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布登勃洛克是德國北部商業城市呂貝克的一家殷實大戶,三代經商。祖父約翰靠拿破侖戰爭期間做軍隊的糧食供應商發跡,開了公司。產業后由次子小約翰繼承,他秉承父風,擴大業務,社會地位顯著提高,被尼德蘭政府授予榮譽參議的頭銜,但在同新一代商人的爾虞我詐中敗下陣來。他試圖借助女兒安冬妮的婚事,同富商聯姻,弄到一筆資金渡過難關。不料反受對方欺詐,賠上了八萬馬克陪嫁費,婚姻也告吹。小約翰因而大受打擊,變得心灰意冷,公司交由長子托馬斯。托馬斯頗具經商天賦,既有魄力又辦事穩妥,成功重振家業,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財富、聲譽和排場頓時登峰造極。托馬斯本人也擊敗商界競爭的老對手哈根施特羅姆,當選為議員,和市長平起平坐。但浮華的風光下危機四伏。家族內部矛盾不斷,萬貫家財因各種原因暗中散去。審時度勢的錯誤和經營失策,競爭對手的逼迫和經商環境的惡化,加上自身健康狀況不佳,都給托馬斯造成重重壓力,以至于他才到中年就覺得力不能支,從此一蹶不振。他把僅存的希望放在第四代小漢諾身上,但根本事與愿違。最后祖傳豪宅出售給哈根施特羅姆,托馬斯猝死街頭,小漢諾夭折。布登勃洛克一家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
【作品選錄】
既然這一對夫妻雙方本性都有些怪異,神秘,這場婚事勢必也就帶有一些不同平常的神秘的性質。如何探聽到點內幕消息,如何揭開不多的表面事實,研究一下這種關系的真象,雖然似乎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卻很值得一做……不論在起居室或是寢室里,在俱樂部或是酒館里,甚至在證券交易所里都有人在談論蓋爾達和托馬斯·布登勃洛克,而且越是因為人們知道得少,談論也就越多。
這兩個人是怎么結合起來的,他們的相互關系又是怎樣呢?人們不禁想起十八年前三十歲的托馬斯·布登勃洛克如何突然下定決心進行這件事的情形。“不是這個人就終身不娶”,這是他當時說的話,從蓋爾達那方面講,情形一定也大致相同,因為在她二十七歲以前,在阿姆斯特丹所有的求婚者都被她拒絕了,只有這一個人的求婚她卻欣然接受。一定是基于愛情的結合了,人們心里這么想。不管他們愿意不愿意,他們都不得不承認,蓋爾達帶來三十萬馬克陪嫁這件事,對于兩人的結合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次要的。然而若是講到愛情,根據人們對愛情的了解,從一開始就很少能在這兩人之間發現到。相反地,最早的時候人們在他倆相互周旋中能看出來的只是殷勤客氣,一種在夫妻間的不太正常的畢恭畢敬和殷勤客氣。人們更難于理解的是,這種客氣不是出于內在的疏遠,而是產生于一種奇怪的相互默契,一種經常的相互關懷。歲月并沒有使這種關系有絲毫改變。唯一的改變是兩人外貌的差異越來越顯著了,雖然兩人的年齡差別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
看到這兩個人,人們就會發現,男人衰老得極快,而且已經有些發胖了,而在他身邊的卻是一個年輕的妻子。人們發現,盡管托馬斯·布登勃洛克極力裝扮自己,他那種造作賣弄甚至達到令人發笑的地步,卻掩飾不住自己的憔悴衰老,而蓋爾達在這十幾年中卻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她像從前一樣和人落落寡合,生活在一種神經質的冷漠里,而且隨身散發著這種冷氣。她的赭紅色的頭發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顏色,膚色像過去一樣美麗、潔白,體態像過去一樣窈窕嫻雅。在她的一對略嫌太小、生得比較近的棕色的眼睛周圍仍然罩著一層青影……這雙眼睛不敢讓人信任。她的目光很特別,那里面寫著的是什么,人們是猜不到的。這個女人的本質這樣冷漠、孤獨、深沉、落落寡合,只有在音樂上才表現出一些生活的熱情,這就不能不引起別人種種猜疑。人們把他們那一點陳腐的觀察人的知識拿出來,應用在布登勃洛克議員的妻子身上。“人靜心深。”“話語少,心眼多。”既然他們想把這件事弄明白一點,想知道點什么,了解點什么,所以他們那點有限的想象力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漂亮的蓋爾達一定是在對她的老朽的丈夫懷有二心了。
