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誤·[俄國]格利鮑耶陀夫》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作品提要】
莫斯科高官法穆索夫的女兒索菲亞對其父的秘書莫爾恰林頗為青睞,只因為莫爾恰林可以伴隨她枯坐通宵,而不吭一聲。貴族青年恰茨基曾身處異國,但依然思戀舊日的情人索菲亞。國外漫游三年歸來,他即來看望索菲亞,見她已移情莫爾恰林,不勝惆悵。法穆索夫對充滿自由思想的恰茨基滿懷厭惡。法穆索夫在官邸舉行晚會,他想把女兒嫁給在軍界前程遠大的斯卡洛茹勃上校,索菲亞對這個赳赳武夫沒有好感。晚會上恰茨基的舉止與眾不同,語言桀驁不馴,貴族們對他議論紛紛,說他是“神經病”、“伏爾泰分子”。深夜里,索菲亞在暗地里發現莫爾恰林不但不愛自己,反而對丫鬟心懷鬼胎,因而怒斥這個小人。恰茨基也目睹了這一場景。聞聲趕來的法穆索夫以為是恰茨基與女兒串通一氣搗鬼,他詛咒恰茨基,聲稱要把女兒趕到鄉下。貴族的攻擊、索菲亞的絕情使恰茨基感到絕望,他決定離開莫斯科,去尋找一個安慰自己受傷的心的地方。
【作品選錄】
第二場
法穆索夫、仆人、恰茨基
法穆索夫啊!亞歷山大·安得列維奇,請坐。
恰茨基您忙嗎?
法穆索夫(對仆人)去!(仆人下)對了,把各項事務記上日歷本;否則一轉身忘了。
恰茨基看您樣子不太高興;請問有什么原因?是否我來得不是時候?還是索菲亞·帕芙洛芙娜遇到什么不快的事兒?您臉上表情和各種行動都顯得焦躁不安。
法穆索夫啊!老弟,你算猜著了,說我不高興!……到我這年齡,不能再蹦蹦跳跳的了!
恰茨基沒有誰請您表演舞蹈。我只不過問了一句: 是不是索菲亞·帕芙洛芙娜不舒服了?
法穆索夫唏,老天保佑!一句話問了千百遍!或者“索菲亞·帕芙洛芙娜是絕世美人”,或者“索菲亞·帕芙洛芙娜生沒生病”。告訴我,你是不是看上了她?浪游了一轉,回來想結婚?
恰茨基與你何干?
法穆索夫問問我不會吃虧,因為我與她多少掛點親;從古到今,父親總歸是父親。
恰茨基假如我求婚,你有什么意見?
法穆索夫我第一句話是: 別胡鬧,老弟,管理家財要精明,而最要緊的是謀個差使干干。
恰茨基干差使倒行,阿諛奉承我覺得惡心。
法穆索夫你看,你們這種人就是自高自大!你知道嗎,父兄輩是怎么做的?你們真該向老輩好好學習: 譬如說,我們,或者去世的舅父馬克辛·彼得洛維奇。他餐桌上不用銀器,全用金器;當差的有百八十個;身上掛滿勛章;出起門來高頭大馬;他一直在宮廷內供職,而且那是什么樣的宮廷?!那時可不像現在,還是葉卡捷琳娜女皇治世。那時候大臣一個個神氣活現!腦滿腸肥……你向他鞠躬,都不屑點個頭理你。得寵的達官更神氣,吃喝也與眾不同。而你舅父!什么侯爵、公爵全不在話下。嚴峻的目光,傲岸的脾氣。就是他,仰人鼻息時也得鞠躬如也: 有一次,朝覲皇上,他腳未站穩,摔倒在地上,后腦勺險些摔破。老人家“啊唷”一聲,連喉嚨都嘶啞了: 這下子博得皇上微笑。嘿,這一笑不要緊,他怎么的?你猜。他爬起來,整一整衣衫,待要行禮,又摔倒在地了,——這次他是故意逗趣的。皇上笑得更起勁,老頭兒索性第三次又故意倒下了。啊唷,你說怎么樣?我說他真聰明。他摔得痛,爬起來就精神了。爾后宮里打牌經常請的是誰?誰受到皇上的褒獎?馬克辛·彼得洛維奇。誰最受大伙兒尊敬?馬克辛·彼得洛維奇。是開玩笑嗎!誰有權提拔百官?誰掌管發放養老金?馬克辛·彼得洛維奇。你們現在這批人——等著吧!
