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雨》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7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馬·胡齊耶夫 編?。喊ⅰじ窳胁寄?攝影:格·拉甫洛夫 主要演員:葉·烏拉洛娃(飾列娜) 阿·別良夫斯基飾沃洛佳
【劇情簡介】
60年代莫斯科的夏日。這是七月中的一天。本來天氣很熱,但中午時分,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街上的行人,都趕到屋檐下和門洞里。在一處避雨的人群中,有一個姑娘,顯得很焦急。她望著濃重的烏云和瓢潑大雨,越來越急躁不安。最后她決定冒雨回家。但就在她要沖出去的時候,站在她旁邊,早已注意到她的一個戴眼鏡的小伙子攔住了她。他勸她再等一等,因為看來雨勢很快會過去。可是姑娘心中有事,不愿再等了。于是小伙子把自己的一件外衣借給姑娘,說至少可以遮遮頭。姑娘感謝小伙子的好意,接過外衣,并把自己家的電話號碼告訴他,以便日后聯系,把外衣還給他,然后匆匆離去。
姑娘叫列娜,二十六、七歲,是一家印刷廠的工藝工程師。她的工作很忙,但又很瑣碎,每天上班就是接電話,和報表打交道,再就是到印刷車間去解決排字工人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小問題。在家中,生活也很平淡。她是獨女,父親在外地工作,因此家中只有母女二人。每天吃過晚飯,和母親聊聊各種瑣事,聽聽收音機,然后睡覺,準備迎接第二天那一模一樣的日子。
大概,使列娜覺得生活還算有吸引力的唯一內容,就是和男朋友沃洛佳的交往了。沃洛佳是研究生,正在寫碩士論文。列娜有時也幫他打打字,或修改
一下那篇關于人口學的文章的個別詞句。但更多的時間他們還是在一起散步、游玩,欣賞清晨或黃昏的景色,或觀看大街上人來人往的繁忙景象。有時他們也到沃洛佳的朋友家中參加聚會。沃洛佳的朋友很多,他們聚在一起,無所不談,從某個教授剽竊自己學生的勞動成果,到青年人是否應當和單位的頭頭保持“良好關系”;從人是否“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到今天人們是否還需要友誼,等等。列娜參加這樣的聚會感到很高興,可是過后又好像覺得白白浪費了時間。不過無論如何,和沃洛佳在一起,總是令人高興的。沃洛佳是個內心世界充實的青年。他表面上大大咧咧,仿佛對一切都無所謂,但心中很有主見。用他朋友的話說,他是“用現代高強度材料制成的”。有這樣的朋友,列娜自然是愉快的。
但是,列娜雖然對沃洛佳很好,她卻不準備和他結婚。說起來,列娜的婚姻問題,是最令母親煩心的了??墒?,每次母親一提起這事,列娜就顧左右而言他,要不就說:“你就只當我已經結婚好了,”或是,“你就當我們在等房子好了,”弄得母親哭笑不得。有一天,列娜終于嚴肅地對母親說:“我知道,只要我一結婚,所有的人都會滿意,好像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但是,媽媽,咱們說好,咱們每個人只管自己的事。”列娜的話,讓母親難過了好久。她隱隱感到,對這個自己撫養長大的女兒,其實并不理解。這個新的一代青年,都在想些什么呢?
