濟(jì)的壓力,更多的壓力還是來自精神。他經(jīng)常幻覺納粹會來抓他,因此即便白天走在大街上,他還東張西望,尋找可以藏身的地方……這是典型的大屠殺留下的恐怖后遺癥。
除了這種精神壓力之外,他還處于感情生活的游離狀態(tài): 他整天在妻子雅德維珈和情人瑪莎之間秘密奔走。但紙終究包不住火,當(dāng)瑪莎意外生命垂危,她的母親希弗拉的一個電話使得秘密突然泄漏,家庭戰(zhàn)爭也因此驟然爆發(fā)。雅德維珈一改溫柔常態(tài),對赫爾曼厲聲怒斥,“你讓我懷了孕,自己卻跑去找妓女。你不是在賣書。你這個騙子!”赫爾曼也毫不退讓,大聲吼叫,“回到廚房去,要不我把你扔出去!”
這還只是矛盾的開始。赫爾曼從瑪莎家回來后,一切似乎已歸于平靜: 雅德維珈在廚房燉雜燴,赫爾曼在書房寫作,全然一幅溫情和諧、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畫面。突然,門鈴響了。來的不是別人,她正是赫爾曼的前妻——人人都以為在二戰(zhàn)中死于納粹屠刀下的塔瑪拉。
塔瑪拉的不期而至使得初露端倪的矛盾一下子激化到了頂點(diǎn),這也是辛格這部小說的高潮所在。雅德維珈見到“死了”的塔瑪拉,嚇得口吐唾沫,“臉都歪了”!
赫爾曼與雅德維珈、瑪莎以及塔瑪拉之間的情感糾葛從現(xiàn)實層面揭示了大屠殺給猶太人帶來的生活悲劇。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赫爾曼本以為妻子塔瑪拉和兩個兒子都已經(jīng)罹難,因而只好同有恩于自己的女仆雅德維珈結(jié)婚。劫難之后組成的家庭,整天沉浸在悲痛和恐懼之中。這對在美國舉目無親的夫婦只能靠替猶太教長老抄寫經(jīng)文、編寫文章為生。作為大屠殺的幸存者,赫爾曼過著一種似真亦幻、離開族群的生活,他感到異常苦悶、空虛,因而不得不尋求精神上的慰藉。正巧遇到了昔日友人瑪莎。瑪莎正好填補(bǔ)了他的精神空虛。這樣,赫爾曼就周旋于雅德維珈和瑪莎之間,所以,他總是顯得那么心力交瘁、力不從心。塔瑪拉來到美國之后,赫爾曼的生活更加紛亂如麻,他左奔右突、使出渾身解數(shù)加以應(yīng)對。可面對結(jié)發(fā)之妻和現(xiàn)任妻子,赫爾曼左右為難,最后只好一走了之。這究竟是誰之過?
當(dāng)然,有情欲驅(qū)使的因素,更是戰(zhàn)爭造成的命運(yùn)。
猶太民族雖然一次又一次遭受異族欺凌,但卻奇跡般地生存下來了,他們的精神依托便是等待彌賽亞的到來。猶太人堅信,他們的苦難是暫時的,救世主彌賽亞總有一天會來拯救他們。正是這種對未來的希冀和期待才拯救了這個民族,使得他們在歷次災(zāi)難中頑強(qiáng)地生存下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個體不堪災(zāi)難打擊,在混亂的俗世中沉淪下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瑪莎就認(rèn)為,人類食肉并不悖理,因為“上帝自己都吃肉——人肉”。她把猶太人在大屠殺中所遭受的血腥屠殺看作是上帝的食人行為,并且對赫爾曼說,“如果你看到我看到過的一切,你就會明白上帝是贊成殺戮的。”這是瑪莎個人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部分猶太人在災(zāi)難面前信仰的動搖。瑪莎甚至認(rèn)為:“如果上帝能允許歐洲的猶太人被殺害,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認(rèn)為他會制止美國的猶太人被斬盡殺絕呢?上帝才不在乎哪,上帝就是這樣的。”并且說:“如果上帝是萬能的、全能的,他應(yīng)該而且能夠保護(hù)他所愛的人民。”言外之意似乎在說,如果上帝不能保護(hù)他的子民免受災(zāi)難,那么人們所信奉的“上帝”是否存在都值得懷疑;退一步說,即便真的存在著上帝,他是否有能力保護(hù)他的子民也是令人生疑的。難怪赫爾曼、希弗拉等猶太難民到了美國以后仍然擔(dān)心納粹會繼續(xù)逞兇,這是猶太人屢遭不幸后心有余悸的心理寫照。
由于無人可以解答困惑,無人可以拯救苦難,赫爾曼只好“自圓其說”地認(rèn)為:“可能苦難是上帝的一個屬性。如果人同意一切都是上帝,那我們自己也是上帝了;如果我揍你,那就是說,上帝挨了揍。”瑪莎的經(jīng)歷使她不僅懷疑上帝,更使她憎恨起上帝來了。她舉了電影中的一幕說: 有兩只公鹿為了一只母鹿而角斗,互相廝打直到其中的一只倒地死去,剩下的那一只也半死不活。在整個角斗過程中,那只母鹿始終站在一邊吃草,好像這事跟它毫無關(guān)系似的。她認(rèn)為,如果上帝讓無知的野獸干出這樣野蠻的行為,那人類就更是毫無指望了。她在集中營里經(jīng)常想起那部電影,這使她憎恨上帝。猶太人內(nèi)心的困惑由此可見一斑。
(王長國)
上一篇:《農(nóng)民·萊蒙特》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決斗·庫普林》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