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科和他的兄弟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0 黑白片 125分鐘
意大利蒂塔努斯公司攝制
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 編劇:盧奇諾·維斯康蒂 瓦斯科·普拉托里尼 蘇索·切基·達米科(受喬瓦尼·臺斯托里的小說《吉索法橋》的啟發而寫成) 攝影:朱塞佩·羅杜諾 主要演員:阿蘭·德隆(飾羅科) 雷納多·薩爾瓦托里(飾西蒙內) 阿妮·季拉多(飾納迪婭)
【劇情簡介】
羅莎莉老大娘帶著四個兒子從南方農村來到北方的大工業城市米蘭,尋找在這里當工人的大兒子維琴佐。一家五口,本想在維琴佐未婚妻家暫住,因與親家發生了口角,便擠住在貧民區的一間破屋里。時值寒冬,孩子們凍得搓手跺腳。
第二天一睜眼,外面是一片白雪的世界。羅莎莉早早地起了床,為孩子們準備好早餐,然后把他們一個個從床上拖起來,讓他們到馬路上去鏟雪,就這樣,一家子靠打臨工掙錢糊口。
羅莎莉的五個兒子,個個都長得既健壯又漂亮,這是她引以為榮的事。她把他們帶出來,就是為使他們能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而不再像他們的父親那樣,累死在土地上。她的這種夢想似乎是首先在老二西蒙內身上實現了。西蒙內當上了職業拳擊手,在地區比賽中,還打贏過兩次。西蒙內掙大錢了,羅莎莉為此感到驕傲。她走在馬路上,聽到人家稱呼她“太太”時,心中美滋滋的。后來,老三羅科和兩個弟弟也都有了固定的工作,生活日見好轉,全家準備搬進一套寬敞的新住宅里。
西蒙內有了錢,逐漸染上了酗酒賭博的惡習,并和一位名叫納迪婭的妓女來往,使全家深感不安。
不久,羅科應征入伍,每月,他都把零花錢省下來寄給母親。一次,羅科到小鎮的郵局去寄錢,遇到了納迪婭。原來,納迪婭因賣淫坐了七八個月的牢剛被釋放。羅科鼓勵她同過去一刀兩斷,重新做人。納迪婭對羅科很感激,同時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
羅科復員回到米蘭時,全家已遷入新居,母親正張羅著添置新家俱。這時,維琴佐已有了兒子,一家三口在外單住;老四西羅在汽車廠工作, 已成了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母親看到一家團聚,十分高興;但一想到老二西蒙內,就心酸起來,因為西蒙內吊兒郎當,不務正業,在拳擊場上連連敗北,面臨著被老板解雇的危險。
羅科在軍隊里練過拳擊,對打拳也略知一二。一天晚上,他陪西蒙內練拳時,老板見他機智靈活,便有意要他代替西蒙內。羅科并不想做個職業拳擊手,但由于西蒙內欠了老板的錢,只得替西蒙內打拳還債。納迪婭在羅科的鼓勵下,學習打字,決心走向新生。漸漸地,羅科和納迪婭真誠地相愛了。
西蒙內整天無所事事,同一群酒肉朋友鬼混。得知羅科和納迪婭相愛后,便同羅科大打出手。羅科為了挽救哥哥,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他對納迪婭說明真相,要她回到西蒙內的身邊。納迪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又走上了老路。西蒙內去找她,被她拒之門外。西蒙內大為惱火。
一天傍晚,納迪婭同她的一位客人來到米蘭郊外,西蒙內一直暗中尾隨他倆。待只剩納迪婭一人時,他掏出一把刀子,將納迪婭殺死。就在這時,羅科卻在拳擊場上大顯身手,連連擊敗對方,奪得了全國冠軍。
當晚,羅莎莉太太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慶賀羅科的勝利。鄰居們紛紛前來祝賀。全家圍坐在桌旁,等待著西蒙內的歸來。母親顯得焦灼不安,她似乎預感到了什么。
直到深更半夜,西蒙內才拖著外衣,狼狽不堪地回到家中。見到襯衫上滿是血跡,母親“哇”地一聲痛哭起來。羅科知道他殺死納迪婭后,也抱頭痛哭。待到母親平靜后,羅科要西蒙內換下襯衫,暫到閣樓躲避。但西羅卻堅持,哥哥應該到警察局自首。母親責備西羅,對親哥哥沒有情義。翌日清晨,西羅不顧家人的反對,到警察局報了案。
西羅對小弟盧卡說,他并不是不愛自己的哥哥,他深情地回憶起,初到米蘭時西蒙內對他的幫助。但他認為,哥哥已經變了,變得只認錢不認人,而羅科對他一味遷就,不但幫不了他,只是害了他。
【鑒賞】
60年代中期,意大利出現了所謂的“經濟奇跡”,國內的階級關系、思想、文化也隨即出現了相應變化。首先是意大利國內南北方經濟原有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北方工業本來就很發達,如今又成了“經濟奇跡”的最大受惠者,南方一向以農業為主,在這一“奇跡”中受到的利惠并不明顯,甚至相反,南方的大批農民涌入北方工業城市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南方農業原有的機制。