自從那個多雨的七月之后,列娜的生活仿佛又有了新的內容。在她家住的公寓的走廊上,不時響起電話鈴聲,那是找列娜的。打電話的是那個借外衣給列娜的小伙子。他在電話里告訴列娜,他叫任尼亞。列娜接到電話很高興,她們聊得很愉快。以后任尼亞還多次來過電話。但奇怪的是,任尼亞盡管打電話給列娜,他卻仿佛并不想和列娜有進一步的交往。他既不想索回那件外衣,也不想到列娜家里來,甚至也不提出和列娜見面的請求。任尼亞每次都是從公用電話亭里打電話來的,他從來沒告訴過列娜自己的住址。列娜也不想問他,她似乎很滿意自己這“被動”的角色。而且,他們在電話中的交談也只是淡淡的問候,三言兩語就結束,從來沒有涉及過什么具體問題。這樣的日子過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列娜的父親(他在戰爭期間是個軍人)在外地突然故去了。列娜很痛苦,她需要傾訴的對象。她在電話里把這件事告訴任尼亞,并說自己很想離開莫斯科。她覺得“生活好像已經停頓了”,任尼亞沒有直接答復列娜。他只是告訴她,他“不喜歡自己,”他“總是叫自己失望”。他覺得,“總是有些不對頭的地方”。
自那次通話以后,列娜和任尼亞交談時談的問題就多一些了。他們在電話里討論過愛情是不是幸福以及其它問題。列娜也產生了和任尼亞見面的愿望。她告訴任尼亞,有時她甚至覺得,根本不存在任尼亞這么個人,存在的只是他的聲音。任尼亞對她說:“我完全相信,我是存在的?!彼踔林懒心燃业牡刂?。但他仍不提出要和她見面。有一次,任尼亞突然在半夜里給列娜打電話,并告訴她,今天是他25歲生日,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話筒。他對她說:“當一個人從遇見另一個人時,那總是一種希望。我沒有想看到你。我只不過要給你打電話,想聽到你的聲音,想對你說出我所想的一切……”在這之后,有一天,在地鐵車廂里,列娜突然發現,對面有一個小伙子正在對她微笑,她覺得這面孔,這眼睛,這眼鏡非常熟悉。而且她發現,她和他手里拿著一本同樣的書,即美國作家克內伯爾寫的揭露戰爭挑撥者的陰謀的《五月中的七天》。她確信自己已經猜到那是誰。但她終于沒有和他說話,就下了車。只是在分手前,兩人又相對微笑了一下。
時間快速飛逝,秋天來臨了。列娜為了充實自己,當了區蘇維埃選舉委員會的宣傳員,挨家挨戶動員市民參加投票。她干得很出色,受到表揚。但這并沒有使她的生活發生什么變化。她有時和沃洛佳及他的朋友們去郊外野餐。雖然大家玩得很痛快,但她卻感到,大家的那些談話都是表面上的,可有可無的,無頭無尾的,任何人都不真正感興趣的。沃洛佳的論文通過以后,列娜陪他到遠方海濱休息一段時間。雖然已是十月底,但南方海濱氣候還是很暖和。列娜和沃洛佳玩得很愉快。而且兩人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彼此都傾訴了心里話。沃洛佳說,雖然大家都說他是強者,但他其實很痛苦。他說:“我什么也不需要,我也不想升官發財,但這又怎么樣呢? 我覺得這種謙虛里也有某些小市民氣味。”沃洛佳還說,他還為他的有些朋友難過。比如廖瓦,都43歲了,又有家小,可是什么也沒有干成,“他們的時間過去了”。而有的人,“又習慣于靠別人生活,從別人那里去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就在他們彼此推心置腹的時候,沃洛佳向列娜提出,兩人永遠結合在一起??墒?,經過一陣沉默后,列娜回答:“如果我想保持我的自由呢?”她望著沃洛佳痛苦的眼睛說:“盡管你有許多優點,我卻不會嫁給你……不過,我永遠也解釋不清楚,這是為什么?!?br>
冬天就要來臨。11月5日,十月革命節前夕,莫斯科紅場上聚集著許多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軍人和退伍軍人。他們三三兩兩交談著,互相擁抱,放聲歌唱,盡量傾訴著自己對往日的懷念。顯然,此刻他們是幸福的。列娜此時恰恰從那里經過,此情此景,使她受到感染。她默默微笑著觀看那一張張興奮又幸福的臉,好像自己也感到幸福了。她從路邊小攤上買了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她凝視著這個蘋果,仿佛那是幸福的象征。她帶著蘋果走進沃洛佳的辦公室。沃洛佳正在打字,看見列娜進來很高興。兩個人默默坐了一會,然后列娜站起來說:“我走了?!蔽致寮衙靼?,這是她在和他告別。列娜把蘋果遞給沃洛佳說:“這個送給你。”然后悄然離去。
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這是新年前夕。莫斯科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年。就在鐘聲快響起的時刻,列娜又接到了任尼亞的電話。他告訴列娜,他正在遠方一個小鎮上。他給她打電話,是為了向她祝賀新年。列娜問他:“你現在正在干什么呢?”“我在思考!”——話筒里傳來了任尼亞的聲音。
