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不滿十歲的貝萊隨父親拉賽到巖石農莊做苦力。為了糊口,貝萊每天干著力所不逮的重活,忍受著莊主和當?shù)剞r民的欺侮。七年后他獨自來到城里,在一家鞋匠作坊當學徒。五年的學徒生活讓他吃盡了苦頭。最終,作坊的倒閉,使他陷入失業(yè)的窘境。貝萊流浪到首都哥本哈根,在工人運動前輩多爾倍和朋友莫爾頓的啟發(fā)、幫助下,貝萊加入鞋業(yè)工會,開始受到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并逐步培養(yǎng)起自己的領導力,成功領導了首都五萬工人的大罷工。然而,貝萊盲目地認為罷工勝利后就不必再深入進行新的革命了,他轉而對改善個人生活條件有了更強烈的要求。此后他推行用合作制的方法確立“社會主義”,走上了一條改良主義的道路。
【作品選錄】
鞋匠作坊的大門開向一條小街,看得見來往行人: 永遠好像有急事似的拉斯慕笙太太,老船長艾勒比,審計官的使女——她老是戴著一頂白帽子,還有那些把產業(yè)交給小輩,自己到城里來享福的農莊主,因為患瘋濕病而退休的海員。外邊,鋪卵石的大街上,許多麻雀在那里喧噪,它們張著翅膀在馬糞堆里玩,吱吱喳喳的把馬糞攪得狼藉滿地。
院子的門窗全都開著,一道綠色的陽光射進作坊里,照在每一個人的臉上。但是毫無用處。一絲風都沒有;況且,貝萊的熱是從心里發(fā)出來的,他焦急得不斷地冒汗。外加他還在勤奮地上蠟,除非外邊有甚么東西吸引他,他的心才會游行到太陽光里去。
外邊的一切都沉浸在陽光里,從窒悶的作場里看出去,這道陽光就好像一道金黃的河流,在兩排房屋中間流過,永遠朝著一個方向,望海那邊流去。有時,一點白色的羽毛在空中飄浮過來,跟著便是一莖灰色的薊草籽,一群蚊蚋,或者是一只胡蜂在飛來飛去。這些東西在大門口打轉,閃閃發(fā)光,好像有甚么東西在誘引著它們——顯然是甚么地方出了事,或者是甚么地方有宴會。
“你睡著啦,小鬼?”那職工冷冷地問。貝萊怪不好意思地馬上繼續(xù)做和蠟的工作,他把瀝青浸在熱水里,用力揉按。
在面包房的院子里,人們正在用絞車吊起一袋一袋的面粉。絞車發(fā)出很可怕的輾軋聲,在這些輾軋聲中間,可以聽到那面包房的老板,也就是老鞋匠的弟弟,姚爾根·科福特,在那里假聲假氣地罵他的兒子。“你是個蠢才,賽倫,你是個可憐的傻子。你將來到底會成個甚么東西呀?難道你以為只要每天去禱告禱告,我們就有飯吃了嗎?你好好耽在這兒,不許出去,要不然,哼,我就打得你一輩子成個殘廢!”接著老板的妻子也插嘴進來罵兒子,一會兒,忽然大家靜下來了。再過了一會兒,那兒子沿著對面屋子的墻腳下,像個鬼影似的溜了出來,手里拿著一本贊美詩。他一臉的哭相,沿著墻躲躲閃閃地走,要是有人看他一眼,他就嚇得兩腿發(fā)抖。他今年二十五歲,還乖乖地讓他父親打,不吭一聲。可是他如果要出去參加祈禱會,他就不理會人家的嘀咕和他父親的打罵了。
“你睡著啦,小鬼?我要來把你打醒呢,你等著瞧吧!”
在作坊里,一時沒有人說話。只要那職工沉默下來,別的工人誰也不敢開口。各人埋頭做各人的工作,貝萊盡量地拉出了一些瀝青,羼進一些油脂,然后再用力揉按。在外面太陽光里,有幾個頑童在跑來跑去地玩著。他們看見貝萊,就捏緊拳頭抵在鼻子下,挑釁似的對他點著頭,還唱著:
小皮匠,小皮匠,
瀝青涂在鼻子上,
越擦越黑,
越擦越不像!