恰茨基真的世風日下了,您滿可以嘆息流涕。目下的世道哪能和前朝相比?往事歷歷,卻教人欲信還疑。那年頭,誰甘心低首下心,誰準能立身揚名;不用在沙場上立功,只消你不怕后腦勺痛!有求于人的靠一邊站去,誰也不屑理睬,有權有勢的,大伙兒搶著捧。那是誠惶誠恐的時代,而且都打著忠于沙皇的招牌。我不想提您那位舅父,免得他冥中不安。現在不同了,即使有人生就奴性,也不至于甘心犧牲腦殼,給眾人留作笑柄!所以有的老家伙,眼巴巴渴望平地高升,自惜此生虛耗,不由得感慨系之: 唉,也給我這么一個機會該多好!即使也還有人卑躬屈節,爭寵邀功,可是目前社會上的清議,冷嘲熱諷,使這些人不得不收斂幾分。怪不得皇上的賞賜也不像以前那么優厚。
法穆索夫啊喲!上帝!他是個燒炭黨!
恰茨基不,現在世道可不同了。
法穆索夫危險人物!
恰茨基大家呼吸自由點了,不再爭先恐后地去扮演小丑了。
法穆索夫盡說些什么!而且說得滔滔不絕!
恰茨基在恩主家中閑呆著,一言不發,望著天花板打呵欠,陪同吃飯,輕腳輕手地挪個椅子、撿個手帕。
法穆索夫他竟想宣傳自由!
恰茨基現在有的去旅行,有的住到鄉村中去……
法穆索夫他連政府也不承認!
恰茨基有的人忠于事業,而不賣人情……
法穆索夫真該禁止這些人走近兩京。
恰茨基我這就讓您休息……
法穆索夫實在忍受不了,真氣人。
恰茨基我無情地數落了您那時代,現在給您機會: 您刪掉一部分,拿來回敬當前的世界。您這么辦,我不會痛心落淚。
法穆索夫我不愿理你,肆無忌憚我不能容忍。
恰茨基我說完了。
法穆索夫幸虧我捂住了耳朵。
恰茨基干嗎?我不想侮辱您的耳朵。
法穆索夫(順口溜似地)流浪天涯,一事無成,回來后這么無法無天。
恰茨基我不再……
法穆索夫饒恕我吧。
恰茨基我無心繼續爭論。
法穆索夫讓我松口氣!
第三場
仆人(從外面進來)斯卡洛茹勃上校來到。
法穆索夫(不聞不問)早晚會有人扭你進法院,肯定。
恰茨基有人來拜訪。
法穆索夫我不聽,扭送法院!
恰茨基仆人向您通報。
法穆索夫不聽,送法院!送法院!
恰茨基轉過頭看看,有人找。
法穆索夫(轉身)怎么?造反了嗎?我等著看熱鬧。
仆人斯卡洛茹勃上校來到。接見不接見?
法穆索夫(站起)驢子!得給你說一百次!見他,我接見,請進來,說我在家里等,說我十分高興迎接他。快去,趕快。(仆人下。)先生,他面前請你留點神。這是出名的人物,很有身份,勛章抓到一大把,年紀輕輕,職位已可觀,眼看馬上要當將軍。他跟前請你務必要虛心。噯!亞歷山大·安得列維奇,不妙,老弟!……他經常上門來,你知道,我是誰來都歡迎,而莫斯科什么事都加油加醋,傳出去說他即將與索菲亞成親。廢話!他也許真有這心思,但我覺得還不用急于求成,到底索菲亞太年輕。不過,這也得看上帝安排了。他面前請你不要有理沒理強辯,糊涂思想要拋干凈。咳,還不見他進來!什么緣故?……或許,他到另一間房間里等。(連忙出去)
(李錫胤譯)
【賞析】
俄羅斯象征主義大詩人亞·勃洛克指出:“《聰明誤》是俄羅斯最具天才的戲劇,可是她是驚人的偶然性的杰作!她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的劇壇上,除了馮維辛的《紈绔子弟》外,幾乎沒有原創性的戲劇作品,有的只是模仿西歐戲劇的平庸之作。俄羅斯的民族戲劇尚在艱難的草創之中,突然《聰明誤》橫空出世,她直面俄羅斯的殘酷現實,塑造了俄羅斯貴族階層和官僚階層的逼真的眾生相,表達了最強烈的時代精神。