雪花飄揚,新年的鐘聲響了。
【鑒賞】
《七月雨》是蘇聯“生活流”電影的代表作。
“生活流”電影的理論和創作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從西歐傳入蘇聯的。這個與19世紀西歐自然主義文學理論有密切聯系的電影流派,反對創作中的典型化原則,主張純客觀地反映“生活的自然流程”,對影片中所出現的景象不作概括和評價,而讓觀眾“能動地”體驗銀幕與自己之間的“內在交流”。這類影片中往往出現瑣碎的日常生活細節,既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矛盾沖突,甚至沒有完整、鮮明的人物形象。顯然,這種創作方法與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的蘇聯電影學派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5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的政治生活發生變化,蘇聯與西方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各方面的交流大大加強,西方文藝創作及理論開始被引進蘇聯,“生活流”電影也就在這時開始為蘇聯電影創作人員所了解,并對他們的創作實踐產生了影響。1959年,蘇聯銀幕上出現了第一部國人創作的“生活流”影片《跟隨太陽走的人》(導演莫·卡立克),在評論界引起了一場爭論,但不久也就歸于沉寂。直到1967年影片《七月雨》上映,“生活流”才再次成為電影界關注的話題。
《七月雨》是青年導演胡齊耶夫的第4部作品。盡管影片是以“生活流”的方法和風格創作的,但是觀眾仍然可以體會到影片與導演以前的作品《濱河街的春天》,《兩個費多爾》及《我二十歲》)的內在聯系。這不僅由于這些影片都是表現青年人生活的,而且它們都體現了導演一貫的創作主題:青年人對生活的探索,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梢哉f,《七月雨》是導演試圖以另一種方法、另一各風格表達自己的創作構思的產物。同時,觀眾也會注意到,《七月雨》與西歐和東歐一些“生活流”影片比較起來,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點,主要是,在這部從風格上看和西方“生活流”影片很相近的作品中,仍然可以體會到導演對生活面的選擇和概括,體會到導演實際上在關注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不過表達得不那么明顯而已??梢哉f,在本片中,“生活流”的創作方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七月雨》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這部故事片并沒有講述“故事”,也沒有表現什么矛盾沖突。影片幾乎只是對于女主人公列娜半年生活(從夏到冬)的客觀記錄。列娜上班,回家,和朋友交談,游玩,旅行,參加蘇維埃選舉的準備工作——一切都平淡無奇。假如一定要在這半年中找出點“事情”來的話,那么也許就是她對沃洛佳求婚的拒絕。但她本來和沃洛佳就不是戀人關系,因此,這種拒絕也就構不成情節的發展和變化。此外,在列娜這半年的生活中的唯一“事件”,大概可以說是和任尼亞的交往了。但是,在導演的安排下 (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這種安排的做作,缺乏真實感,而這恰恰是對“生活流”創作原則的違背),這種交流又只局限于打電話。導演顯然有意識地不讓這個“交流”成為情節發展的動力。因此,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部沒有故事、沒有情節的影片。然而,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卻會逐漸感受到導演注入影片中的思想。從列娜對婚姻的態度(她“想保持自由”,這不僅是個人的生活信念,而且是對“好像一結婚,一切問題就全都解決了”的世俗觀念的挑戰,她所說的自己覺得“生活好像已經停頓了”,任尼亞在電話中對她說他“總是叫自己失望”,以及沃洛佳對列娜傾訴的自己內心的痛苦,等等,這些都讓觀眾感受到,這些現代青年人懷有一種內心的躁動,他們渴望對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們在追求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他們都在提出同樣的問題:生活是什么?