貝萊裝做不看見他們,但是心里卻偷偷地把他們每一個都記住。他一心想要把他們從這世界上掃除出去,一個都不剩!
忽然他們全都跑到街上,因為那兒正有一個洪亮而單調的聲音在響起來: 這是那個瘋狂的鐘表匠,站在他家的高臺階上,唱戲似的把全世界都咒罵到了。
貝萊知道這個人是瘋子,他在滿城里胡說八道的那些話都毫無意思,但是他覺得這聲音仍然是很好聽的。然而他手里的工作,那“瀝青的考驗”,卻像一種最后審判似的在威脅他,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漸漸對這種預言似的聲音冷淡起來了。這聲音說出了很莊嚴的話,可是又毫無意義,正如“圣經”上那些莊嚴的話一樣。使他吃驚的只是這種聲音是一種很可怕的聲音,正如那個從云端發(fā)出來使摩西和保羅都嚇得跪下來的聲音一樣的可怕,也正如貝萊在巖石農莊的時候,每逢夜里聽到莊主夫婦吵架時的聲音一樣的可怕。
只有那職工小倪喀思的那塊墊膝皮阻止著他,使他沒有像使徒保羅那樣地跳起來跪在地上。這塊墊膝皮,在他的一切幻想中間,是一片無可否認的現(xiàn)實;兩個月來,它已經教會了他絕不忘記自己是個甚么人,在甚么地方。于是他只好振作起精神,把他所有的悲哀揉和在這可惡的瀝青里,聊以自慰。此外,他還把這瀝青比之為他將來總有一天會墮落進去受苦的地獄,這么一想,也就覺得安心了。這時他又聽到他師傅的兒子在外面院子里高興地說話的聲音,這使他所有的煩惱都消散了。這種“瀝青的考驗”,既然大家都受過,那就決不會是很可怕的,況且他還看見過人家做的工作比這更艱苦呢!
揚斯低著頭坐著干活,好像隨時都在等著吃巴掌;這是他常常挨到的責罰。他工作很慢,而且很遲鈍,仿佛中了符咒一般。貝萊已經可以趕上他的工作速度了。彼得和愛米爾是兩個很機靈的家伙,只是他們專喜歡打架。
院子里的蘋果樹中間,正洋溢著初夏的風光,緊靠在鞋匠作坊的窗下,那只豬正在槽里吃食。吃食聲音猶如一陣和風吹過貝萊的心上。自從克勞斯·海爾曼老爹把這只尖聲號叫的小豬從他的麻袋里倒出來的那一天開始,貝萊就在這里生定了根。在最初幾天里,這小豬不斷撒野似的叫喊,使貝萊的孤寂之感得到不少慰藉。現(xiàn)在,它的叫喊只是為了吃得太壞,這件事情也使貝萊大為生氣: 喂豬仔應該讓它盡量的一頓吃飽,否則就不會胖起來。決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地每隔幾分鐘丟一點東西給它吃。要是它受了熱,它就會胃痛的。但是這些城里人卻一點都不懂。
貝萊努力地做他的和蠟的工作,他揉著瀝青,隨時攪和著油脂。每當這一大塊黑東西快要變硬的時候,他就得趕快把雙手浸入熱水里,因此他手上長滿了肉刺。老師傅葉貝從院子里急急忙忙地走來,少師傅安德萊馬上把一塊砧板蓋在書上,勤謹?shù)啬ニ那衅さ丁?/p>
“這樣很好!”葉貝說,“蠟愈熱愈好,縫起東西來就更牢了。”
貝萊已經把蠟做成一個個圓球,浸在水桶里,默默地站著,因為他不敢自動地說一聲“我做好了”。人家曾經把這種“攪蠟的苦役”夸張成非常可怕的工作;好像這件神秘的工作里潛伏著許多恐怖;如果他不自信是個能干的孩子,那他早就逃跑了。現(xiàn)在他打定主意,不管情況怎么壞,他得忍受下去,要緊的首先還是吃飽肚子。他將來總有一天能擺脫他的農民樣子,學會手藝,同時也學會手藝人的歌,過他們的流浪生活,穿上他們那種漂亮的職工衣服。這個作坊只能說是一個悶不通風的地窖,你得坐在這里像奴隸似的做那些又臭又油膩的皮靴。但是他知道,必須經過這里,才能到達廣大的世界,那兒,職工們平時都穿著漆皮鞋,制造各式各樣配得上國王穿的華貴的鞋子。在這個小城里,貝萊開始感覺世界是廣大無邊的,這種感覺使他焦急,他決計要征服這個廣大的世界!