他們留起心來,而且沒有多久就一致認為蓋爾達·布登勃洛克和封·特洛塔少尉先生的關系,把話說得婉轉一點,超過了禮俗的界限。
列內·瑪利亞·封·特洛塔原籍是萊茵河區的人,如今在駐扎在本城的一個步兵營里當少尉。軍服的紅領子顏色調和地襯著一頭烏黑的頭發。他的頭發斜分著,右邊鼓起一個彎彎的高蓬,向后梳著,露出雪白的腦門。他的身材雖然看去高大而且魁梧,但是整個儀表和言談舉止給人的印象都非常不像軍人。他喜歡把一只手插在敞著的制服扣子里,或者用手臂支著坐在那里。他俯身行禮時一點也沒有軍人氣概,甚至鞋后跟的碰響聲別人也聽不見。他對待披在自己健壯的身軀上的軍服隨隨便便,好像穿的是便服一樣,甚至他那一條窄窄的,斜著向嘴角搭拉下來的、才蓄不久的上須也既不能蓄尖,又不能捻曲,這就更減低了他的軍人風度。他身上最惹人注目的要算是他的一對眼睛了,這對眼睛大而且黑,特別光亮,仿佛一雙看不到底的亮晶晶的深洞,不論是看人或者看東西,這對眼睛總是熱烈、嚴肅、閃閃發光……
毫無疑問,他之加入行伍是一件與本意相違的事,或者至少沒有什么興趣,因為他的身體雖然很強健,但是履行職務卻并不干練,而且他也不為同事們所喜愛。他對這些人的興趣愛好,——這是一些新近凱旋歸來的年輕軍官的興趣和愛好——表現得非常冷淡。在這些人中,他被看做是一個別扭、乖僻的怪人。他愛獨自散步,既不騎馬,也不狩獵,既不賭錢,也不和女人調情,他的全部精神都放在音樂上,因為他能演奏很多種樂器,隨便哪次歌劇演出或者音樂會人們都看得到他那對晶瑩的眼睛和他那毫無軍人風度的吊兒郎當的看客的姿態,但是俱樂部和賭場他卻從來不肯光顧。
對于本地一些顯赫的人家,除非不得已他才勉強去應酬一下,一般的邀請他差不多一律謝絕。只有布登勃洛克一家他肯去拜訪,而且拜訪的次數太勤了一些,一般人都這么認為,議員本人也不例外。
沒有人猜得透,托馬斯·布登勃洛克心中有什么想法,也沒有誰需要去猜測。但是正是這種在一切人面前隱瞞著自己的痛苦、惱恨和自己的軟弱無力,才是一件困難得近于殘酷的事!人們開始發現他的行為有些可笑了,但是如果人們了解他怎樣膽戰心驚地提防著別人的嘲笑,哪怕是了解到他這種心情的萬分之一,人們也就會化譏嘲為同情了!事實上,遠在別人產生了稍微嘲弄的思想之前,他已經看到這種恥辱從遠處向自己走來,早已有了敏銳的預感了。而且他那種不斷被別人嘲笑的虛榮浮華,主要也是產生于這種唯恐受人嘲笑的耽心。他是第一個人滿懷疑懼地覺察到他自己和蓋爾達越來越不相稱,因為蓋爾達的容顏一直不顯得衰老,仿佛歲月一點也奈何她不得。現在,自從封·特洛塔成為他家的座上客以來,他就更不能不使出所有殘余的精力來和這種恐懼搏斗,努力掩蓋它,因為一旦他的這種恐懼驚慌被別人發現,他的姓名就將成為眾人的笑柄了。
用不著說,蓋爾達·布登勃洛克和這位年輕的怪軍官自然是在音樂的領域里親近起來的。封·特洛塔先生會彈鋼琴,會拉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會吹橫笛,而且樣樣都演得很出色。每當議員一看到封·特洛塔的仆人背著大提琴盒子從他的私人辦公室的綠色窗簾前走過,踅向內宅去,他往往就知道這位少年軍官馬上就要來拜訪了。這時他就坐在書桌前面等著,一直等到看見他妻子的朋友本人走進房子里,聽見從他頭上客廳里傳出波濤澎湃的鋼琴聲為止。那聲音像歌唱,像哀訴,像神秘的歡呼,仿佛絞著雙手伸向太空,在徬徨迷惘的興奮之后,又復低落到喑弱的嗚咽聲里,沉到深夜和寂靜中。盡管讓那聲音咆哮呼吁吧,嗚咽飲泣吧,盡管讓它沸騰飛揚,糾結纏繞,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吧!它愛怎樣就怎樣,只是這一切之后的寂然無聲實在是太讓人痛苦了!那寂靜籠罩在樓上的客廳里那么長,長得無盡無休,而且那么深,那么死氣沉沉,簡直讓人毛骨悚然!樓板上沒有一點腳步聲,也沒有椅子移動聲,是那樣邪惡、神秘、鴉雀無聲的沉寂……一到這時候,托馬斯·布登勃洛克就坐在那里,就感到無限恐怖,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呻吟出聲來。