在意大利,和其他國家一樣,農民盲目涌進城市,并不能使他們立即致富,工業城市不僅侵吞了農民的勞動力,而且必然會破壞他們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形成的那種心理結構和道德觀。
影片《羅科和他的兄弟們》所表現的正是意大利北方工業經濟發展后給進入城市的南方農民帶來的不幸,而不是他們原先憧憬的歡樂和幸福。
維斯康蒂是一個頗有氣魄的電影導演,他的影片一般都不局限于狹小的生活圈子,而是能夠著眼于整個意大利社會,如他的《大地在波動》就以一個漁民家庭作為敘事中心而把注意面折射到整個意大利普通漁民的生活實際。《羅科和他的兄弟們》可以說是《大地在波動》的延伸和發展:是延伸,因為維斯康蒂同樣寫了以母親羅莎莉為首,以老三羅科為中心的一家人的命運變化;是發展,因為維斯康蒂已不再像《大地在波動》一樣,多少是以客觀主義的態度再現生活實際,而是以現實主義的筆法概括地表現了60年代中期,意大利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抗衡,以及后者被前者所擊敗的社會動向。
在《羅科和他的兄弟們》中,維斯康蒂一開始就試圖以老三羅科作為敘事的中心。他著力于把羅科表現成一個愿意維護、堅持并發揚南方農民純樸道德觀的典型,讓羅科家原有的倫理觀得到發揮:他以一種單純的“自我犧牲”態度去拯救沉淪的兄長西蒙內,以誠摯的心靈去感化妓女,想使她“棄惡從良”但是,維斯康蒂的現實主義態度卻使他很自然地把羅科表現成一個失敗者:西蒙內最后墮落為殺人犯,妓女又重操舊業。事實證明,在工業文明的巨大摧毀力量下,羅科以農村經濟為基礎的道德觀和家庭倫理觀是難以抵御的,更不用說取勝了。維斯康蒂正是通過老四西羅對羅科的指責——他不該慫恿西蒙內——來證實這一點,更何況羅科一開始所采用的手段本身就包含著失敗的必然性,因為羅科竟然采用曾導致西蒙內墮落的手段去拯救他,他也以那種早已證明在當時的意大利社會中并不十分奏效的道德上的“自我犧牲”去挽救妓女,最后又去挽救整個家庭——作為農民原有的純樸道德倫理觀的代表和象征。
維斯康蒂企圖通過羅科的形象及其活動進一步說明,在工業文明急促發展過程中,以農村經濟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觀難以對抗前者的摧毀性打擊,羅科一家的帶頭人——母親羅莎莉最后只好又帶著幾個兒子返回農村。羅莎莉最初是帶著對工業發展必定會給農民帶來幸福的美好憧憬來到米蘭的;她原以為米蘭遍地是黃金,俯拾即是。但是,出乎她的意料,她一到米蘭就掃地,不過不是掃黃金,而是掃白雪 不久,她倒是住上了好房子,有了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電氣化生活享受,然而就在她慶幸這種命運的改變時,她卻遇到了最大的不幸——兒子殺了人,這使她恍如大夢初醒,她不再有力量去接受這種享受所要付出的代價,而寧愿回到她的原來起點,這個起點至少曾使她的一家能夠凝聚成一個整體。于是,她也像羅科一樣,成了兩種文明抗衡中的另一個失敗者。
也許,在羅莎莉一家中,除了老大當工人,早已同工業文明相結合,被工業文明所兼并外,唯有老四西羅能介入北方工業文明的發展。他當了工人,但是,他同樣是付出代價的,那就是由他自己去打破他家的原有倫理觀,打破農民一般都珍視的家庭觀念,而去警方告發了西蒙內的殺人行為,這對于羅莎莉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維斯康蒂在《羅科和他的兄弟們》中正是通過這一家人的命運的不同變化,表現了在同以弱肉強食為內核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抗衡中,以農村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文明必然會遭到如下幾種命運:或是被摧毀,或是失敗、妥協,或是在付出一定代價后照樣被兼并。這樣,維斯康蒂通過這一家人的命運變遷深刻地勾勒出60年代意大利社會的一幅全景畫。
對于這樣一幅全景畫,一般故事片的容量與篇幅顯然難以容納。于是,他采用了小說式“分章”的手法,有時還不惜割斷故事敘述的連貫性,例如對羅科、西蒙內、妓女和母親羅莎莉的描述似乎都能獨立成“章”,使其成為全景畫中的一幅。這種敘事筆法從此被西方影評界視為“小說派”電影,而維斯康蒂也被稱為“小說電影”的代表人物。
1961年,影片曾在當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參賽,并引起了巨大反響,但有關當局卻以影片“有暴力鏡頭”為借口,對評委會施加影響,導致《羅科和他的兄弟們》敗于質量平庸的《羅米歐與朱麗葉》而未能獲獎。由此也可看到影片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
上一篇:《羅賓漢(《羅賓漢的冒險故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芳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