“我做好了!”他決然地說。現(xiàn)在他可以斷定到底他能不能學得成手藝了。
“那么你拉一根蠟線罷——不過要拉得像一個荒年那么長!”那職工說。
老師傅聽了這話便興奮起來。他走過來仔細地瞧著貝萊。他覺得自己又年輕了,嚕蘇不絕地講起六十年前他自己在哥本哈根當學徒的情形。那時候真苦啊!當學徒的誰都不許睡到六點鐘才起床,晚上也不是一到八點鐘就可以停工,讓他們到外頭去自由玩耍。不,他們四點鐘就得起床,一直在作坊里做工,晚上要到工作做完才歇手。那時候,人都能做,也都肯學,師傅只教一遍就懂,否則就要挨墊膝皮啦!那時候啊,唔,人家還看得起手藝,就是國王也得學一點。哪兒像現(xiàn)在這樣,到處都是粗制濫造的東西!
學徒們彼此眼。少師傅安德萊和那職工都不做聲。你何必因為縫紉機谷碌谷碌地響而去跟它吵架呢!因此大家便聽憑葉貝獨自喋喋不休。
“你算是上好蠟了嗎?”小倪喀思問,“這樣的線只能縫豬皮。”
大家都笑了,但貝萊只管擦著線,情緒上好像是在給自己搭斷頭臺。
“我做好了!”他輕輕地說。
于是他們從架子上拿下一副最大號的男式鞋楦,用蠟線的一端縛住,一直掛到外邊人行道上,引得行人都聚集在街上看。然后叫貝萊爬到窗檻上站著,把身子盡量傴向窗外,于是大徒弟愛米爾把蠟線擱在他脖子上。作坊里的人全都站起來看,只有少師傅不參加這玩意兒。
“好啦,拉吧!”那職工發(fā)出號令,這件事情是歸他指揮的。“拉,這樣,往下拉,把線頭一直拉到你的腳邊!”
貝萊便把蠟線往下拉,那副很重的鞋楦在人行道上跳跳蹦蹦。拉了一會兒,他嘆了口氣停住了;原來蠟線因磨擦而發(fā)熱,灼得他脖子很痛。他站在那兒蹬腳,好像一條自己都不知道為甚么挨了打的牛。他一邊很小心地拉起那副鞋楦,一邊很苦痛地看著他們。
“拉,拉!”葉貝吩咐,“你得不停地拉動它,要不然就要粘住了!”可是已經太遲了;蠟已經凝固在他頸背上的頭發(fā)里了。爸爸拉賽常常把這些頭發(fā)叫做“幸運的發(fā)鬈”,因而預言他將來一定會交好運的。現(xiàn)在,貝萊站在那兒,怎么用勁也不能把蠟線拉動一下。他的臉色顯得又可憐又可笑,脖子痛得很厲害,嘴里淌著口涎。
“哼!他連一副鞋楦都拉不上來!”葉貝嘲笑地說,“我看他還是回鄉(xiāng)下去擦牛屁股罷!”