他怕的是什么呢?人們又看見封·特洛塔先生到他家來了。他好像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他們面前呈現的一幅圖畫: 他自己,一個衰老、憔悴的乖僻的人在樓下辦公室窗旁坐著,而樓上他的漂亮的妻子卻陪著自己的情人玩弄樂器,而且不止玩樂器……是的,在別人心目中事情就是這樣,他知道這個,他也知道“情人”這一詞是不太能說明封·特洛塔的身份的。啊,如果他能用這個字眼稱呼他,如果他能把他了解成為一個輕浮無知的平凡少年,只不過把自己的一部分絲毫不比別人多的精力發泄在藝術上,用以勾引婦女的心,如果能這樣,對他說來,倒勿寧是一件幸福的事了。他用盡一切力量把封·特洛塔想象成這樣一個人。為了應付這件事,他特別喚醒自己祖先們留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天性: 一個勤儉守本分的商人對于喜歡冒險、輕浮、沒有事業心的軍人階層的猜疑和敬而遠之的心理。不論在思想上或是在談話中,他都帶著鄙夷的語調叫封·特洛塔作“少尉”,但是他知道得很清楚,這個頭銜和這位年輕人的氣質是格格不入的……
托馬斯·布登勃洛克怕的是什么呢?沒有什么……說不出來是什么。哎,如果他抵御的是一件可以觸摸到的,是一件簡單兇暴的東西該是多么好啊!他很嫉妒外面那些人,他們能夠簡單清楚地想象出一幅畫面;而他卻坐在這里,兩手捧著頭,痛苦不堪地傾聽著。他知道得很清楚,“欺騙”、“通奸”都不是用來稱呼樓上那種歌唱或者深沉無底的寂靜的恰當字眼。
有的時候,他仰望窗外的灰色三角山墻,眺望過路的市民,或者他的目光落在懸在他面前的賀禮——他的幾位祖先的畫像——上,他就回憶起自己家族的歷史。他對自己說,這已經是一切的終結了,只還差目前這樣一件事,一切就都完了。只還差他本人成為眾人嘲笑的對象;他的姓名,他的家庭生活成為街談巷議的口實,再加上這件,一切就總其大成了。……但是想到這里,他的心幾乎感到舒了口氣,因為比起他埋頭苦思的那個恥辱的謎,比起他頭上的神秘的丑行來,這個思想勿寧說是簡單明確的,健康的,既可以想象出,也可以說得出……
實在忍耐不下去了。他把椅子向后一推,離開了辦公室,向樓上走去。他要上哪兒去呢?上客廳嗎?隨隨便便地帶著些輕蔑跟封·特洛塔先生打個招呼,邀請他用膳,準備著——像以前許多次一樣——遭他拒絕嗎?少尉躲著他不跟他打任何交道,差不多每次正式邀請他都托辭拒絕,只是喜歡跟女主人作私人的不拘形跡的來往,這一點正是議員所最不能容忍的……
等著嗎?坐在什么地方,譬如說在吸煙室里等著,等這個人走了以后,到蓋爾達面前把心里的話都說出來,也讓她明明白白地表示一下態度嗎?——不成的,他無法讓蓋爾達明白表示,他自己也不能把心事說出來。說什么呢?他們倆的結合根本就是建立在體諒、容忍、緘默的基礎上的。用不著在她面前再扮演一個滑稽角色。爭風吃醋也就等于承認外邊的謠言正確,等于宣布家庭丑史,讓外人都知道……他是在嫉妒嗎?嫉妒誰?嫉妒什么?不,他一點也不嫉妒!這樣強烈的感情會迫使一個人采取行動,也許那行動是錯誤的、瘋狂的,但至少是有力量的,能夠使他的精神暢快。而他現在的感覺卻只是有一些惶懼不安,只是對整個這件事焦躁煩擾、惶懼不安……
他走到三樓更衣室去,用香水洗了洗前額,然后又下到第二層樓,決心無論付出什么代價也要打破客廳里的這種沉寂。但是當他的手已經握住白漆門的烏金門柄時,室內的音樂聲突然又以排山倒海之勢響了起來,他不禁向后一退。
