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12—1889
【介紹】:
著名詩人,出生于倫敦,父親是英吉利銀行職員,家境寬裕。勃朗寧未接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博覽父親的藏書。二十一歲時,他匿名發表第一首長詩《波琳》(“Pauline,a Fragment of a Confession”,1833),在風格和觀念上都帶有很強的雪萊的印記。批評家認為詩人過分袒露自己的心跡,自我意識太重。此后他不再直抒胸臆,而改為以戲劇獨白的手法表現他人的心靈。詩作《帕拉塞爾薩斯》(“Paracelsus”,1835)和《索爾戴洛》(“Sordello”,1840)分別展露了他的才華和缺陷。前者結構精巧,后者晦澀難懂。之后,勃朗寧創作了一系列的詩劇,包括《比芭走過》(“Pip pa Passes”,1841)、《維克托王和查爾斯王》(“King Victor and King Charles”,1842)、《德魯茲人的歸來》(“The Return of the Druses”,1843)、《紋章盾上的污點》(“A Blot on the Scutcheon”,1843)、《科隆蓓的生日》(“Colombes Birthday”,1844)、《一個靈魂的悲劇》(“A Soul's Tragedy”,1846)等,但都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些詩劇被匯編成《鈴鐺和石榴》(Bells and Pomegranates,1841—1846)。1845年1月勃朗寧和伊麗莎白·巴雷特墜入愛河。次年9月他們秘密結婚后私奔到意大利。這期間,勃朗寧寫了一系列詩歌,詩藝日臻成熟,出版了《圣誕夜和復活節》(Christmas-Eve and EasterDay,1850)以及他中期的杰作《男男女女》(Men and Women,1855)。1861年伊麗莎白去世后,他帶著兒子回到倫敦。1864年發表《登場人物》(Dramatis Personae,1864),并開始創作他最偉大的作品《指環與書》(The Ring and the Book,1868—1869),描述1698年羅馬的一場審判。這部作品最終確定了他的顯赫地位,使他獲得了公眾的認同和贊賞。1881年勃朗寧學會成立。1889年12月12日他在威尼斯逝世。勃朗寧對詩歌的突出貢獻在于他將戲劇獨白的手法應用到詩歌中。詩人以旁觀者的身份,通過詩中口語體的獨白,客觀地展示人物的心靈和靈魂。這種手法對于二十世紀英語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勃朗寧反對浪漫派詩歌中過分的主觀性,追求詩歌的客觀性。他經常通過詩中人物說出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奇特,表現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上一篇:《勃朗寧,伊麗莎白·巴雷特》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勃朗特,夏洛蒂》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