貝萊氣憤已極,閉上眼睛,甩著頭,用力一拉,身子一扭,才拉動了。有一點粘糊糊滑溜溜的東西跟著蠟線一起從他手指間滑過;原來是帶血的頭發(fā),那根蠟線在他脖子上勒出了一條細槽,流著黃水和溶化的蠟。但是貝萊已不覺得痛,他氣得要命,只想抓起一柄槌子來把他們這批家伙都打倒,然后跑到街上去,碰到一個人就打他一槌子。但這時那職工給他解下了鞋楦,于是他又意識到疼痛和他的可憐的情況。他聽著葉貝喋喋不休的聲音,看著那默默地坐在一邊,沒有勇氣表示意見的少師傅,忽然自己感到自己很可憐。
“唔,是呀,”葉貝嚕蘇地說,“要做鞋匠就不該害怕蠟線擦壞他一點皮膚。怎么?你要哭啦!唔,我當學徒的時候才算是真正吃過苦頭呢。我們要把蠟線在頸子里繞上兩轉才能拉。就是做完了這工作之后,我們的頭總好像還有一根線吊著似的昏昏沉沉地在搖擺。那才是苦年頭。”
貝萊為了忍住眼淚站在那兒,趑趄不前。但是想象到當年葉貝的頭搖搖擺擺的樣子,又不禁高興得頑皮地暗笑。
“現(xiàn)在我們要試試他經不經打。”那職工說,預備動手打他了。
“不,等著罷,等他該挨打的時候再打罷,”少師傅安德萊趕忙說,“馬上就有機會的。”
“好,上蠟的工作算他學會了,”葉貝說,“現(xiàn)在的問題是要看他有沒有坐功?有些人一輩子也學不會這套坐的功夫。”
“不錯,這也應該先考驗一下,我們才能斷定他有用沒用。”小倪喀思鄭重地說。
“你們的這些鬼把戲到底有沒有個完?”安德萊怒氣沖沖地說著,走了出去。
但是葉貝卻越來越得意了,他腦袋里充滿了他兒童時代的種種回憶和一連串對付新學徒,使他完成就業(yè)儀式的惡作劇。“在那時候,我們常常給他們身上打上無法拭去的特別的烙印,他們自己也不想逃過,反而一輩子以為光榮呢。可是現(xiàn)在,時代沒那么嚴肅了,人人都很調皮,借口多得很;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你得了皮疝痛啦,他得了坐板瘡啦,一切只有上帝知道的毛病。每隔一天總有人拿個醫(yī)生證明書來,說是坐得太多,屁股上生了坐板瘡,于是一切就得從頭訓練過。不,我當學徒的時候,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當學徒的往往要光著身子坐在一只三腳凳上,由兩三個人用墊膝皮抽打他!這就叫做皮打皮,哼,只有這樣他才能練得好坐功。”
那職工做了一個手勢。
“喂,練坐功的凳子準備好了沒有?好,你到那邊去坐下來罷。”
現(xiàn)在無論叫貝萊做甚么,反正都一樣,所以他就慢慢地走了過去,在那凳子上坐下。但是剛一坐下,他忽然痛苦地大叫一聲,跳了起來,惡狠狠地向四下看著,一下子便抓起一柄錘子。可是他馬上又把錘子放下,眼淚如泉水一般掉下來了。
“你們又在給他搗甚么鬼?”
少師傅從切皮間里奔來。“你們又在使甚么詭計陰損他了?”他把手在凳子上一摸,原來凳子上嵌滿了許多斷了的皮錐尖兒。“你們都是野蠻鬼;跟你們在一起,誰都要以為他走到野蠻人堆里來了!”
“哼,好一個軟心腸!”葉貝冷笑地說,“現(xiàn)在收容一個徒弟連給他事先打坐板瘡預防針都不行了!難道我們應當給他前胸后背涂上蜜糖,像以色列的國王一樣嗎?你難道真?zhèn)€變成自由思想家了,嗯?”
“你別干預這種事,爸爸!”安德萊很生氣地喊著。“你別干預這種事,爸爸!”他臉色鐵青,通身顫抖。把老頭兒猛地推出屋外,連老頭兒按照行規(guī),在貝萊肩膀上拍一下,表示正式收他做徒弟的工夫都沒給他。
貝萊坐在那兒沉思。他簡直很失望。這一切隱隱約約的帶暗示的話使他感到恐怖,但同時也覺得很感動。他原以為工作的考驗好像是他一生的分界線,要從這一邊過渡到那一邊,他就會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有點像“圣經”上所講的那種神秘的割禮,一種進入新生的儀式。可是現(xiàn)在,他才知道這件事情只是一種安排好了的惡作劇!