格利鮑耶陀夫的《聰明誤》通過平常的愛情糾葛,表達了當時最深刻、最激進、最不合時宜的時代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讀出這個劇作的雙重結構。首先吸引觀眾眼球的是其表現愛情糾葛的表層結構,它是喜劇性的。沙皇帝國高官的千金小姐索菲亞在恰茨基、莫爾恰林和斯卡洛茹勃之間進行比較。她對他們的態度,再加上父親與女兒之間在此問題上的沖突,是這出戲的喜劇線索。索菲亞對父親的秘書莫爾恰林很有好感。然而莫爾恰林只是佯作迷戀索菲亞,實則對其丫鬟麗莎情有獨鐘,且伺機以言語動作挑逗她。在第四幕第十一場至十三場,格利鮑耶陀夫再現了莫里哀在《偽君子》第四幕所運用的手法: 藏在桌子底的奧爾恭親眼目睹偽君子如何調戲自己的妻子,從而識破了其真面目。只是這里的人物更多了,在昏暗的大廳里,索菲亞在樓上張望,恰茨基躲在柱子后面,他們都在暗中偷看麗莎和莫爾恰林之間的對話: 莫爾恰林只是因為奉行其父的臨終遺訓——“對任何人都要討好;對看守屋子的狗也要摸順毛”,為了保住在法穆索夫手下的秘書的位置,所以“在首長女兒的面前只好假冒求婚人”,一面說著,一面他就開始對麗莎動起手腳來。目睹了這一幕后,索菲亞怒不可遏,一場喜劇就這樣草草收場。
糾結在這個喜劇表層結構下面的就是劇作的深層結構,它是悲劇性的,它的人物與前面人物相重合,這就是貴族階級內不同集團之間的“階級斗爭”,即以恰茨基為一方,以法穆索夫和斯卡洛茹勃等為一方的較量,是進步與反動、文明與野蠻之間博弈。在第二幕第二場,法穆索夫與恰茨基剛一見面,就唇槍舌劍地交上了鋒。法穆索夫奴性十足,把肉麻當有趣,對當年的大臣對下屬的驕橫傲慢,對沙皇的卑躬屈膝大加贊嘆,尤其提到舅父以行禮時摔交來取悅沙皇,獲得寵幸。恰茨基立刻針鋒相對:“那年頭,誰甘心低首下心,誰準能立身揚名;不用在沙場上立功,只消你不怕后腦勺痛……現在不同了,即使有人生就奴性,也不至于甘心犧牲腦殼,給眾人留作笑柄!”他還說,現在“大家呼吸自由點了”。他尖銳地揭露了沙俄社會中所謂“成功人士”的兩面性: 對下是兇狠的“狼”,對上則是溫柔的“羊”,并且他還渴望自由的空氣。于是法穆索夫罵他“宣揚自由思想”。這是一回合。第二回合是第二幕第五場,這里恰茨基指斥竊據高位的人“年老昏聵,對自由生活深惡痛絕”,表明決不走仕途。在俄羅斯文學中對貴族階級發起猛烈抨擊的,恰茨基是第一人。在恰茨基的言論中“自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最后恰茨基只落得敗走他鄉的結局,在情場和社交場合,他似乎都是失意者、失敗者,他沉痛地聲稱:“離開了,莫斯科!我不再舊地重游。我將上下求索,找一個受辱的心能夠安靜下來的地方。”《聰明誤》的喜劇和悲劇重疊的雙重結構透露出了19世紀俄羅斯文學揮之不去的特征: 在愛情故事中,在日常生活的杯水風波中,都會隱含著沉重的社會歷史大話題。
對恰茨基的塑造,對他的自由思想的反復強調,表現了格利鮑耶陀夫對現實的深刻的洞察力,對時代精神的準確的領悟。恰茨基的思考在當時俄國社會中就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和背景。格利鮑耶陀夫通過這個形象所高唱的“自由”,成了那個時代先進分子最強勁的聲音。他的同時代人普希金、克雷洛夫,比他略晚的赫爾岑、別林斯基、萊蒙托夫等,都以自己的方式或抨擊專制制度,或歌頌自由,為俄羅斯的制度和心靈的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沙皇俄國盡管偏安一隅,但歐洲的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還是傳入了俄國,成了催促貴族中部分知識分子蘇醒的春風。1781年至1783年間,俄國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寫了長詩《自由頌》,在那里他肯定了人民的自由權利,還大膽抨擊了暴君。拉季舍夫遭到沙皇當局的流放。格利鮑耶陀夫的同時代人普希金也創作《自由頌》等反抗專制制度的作品,遭到了被流放的厄運。1825年俄國貴族革命家在圣彼得堡帶領其控制的軍隊起義,遭到沙皇政府鎮壓,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劇作家格利鮑耶陀夫本人也得風氣之先,自己就是當時傳入俄國的以追求人的自由為核心的啟蒙思想的追求者和宣揚者,他是“十二月黨人”思想上的同道,其實他恰好是通過這出戲宣揚了這種時代精神。