他從仆人走的一條樓梯重新回到樓下來,穿過前廳和陰冷的穿堂走到花園,又轉回身來,在前廳里端詳了一會那只熊標本,在樓梯臺上金魚缸旁邊站了一會。無論在什么地方,他也平靜不下來,他傾聽著,窺伺著,充滿了羞恥苦悶,那件神秘而又無人不知的丑事的恐怖沉重地壓在他心頭,使他無所適從。
有一天,也是在這樣一個時刻,他在三樓上倚著走廊欄桿,從樓梯井孔向下邊望著。四周是一片寂靜。忽然,小約翰從他的屋子走出來,順著陽臺的臺階走下來,穿過走廊,不知道為了什么事要去找伊達·永格曼。他手里拿著一本書,垂著眼皮,低聲招呼了他父親一聲,打算悄悄地順著墻根溜過去,但是議員叫住了他。
“漢諾,你在作什么?”
“我在做功課,爸爸,我去找伊達,讓她聽聽我的翻譯……”
“今天學了什么?留了什么功課?”
漢諾的眼睫毛越垂越低,顯然在集中精神努力使他的回答正確、迅速而又清楚。他先咽了口吐沫,然后回答說:“我們留下了一段耐波斯的文章,要練習抄寫一段帳,法文文法,北美洲的河流……作文改錯……”
他頓住了,為自己在“作文改錯”前沒有說連接詞“和”以及語調沒有降下來而感到不痛快,因為他再想不起有什么可說的了。他的答話又結束得那么突然,仿佛還有什么沒有說完的樣子。——“沒有什么了。”他說,盡量使語氣明確,眼睛卻一直沒有抬起來,但是他的父親似乎并沒有理會這些事。他把漢諾沒有拿書的那只手握在自己手中撫弄著,露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顯然他并沒有把漢諾的話聽進去。他好像沒有感覺似的慢慢地捏弄著漢諾的柔嫩的手腕,一句話也不說。
忽然,漢諾聽見父親說了一句和原來的談話毫無關系的話,聲音非常輕,充滿憂懼,用的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祈求的語調。他從來沒有聽到過父親用這種聲音說話。這句話是:“少尉已經在媽媽那兒待了兩個鐘頭了……漢諾……”
聽見這種聲音,小漢諾抬起他那雙棕色的眼睛,盯視著父親的臉,他的眼睛從來沒瞪得這么大,目光也從來沒有這樣清澈、這樣充滿愛意地看過父親的臉。父親的眼皮有些紅腫,眉毛淡淡的,面頰蒼白,有一些浮腫,兩綹長長的上須毫無生氣地貼在上面。天知道,父親的心事他懂得多少。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父子兩人也都感覺到。這就是: 在這一秒鐘,當這兩人的目光遇到一起時,兩人間的一切生疏、冷漠、拘束和誤會都消失不見了。如果問題不在于力量、能干、蓬勃的朝氣,而是恐懼和痛苦的時候,那么不論現在或是在任何時候,托馬斯·布登勃洛克都可以完全信賴他的兒子。
他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極力不想注意這件事。每遇到這樣的時候,他就比平常更嚴格地考查漢諾對于未來事業的實際準備,試驗他的精神毅力,逼迫他對未來事業毫不含糊地表示興趣;如果他的兒子有一點違逆或厭倦的表現,他就大發雷霆……因為托馬斯·布登勃洛克今年雖然才四十八歲,卻已經感到自己的生命不長,感到自己不久即將離開人世了。
他的健康情況一天不如一天。他一向就有食欲不振、失眠、頭暈、惡寒等癥,常常要請朗哈爾斯大夫來診治。但是醫生的指示他卻不肯遵行。幾年來由于業務上的煩惱卻又無事可作,精神受到很大的折磨,他已經沒有堅強的意志了。他已經開始養成睡早覺的習慣,雖然每天晚上他都氣惱地決定,第二天一定要早起,在喝茶以前要遵循醫生的囑咐散一會步。事實上這個決定他只實行了兩三次……在其他事情上也無一不是這樣。由于精神總是處于緊張狀態,都得不到成功和滿足,他的自尊心也已受到傷害,常常感到悲觀失望。從年輕的時候起,他每天就大量地吸烈性的俄國卷煙,現在他仍然一直也不想摒棄這種麻醉自己頭腦的享樂。他直截了當地對朗哈爾斯醫生說:“您知道,大夫,禁止我吸煙是您的責任……您的一種輕松愉快的責任。如何遵守這條禁律,卻是我的事!您可以監視著……不,對于我的健康問題我們要通力合作,可是這個任務卻分配得不太公平,我這部分太重了一些!您不要笑……這不是說笑話……我太覺得孤單無力了……我要抽支煙。您抽嗎?”