怎樣理解生活的意義?從這個角度講,觀眾很自然地會把《七月雨》和《我二十歲》聯系起來。在導演于1961年拍攝的那部影片中,三個主人公也在探索生活的意義。不過那三個青年剛滿20歲,剛剛要邁進生活門檻。而《七月雨》中的三個青年已經在人生道路上有了一定經驗。和《我二十歲》的三個主人公不同的是,他們不是開始探索自己的生活道路,而是在“重新探索”這條道路。這是否表明導演對這個問題探索了六、七年仍找不到答案呢?這正是本片公映后在蘇聯評論界引起爭論和批評的主要之點。但是,《七月雨》和 《我二十歲》仍然有不同之處。在《我二十歲》中,主人公的那位死在戰場上的父親不能給自己的兒子一個關于生活意義問題的解答,而《七月雨》的主人公卻受到了在紅場上聚集的老戰士們的感染,她買了一個又大又紅的、顯然具有象征意味的蘋果,并把它送給自己的朋友。雖然這種表達方式(這當然是導演的一種選擇,又是違反“生活流”創作原則之一例)還不夠清晰,還比較曖昧,而且不那么有力,但它畢竟表達了導演的一種向往,一種信念。當然,總的看來,導演的構思還不夠明晰,影片的創作主旨甚至還流露出某種消極情緒;然而觀眾完全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探索是認真的,導演的思考是真誠的。導演提出的問題,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也許《七月雨》的創作構思會引起爭論,但影片的藝術風格卻對大多數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抒情性和詩意,這就是影片藝術風格最鮮明的特點。在影片中,莫斯科的生活呈現出一種不同尋常的美:無論是夏天的陣雨,秋天的落葉,還是冬天的飛雪;無論是街道上來往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莫斯科河上的游船,還是郊外森林里嬉戲的小鹿和其它小動物,甚至包括南方海濱的壯麗的景色——這一切,都體現出濃烈的詩情畫意。這種風格,在導演以前的作品中也有明顯的體現。但在這部影片中,這種風格似乎已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在影片中,社會與自然已融為一體,從而鮮明地表現出日常無處不在的,但卻不為一般人注意到的生活的美。這反映了導演對生活的熱愛。另一方面,攝影師的功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拉甫洛夫的創作的特點是用攝影機捕捉生活的自然的美。他在1962年拍攝的《一年中的九天》(導演羅姆)就已顯示了這種風格。他的攝影角度樸實,采光自然,使觀眾感到,自己所看到的不是加過工的生活,而就是生活本身。顯然,攝影師在創作中吸收了紀錄電影的手法,他于1965年拍攝,也是由羅姆執導的《普通的法西斯》就是一部藝術政論紀錄片。
至于影片中的表演,則退居次要地位。這也是“生活流”電影的特點。由于導演構思的含混,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并不鮮明,尤其是任尼亞這個人物。也許可以理解為,這是導演手法上的某種“創新”,在蘇聯電影中,這種“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人物,還從未出現過,以后也未曾出現。也許導演正是想通過這個人物表達自己的構思,因為任尼亞在影片結束時說了一句似乎是意味深長的話:“我在思考”。但是,這種不合情理的安排只是使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實感。其實,任尼亞帶給觀眾的與其說是神秘感,不如說是虛假感,從而連同列娜與他的“交往”也變得有點造作了。沃洛佳和他的朋友們也常仿佛是在故作深沉。因此,影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對觀眾說來都有些費解。
《七月雨》之后,蘇聯再未出現過引起注意的“生活流”影片。無疑,這部影片可以表明蘇聯電影發展中特定階段的特定傾向。
上一篇:《一見鐘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丑八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