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送臻師》原文與賞析
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
楞伽頂上清涼地,善眼仙人憶我無。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
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
李商隱《送臻師二首》是送別僧人臻師的。臻師,其人不詳。李商隱的詩是愛用典故的,這兩首詩就用了不少典故,因為相送的是詩人尊為師的僧人,故詩中用典大多是佛經的典故了。這兩首詩其一著重抒寫送別相憶之情,其二則寫人生苦海無邊,望臻師此去得道成佛,以渡眾生于苦海。
《送臻師二首》其一寫臻師離去,詩人設想將來互相間的相憶之情。前兩句寫臻師去來之跡,點出臻師離去的原由。首句“靈山”指靈鷲山,即佛祖釋迦牟尼與眾佛所居之山,亦為釋迦講法之所。這里當指臻師原居寺院。此句似指臻師昔日離寺而言。“今來”句說明臻師去來之由。“滄海欲求珠”是用 《維摩經》“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的意思,比喻探求探奧的佛教哲理。說明臻師為尋求佛理真諦云游四方。由此可知,臻師是位行蹤不定的僧人。因此引發了詩人對日后相憶的遐想。
詩的后兩句,詩人以疑問句式,設想日后二人相憶的情況。這里詩人用楞迦山的典故喻臻師所往之佛寺。楞迦山即為佛講楞迦經之所在。清涼地,即指佛家清靜空寂之地。寺院中常有清涼臺、清涼界等所在。因而“楞迦頂上清涼地”即指寺廟,即指將來臻師所居之處。善眼仙人即 《維摩經》 中所謂善眼菩薩,詩中以喻臻師。這兩句暗點詩題,表現送別之情,然而詩人寫得很巧,他并不直接點題,直接寫送別,而是設想將來的情況,似乎是在說相別以后自己對臻師的思念自不待言,而臻師您呢? 您是云游四方的出家人,四大皆空,世緣俱絕,還會再想念我嗎?這樣就通過疑問的口吻將胸中的離情別緒婉轉地表達出來了。這首詩主要是寫送別之情,但也可看出臻師的性格來。
《送臻師二首》其二,則寫將普渡眾生的希望寄托在臻師的得道上,以表達詩人對臻師此去的祝愿。詩的前兩句寫世人沉浸于苦海之中,迷失方向,受過去未來的因果報應所制約,永世輪回,無可解脫。如要想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彼岸,那么不知要經過多少劫難。詩人這里用 “苦海迷途” 一語,包含著無限的感慨,似在哀嘆蕓蕓眾生的可悲。“東方過此幾微塵”顯示其西方佛法無邊,而凡夫俗子渺小可悲,突出得成正果之難。
詩的后兩句祈望臻師此去,得成正果,指點世人迷津,超度眾生。這兩句詩用佛教典故表示希望臻師能如佛一樣法力無邊,度人濟難。詩中 “百億蓮花” “一一蓮花見佛身” 等語寫得光彩奪目,雖然這是用佛經的典故,但因這些佛的故事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故而并不會給表達造成障礙,反而使人對這樣的境界更易于體會理解,更加神往。這首詩的結尾寫希望臻師早成正果,在整個組詩的結構上,正是回扣第一首詩開篇 “昔去靈山非拂席,今來滄海欲求珠”寫臻師深求佛理的,這樣使兩首詩作為一組,結構更加緊密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送至嚴山人歸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道吾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