他的精力衰退下去;在他心中變得越來越強的只是一個思想: 這一切不會延續多久了,他不久即將離開人世了。他常常有一些奇怪的預感。有幾次在飯桌上他忽然感覺到,仿佛他已經不是跟家人坐在一起,而是退到一處朦朧渺茫的遠處,遠遠地向他們望過來……“我快要死了,”他對自己說,于是他又一次把漢諾叫到跟前,對他說:“孩子,我的死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早。那時候你就得接替我的位置!我自己就是很年輕就踏上事業途徑的……你要知道,你這種不關痛癢的態度使我難過萬分!你現在打定主意了嗎?……‘是的’‘是的’——這不是答復,這不能算答復!我問的是,你是不是很有勇氣,很感到興趣地打定了主意……莫非你還認為你有的是錢,什么事也不需要作嗎?你什么都沒有,我告訴你,你的財產少得可憐,你完全得依靠自己,如果你想活下去,還想活得好一點,你就一定得工作,辛辛苦苦地工作,比我還要辛苦……”
然而使托馬斯·布登勃洛克痛苦不堪的還不止這一件事,不止是對自己的兒子和家族的前途的憂慮。另外一個思想,一個新的思想也抓住了他,對他的已經疲憊不堪的腦子橫加蹂躪……那就是,每當他想到自己生命的終結,而且這已不是什么遙遠的理論上的事,不是一件可以淡然處之的必然現象,而是一件近在眼前的、伸手可觸的事,必須要立即作好準備,每當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埋頭沉思起來。這時他就開始探討自己的內心,研究他和死亡、和來世的關系……但是結果在最初幾次這樣作的時候,他就發現,對于死亡這件事自己的靈魂還完全沒有準備成熟。
他父親生前曾經把商人的極端講求實際的思想、對以《圣經》為代表的基督教精神和熱誠的偏于形式的宗教信仰結合起來,而且結合得很好;他的母親在晚年也接受了父親的這種信仰。但是對他說來,這種宗教感始終是陌生的。相反地,在他一生中,無論對待任何事物,他采取的倒是他祖父那種世俗的懷疑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因為他是一個思想深遠而機敏的人,渴望探求玄虛的世界,老約翰·布登勃洛克的膚淺的怡然自得并不能給他滿足。于是他就只好從歷史發展上去尋求永恒和不朽這類問題的解答。他的看法是: 他的生命在祖先身上就體現過,將來則借著子孫活下去。這種想法不但符合他的宗族意識、家長感、對祖先崇敬,而且對他的活動、他的野心、他的整個生存也是一種支持和鼓舞。但是如今他卻發現,在迫近眉睫的死亡的逼視下,這種理念渙然消失了,連一點鐘的平靜自如也不能給他了。
(傅惟慈 譯)
注釋:
耐波斯(Cornelius Nepos): 公元前1世紀羅馬歷史家。
【賞析】
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馬斯·曼的成名作。小說副標題已點明它的主題——“一個家庭的沒落”。故事發生在19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德國北部的著名商業城市呂貝克,它曾是北德商業共同體漢薩同盟的盟主。作者創作這部關于資產階級家庭衰亡的“史詩”,來源于他本人深厚的生活體驗。托馬斯·曼的祖輩都是呂貝克殷實的商賈,父親是糧食公司的最后一代股東,兼職參議,正是父親死后家庭走向了衰落。小說在素材上大量采用了家藏的舊卷宗、書信和家人中間的傳說,其中許多人物均以家里的親友為模特兒,他家在呂貝克的故居的許多具體情景也在小說里有描寫。這對于剛起步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托馬斯·曼來說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那時審美的想象還更多扎根于現實的觀察之中。