少師傅扔給他一雙童鞋,叫他绱鞋底。這就意味著他已經被收留下來,學習這一行手藝,不必再給別人準備蠟線了。但是他也并不因此而感到什么喜悅。他坐在那里,跟心頭不停地洶涌起來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斗爭著。趁沒有人注意他的時候,他用手指沾濕了唾沫,揉揉他的脖子。他覺得自己宛如一只剛從圈套里逃出來的貓,嚇得半癡半呆的,坐在那里舐干它的毛。
門外,蘋果樹底下,金綠色的陽光鋪了滿地,遠處,船主家的園里,三個衣服華麗的姑娘正在散步游玩;在貝萊看來,她們仿佛是別一個世界里的人物,正如歌謠里所說的“在陽光明媚的海濱的幸福的孩子”。豬圈后面,不時有一只老鼠鉆出來,在那邊的一大堆碎玻璃中間鉆得格格地響。那口豬一邊失望似的叫著,一邊吃它的爛土豆。它這種叫聲驚醒了貝萊底一切關于將來的好夢,使他心里充滿了一股很強烈的思家之感。
當他情緒上正覺得勝利的時候,就有各式各樣的東西來進攻他了: 他在這個作坊里受考驗的種種苦楚,街上的頑童,那些不把他看作自己人的學徒,以及他在這個不熟悉的世界上時常碰到的釘子和犄角,此外還有這個臭氣熏蒸的、從來沒有一道陽光照進來的作坊……還有,對人的蔑視。在這個地方,好像永遠沒有人能尊重別人的。
師傅不在的時候,小倪喀思也常常跟年紀大的兩個學徒閑扯。有些話使貝萊打開了新的眼界,他不禁要插嘴問一些問題;他們談到鄉(xiāng)下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愛插嘴糾正幾句,因為對于這些事,他們這些人所知道的加起來也抵不上貝萊。可是他一開口,拍!一個巴掌就把他送到角落里;不問到他,不準他開口。但是貝萊是個眼快心快的人,況且過去又習慣了和爸爸拉賽海闊天空地談論一切,現(xiàn)在要他閉嘴不說話,怎么也辦不到。
在這里,從學徒起一直到那個對自己的手藝感到非常驕傲的老師傅,每人都好像伸出著一只鐵手向別人勒索應有的尊敬。只有貝萊一個人毫無要求別人尊敬他的權利,只有他尊敬別人的義務。唯一的例外是少師傅,他并不像一根橫軛似的壓在這小學徒的脖子上。他是個好人,常常不去理睬那職工和別人,有時在貝萊感到不快樂的時候,他會走過去,一屁股坐在貝萊旁邊。
院子里,當陽光從樹叢中照下來顯得特別明亮,鳥雀的啁啾也變了一種特別好聽的音調,貝萊知道這是牛在中午的一次反芻之后,正要站起來的時候了。這時總會有一個牧童從小樅樹叢中走出來,英勇地揮響著他的鞭子;他是這一群牛的統(tǒng)帥——他就是從來不受別人管束的貝萊。在牧場那邊跌跌撞撞地把牛趕回去的是誰呀——噯,這是拉賽呀!
爸爸拉賽!