再來看恰茨基這個形象,在劇本所表現的特殊的環境中引領時代風氣者也是孤獨者,一方面他們在貴族的環境中是“白烏鴉”,甚至是敵對者,另一方面他們暫時還得不到大眾的理解。于是《聰明誤》的題目就有了深刻的含義。這里的“聰明”不僅是指智慧,而且與進步思想相聯系的,它也許來源于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一句話:“當聰明沒有用處的時候,做一個聰明人真可怕。”在某個場合格利鮑耶陀夫自己說:“在我的喜劇里,二十五蠢材對付一個有健康思想的人,而這個人當然處在與社會、與周圍環境的矛盾之中。”這個劇本表明: 在專制農奴制統治下的俄國,恰茨基處于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境地。這里委婉曲折表達的乃是孤獨的“十二月黨人”的悲哀,孤獨的拉季舍夫和普希金的悲哀,更是劇作家本人的悲哀。在劇本的第三幕,由于恰茨基的各種不合時宜、切中時弊的話語,他在上流社會被當成了異端邪說的鼓吹者,大家直接稱他為瘋子。由于索菲亞說恰茨基“神色不太對頭”,一步步以訛傳訛,他被上流社會的各色人等稱為“神經病”、酒鬼,說他是伏爾泰分子,甚至有了他被關進監獄的風言風語。無獨有偶,在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具有某些進步思想的奧涅金也被地主鄰居當成酒鬼、共濟會員。其實,恰茨基成了俄羅斯文學中貴族青年覺醒者——“多余人”的第一個代表,跟在他后面出現了奧涅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畢巧林(《當代英雄》)和羅亭(《羅亭》)等眾多“多余人”形象。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這部喜劇《聰明誤》的悲劇性,恰茨基在俄羅斯主流社會看來是多余的人,他是孤傲的反抗者、曠野的呼告者,他的大聲疾呼,似乎隨風飄逝,好在終究引出了普希金們的遙遠的回聲。
劇本中法穆索夫、斯卡洛茹勃、莫爾恰林等人物也寫得非常有“光彩”。法穆索夫式的貴族高官顢頇愚昧,以無知為時髦,以徇私舞弊為自豪。他的生活的重要內容就是吃飯、打牌。對知識和文明,他滿懷仇恨,他說“學問這才是禍根”,聲稱要“除惡務盡,書本子一律燒掉干凈”。他是個典型的農奴制貴族地主,人的價值,在他眼里是由此人擁有多少農奴決定的。他對公務馬馬虎虎,不論大小公事,從來不看內容,只要“簽了字,就算完事”,因為他很清楚,只要巴結迎逢上級,依靠有勢力的社會關系,就能保證官運亨通,一帆風順。斯卡洛茹勃則是支撐專制農奴制社會的武夫,他敵視任何新思想,他指望在大學、中學里學生只接受“一、二、一”的軍訓,他主張派軍曹“代替伏爾泰”去管理有學問的人,如果他們膽敢反抗,就軍法從事,嚴加鎮壓。列寧在談到20世紀沙皇政府鎮壓大學生的事件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引用了斯卡洛茹勃的這些“名言”。
《聰明誤》的語言非常考究,大段的人物臺詞是用不同音部的抑揚格寫成的,既有口語的自然生動,又有詩句的韻味。普希金非常欣賞《聰明誤》,他曾預言說:“(《聰明誤》的)詩句我不想多說: 其中的一半,應該會成為諺語。”普希金的預言基本成了現實。在現代俄語中,人們經常會引用《聰明誤》中的名句,如“不管什么公文,簽上字,就沒我的事”、“祖國的炊煙,聞起都香”、“干差使還行,阿諛奉承我覺得惡心”等等。
(劉亞丁)
上一篇:《老婦還鄉·[瑞士]迪倫馬特》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下一篇:《背叛·[英國]品特》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