不過小說絕不僅僅反映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在經濟、社會地位和道德等方面的衰落和瓦解,而是透過這一富商之家的歷史遭遇,揭示了德國市民社會經歷演變的深刻趨勢,并聚焦于資產階級精神面貌的蛻變與衰落。故事發生的四十年間,正當德國經歷了從自由資本主義轉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和英、法兩國相比,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得起步較遲而追趕較快。19世紀初期,由于政治上分裂為各小諸侯國和各國的專制制度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還是一個經濟相當落后的國家。雖然已經有了所謂“市民社會”即早期的資產階級,實力還是十分薄弱的。到20年代后隨著工業發展,相對統一的貿易地區打破各小諸侯國的關稅壁壘之后,工商業經濟才開始大規模發展,“市民社會”也才儼然成為民族與國家的中堅。也正是在這以后,從30年代至70年代,布登勃洛克一家先后四代人和時代同步,由興而榮,由盛而衰。他們無愧于德國最早一批資產者的典型代表。但他們在為現代社會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精神失落和靈魂無主的沉重代價。
布登勃洛克家族創業的第一代老約翰性格果敢粗獷,精明剽悍,生活的信條是“只相信自己”,因而擅長把握商機,很快就發家致富,成為呂貝克全城商人中的“頂尖戶”。這充分反映了剛崛起的資產者的野心與自信。所以老約翰處理什么問題都蠻橫專斷,剛愎自用。他對待子女也如此,粗暴干涉長子高特霍華德的婚戀,并剝奪了繼承權。第二代小約翰多少繼承了父親的性格,只是更多心機,更擅長耍詭計,變得更狡詐,但同時也使得布登勃洛克家的陽剛之氣大打折扣。小約翰在奪取長兄的財產上就動了不少腦筋,在女兒安冬妮的婚事上也機關算盡。另一方面,他又沿襲和死守著上一代的“商業道德”,所謂“誠實”、“謹慎”、“溫和”、“不圖暴利”等原則,這些勢必無法適應自由競爭愈演愈烈的新環境。由于時局動蕩,生意越來越清淡,再加女兒婚事上又失算,公司非但沒有爭取到救急的資金,還搭上了一大筆嫁妝費,他簡直是內外交困。在困境中,他全無父輩的斗志,早早撒了手,把公司交由兒子托馬斯去經營。退休下來后,他形同槁木,原來并不真心信仰上帝,此刻卻企圖在宗教中尋求精神安慰,真是十足的諷刺。
第三代托馬斯是布登勃洛克一家盛極而衰的當事人,也是這一歷史性轉折的見證人。他接管公司時,家族的事業跌入了低谷。他積極進取,勵精圖治,采取一些大膽行動,很快扭轉了局面,重振公司的聲威,還登上了政壇,頗有老約翰的雄風(他從小容貌和舉止表情上就像祖父)。在全家人心目中,托馬斯是家業中興的英雄,而在公眾場合,他則是國民和大眾的楷模。更難得的是他無論在什么場合,都露出一副和藹而又警覺、謹慎而又精神飽滿的表情,讓人覺得這位體面的大商人,這位尊敬的議員先生,既可充分信賴,又不可隨意加以欺瞞,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就是正派商人和正直政客的化身。但其實在他內心深處,早就感覺窮于應付。在瘋狂追逐利潤的白熱化的競爭中,在濫設騙局、瘋狂投機已形成風氣的商業環境中,他感到身體疲憊和精力衰竭,再也無法適應。他喪失了對事業和家庭的興趣和信心,甚至喪失了生活的樂趣,只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因而惶惶不可終日。在布登勃洛克家族特有的精明強干的面具下,隱藏的是一顆軟弱與自我矛盾分裂的心。至于第四代托馬斯的兒子小漢諾,更是和現代市場弱肉強食的經濟社會格格不入,從小就酷愛音樂,厭惡經商,連存活都窮于應付,年紀輕輕就夭折了。軟弱淪落為孱弱,矛盾分裂演化為分崩離析。一代模范市民的家庭,可怕的不僅是家運已經敗落,精神支柱也已淪落得蕩然無存,家族的一個個成員就像走尸游魂。