他自己也不知怎么的,竟情不自禁地嗚咽起來。“閉嘴!”那職工威脅似的申斥他。貝萊覺得很傷心;他竟從來沒有想起過該回去看看拉賽。
少師傅走過來,從貝萊頭頂?shù)募茏由先|西,他把一只手親熱地擱在貝萊肩膀上,一條腿搖搖晃晃的懸空吊著。他在那兒停留了一會,看著外邊的天,擱在貝萊肩膀上的溫暖的手使貝萊得到了安慰。
但是這也并不使他感覺愉快,因為此刻他心里只想到他的好爸爸拉賽。自從那個陽光明麗的早晨,他拋下孤獨的老人家出走以后,還沒有看見過他老人家一面,也沒有聽人家提起過他,自己甚至也沒有想起過他。他得整天工作,以求適應新的生活,而不受到傷害;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廣大的新世界,他必須在這個新世界上找個立足之地。他簡直是沒有一點空暇;這個城市已經把他吞沒了。
但是,此刻,他想想他的行為,覺得自己真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兒子。他的脖子還在痛——他得找一個沒有人看見他的地方去躲一躲。于是他找一個藉口走到院子里,轉過洗衣房后面,在井邊的柴堆旁蹲了下來。
他躺在那里,想想自己為了要到這個陌生的地方來,而無恥地把爸爸拉賽拋在困境里,心里感到無限懊喪。是的,當他們父子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他實在沒有對父親盡過他應盡的孝心,也沒有給父親以應得的照顧。倒是拉賽,在他這樣衰老的年紀,還時時犧牲自己,給貝萊減輕工作,卸除他過重的負擔,雖然貝萊的肩膀盡能夠擔當?shù)闷稹K蚕氲剑袝r候,他待父親太粗暴了,譬如關于他父親和奧爾遜太太的那件事情;而且他對老人家高興起來的那種喋喋不休的閑話,也不能很耐心地傾聽,雖然現(xiàn)在他很愿意一輩子聽他那些話。他記得清清楚楚,有過好幾回,他曾以疾言厲色罵過拉賽,態(tài)度惡劣得使拉賽嘆一口氣走了開去;因為拉賽從來不以疾言厲色還報人家——他只會沉默著,自己傷心。
這是多可怕啊!貝萊喪失了他所有的勇氣而陷于絕望了。當爸爸拉賽孤另另地飄泊在異鄉(xiāng)人中間,也許連個容身之處都無法找到的時候,他還耽在這里做甚么?他想來想去,毫無可以自慰的理由,也找不出一點藉口或遁辭;貝萊想到他這樣的不孝,不禁大哭起來。他躺在那兒傷心絕望地哭到淚盡力疲的時候,忽然作出了一個非常堅毅的決定;他必須放棄自己的一切利益——他的前途,廣大的世界,而把他的一生獻給父親,使他老人家幸福快樂。他必須立刻回到巖石農莊去!他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只能賺到自己的一口飯。他現(xiàn)在的全部愿望,只是供養(yǎng)他那衰老的父親,使他的生活美好。貝萊毫不懷疑自己有沒有這份能力。在他這種孩子氣的頹喪的情緒中間,他把一個壯健的成年人底全部責任都擔負在自己的肩上了。
(施蟄存 譯)
【賞析】
《征服者貝萊》反映丹麥工人運動興起和發(fā)展的早期階段。主人公貝萊出身貧苦,兒時抱著“開飯的時候有肉和乳餅,貼身穿羊毛衫”的簡單夢想,跟隨父親踏上丹麥的土地。巖石農莊惡劣殘酷的雇工生活,擊碎了貝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為了改變命運,他懷著“征服世界”的幻想來到城市開始學徒生活。在石匠之子莫爾頓的影響下,他對人生艱難的原因有了一定認識,逐漸意識到工人階級必須聯(lián)合起來同資本家斗爭。貝萊重整了鞋匠工會,此后又成功地領導了首都工人的大罷工。但隨著個人野心的滋長,他的革命熱情逐漸消失。為保住現(xiàn)有的舒適生活,他主張通過建立合作社等合法途徑,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由此逐步蛻化為機會主義者。
貝萊的少時際遇十分坎坷,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生活,異鄉(xiāng)糊口的老父幼子不得不忍受雇主的盤剝、當?shù)剞r民的排斥。貝萊是窮人中的窮人,是人們恣意凌辱的對象。當他被農莊實習生當眾剝光褲子時,愛子如命的老父為了討生計不得不含淚隱忍。面對父親從暴怒轉向無可奈何的點頭哈腰,貝萊恐慌、屈辱、失望,讓人十分同情。
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里,貝萊顯示了窮人家孩子特有的堅毅品格。他顧不得頭發(fā)被揪下來的鉆心疼痛,頑強地干著力所不逮的重活。最底層的生活經驗讓他有著超出年齡的成熟。他壓抑了兒童的好奇、好斗心理,即使有人羞辱,也不輕易反抗,只是牢記這些面孔,以便日后“把他們從這世界上掃除出去,一個都不剩!”。貝萊并不膽小也不缺乏自尊。他小小年紀就非常在意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但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墊膝皮“已經教會了他絕不忘記自己是個甚么人、在甚么地方”。在塑造人物性格時,尼克索避免主題先行,盡可能貼近生活。文中的貝萊盡管早熟,但終究不脫孩子氣,在他身上,兒童的幼稚、逞強、脆弱、好奇心依然清楚可見。尼克索還善于通過人物與環(huán)境的對立表現(xiàn)性格。選文中,貝萊熱切地盼望被工人們接受,獲得掙錢活命的機會,而工人們毫無同情心,戲耍他甚至欲向他施暴。在一熱一冷的對比中,貝萊的復雜心理得到了張弛有度的表現(xiàn)。貝萊一直不敢說“我做好了”這句話,就生動地展示了他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他內心唯恐失去機會的不安。
較之青年時代,少年貝萊的性格更具層次感。他自尊又自卑,叛逆又懦弱,懂得克制但又不逆來順受。這必然導致他會思考、敢做事又充滿不穩(wěn)定因素。超強的自尊心使他對悲慘的生活、低賤的地位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體會和痛感。他急于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但還不曾有明確的政治理想,進城做學徒,不過是為了“將來總有一天能擺脫他的農民樣子,學會手藝,同時也學會手藝人的歌,過他們的流浪生活,穿上他們那種漂亮的職工衣服”。這使他很少自覺地質疑制度的合理性,而多少帶有獲取個人利益、出人頭地的味道。向上爬的野心直接導致了貝萊在后來的革命中一再退卻。而“征服世界”的幻想與貝萊的異鄉(xiāng)生活不無關系。當貝萊與父親踏上這片土地時,他們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只箱子。作為異鄉(xiāng)人,遭到人們的排擠和欺辱是最常有的事。對他來說,故鄉(xiāng)的概念很模糊,他最強烈的感覺即是身在異鄉(xiāng)的一無所有。因此,他不僅渴望擁有物質上的財富,更想通過征服他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選文的內容為貝萊出走巖石農莊,初涉城市當學徒這一節(jié)。貝萊的出走,含有雙重意蘊。故事場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有利于凸顯勞資矛盾,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表明了作家對城市工人運動重大意義的肯定。從作品的結構上講,尼克索沿用了北歐文學的基本主題——遷移。維京人的祖先,斯堪的納維亞民族創(chuàng)造了壯麗的北歐神話。一千多年前,維京人就生活在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土地上。在北歐語言,“維京”包含兩重意思: 旅行和掠奪。遷徙是北歐傳說的永恒主題。英雄的成長、征服的雄心都蘊含于世世代代的遷徙過程。貝萊隨父親從瑞典移居丹麥,從巖石農莊到小城再到闖蕩哥本哈根,一步步的遷移展示了他從怯懦到勇敢、從單純到世故的心靈成長歷程。貝萊的出走和成長故事是北歐傳統(tǒng)文學的續(xù)篇。他征服的野心流淌著維京人不安分的血液,這是紅色經典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學要素。
尼克索的作品大多結構簡單,語言樸實。他非常善于將勞動人民所熟見的事物融入比喻當中,形成平實親切、生動幽默的風格。此外,作家注意將寫景狀物與人物刻畫相結合,如選文中對初夏蘋果樹、牛兒反芻的描寫不僅提供了人物活動的背景,更巧妙地渲染了主人公的凄涼心境和悲慘際遇。尼克索的小說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格,除在結構上承繼北歐文學傳統(tǒng),其精彩的景物描摹更勾勒出北歐壯美的地域風情。在他的筆下,北歐大地盡顯蒼茫壯麗、深沉凝重的陽剛之美,萬物渾然天成,人景自然合一,整部作品顯示出大氣磅礴的風貌。
在丹麥紅色文學三十年中,領軍人物尼克索的文學建樹令人欽仰,他滲透于作品的革命信念曾經深深地鼓舞了幾代人。在中外文學史上,紅色經典曾以其鮮明的政治性、恢弘的史詩風格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想象而獨樹一幟。
(杜 娟)
上一篇:《彼得堡·別雷》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德伯家的苔絲·哈代》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