節選部分通過托馬斯·布登勃洛克的婚姻危機,和他對待和處置這個問題的態度,深入細膩地刻畫了他內心的猜疑、焦慮、猶豫和苦悶,揭露了他內心近似人格分裂的思慮矛盾,突出反映了他精神面貌的表里不一和靈魂深處的卑下與猥瑣。
一切根源于他和妻子蓋爾達的婚姻。這樁婚事依舊同布登勃洛克家的前輩一樣,出自利益計較,是契約性質的締結。作者以極具表現力的反諷筆調,從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托馬斯和蓋爾達的婚姻表面給人的印象,仿佛由于難得一遇的純正的愛情,實質關鍵仍在蓋爾達三十萬馬克的陪嫁,而托馬斯答應的條件,則似乎是不干預蓋爾達的事情(這點小說僅作了暗示)。說穿了,這一樁婚姻并非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相反從一開始就名存實亡。所以大家在夫妻兩人的相互周旋中只看到殷勤客氣,一種在夫妻關系中不太正常的畢恭畢敬和殷勤客氣。叫大家加倍感到詫異的是,這種客氣不像出于內在的疏遠,倒更像產生于一種奇怪的相互默契。這種實質已經死亡的婚姻對兩人都是折磨,結果托馬斯未老先衰,蓋爾達則透著神經質的冷漠。盡管如此,夫妻間的關系還一直保持著平衡。但如今,平衡業已被熱愛音樂并擅長各種樂器的年輕軍官封·特洛塔少尉打破,他經常來到同樣熱愛音樂的蓋爾達這里,長時間地演奏各種樂曲,蓋爾達明顯表現出來,她和他的共同語言遠比和她丈夫的多。更讓托馬斯無法容忍的是,在兩支樂曲的演奏之間,會有一段時間的沉默。其實很可能在品味音樂的余韻,或者干脆在休息。但托馬斯只覺得那沉默就像千斤重壓,簡直要讓他神經崩潰。
一邊是作為男人與丈夫的嫉妒和自尊,一邊是身為名流與議員的體面和榮譽,托馬斯就在這二者之間苦苦掙扎。他無法容忍別人同妻子如此親近,即使只是名分上的妻子;又不能把事情搞得十分尷尬壞了自己的名聲,因為他明知道兩人只是音樂上的交往。無法擺脫苦惱之際,他甚至盼望兩人弄出點奸情來,那樣反而好快刀斬亂麻,一了百了。加倍讓他痛如刀絞的是,他還得偽裝出若無其事的模樣,聽任他不愿意看到的情況在自己眼皮下展開,并時刻擔心鬧出丑聞。小說入木三分地寫出了托馬斯內心痛苦的深度:“正是這種在一切人面前隱瞞著自己的痛苦、惱恨和自己的軟弱無力,才是一件困難得近于殘酷的事!人們開始發現他的行為有些可笑了,但是如果人們了解他怎樣膽戰心驚地提防著別人的嘲笑,哪怕是了解到他這種心情的萬分之一,人們也就會化譏嘲為同情了!”
正是在進退失措的萬般無奈中,托馬斯只有向不懂事的兒子小漢諾傾訴,孩子當然不理解他,而他對孩子的反應同樣隔膜。在孤獨無力的心態中,還不到五十歲的托馬斯感受到的只有死亡的威脅。面對死亡突如其來的迫近眉睫的陰影,素來支持和鼓舞他的整個生存的那種信念也已經冰澌消溶,他心理上再也無法享受片刻的平靜。他的病態,他的垂死的狀況,不僅僅屬于他個人,也屬于他的家族,屬于他生存其中的“市民社會”。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多方面。除了現實主義文學擅長的對現實場景的深微精細的刻畫、細節的表現與烘托、從容不迫而冷靜客觀的筆調外,作者也運用了后來現代主義文學喜用的心理描寫及意識流手法。節選中,對托馬斯在樓下辦公室書桌前聽到鋼琴演奏的描寫,就是一個精彩的實例。
(張 弘)
上一篇:《市場街的斯賓諾莎·辛格》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帕梅拉·理查森·你們孝順的女兒》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