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普希金·烏云》經典詩文賞析
啊,暴風雨后殘留的烏云!
你獨自曳過了明亮的藍天,
唯有你投下憂郁的陰影,
唯有你使歡笑的日子不歡。
不久以前,你還遮滿了蒼穹,
電閃兇惡地纏住你的軀體;
于是你發出隱秘的雷聲,
把雨水瀉滿了干渴的大地。
夠了,躲開吧!時令已變換了,
土地已復蘇!雷雨消逝無蹤。
你看那微風,輕輕舞弄著樹梢,
正要把你逐出平靜的天空。
(查良錚譯)
《烏云》作于一八三五年,是普希金晚期的創作中的寫景名篇。別林斯基稱贊這首詩“是普希金觀察自然的典型的例子”,“是詩的彩色畫”(《亞歷山大·普希金的作品》第五章)。全詩采用往復回環的結構形式:從眼前殘留的烏云著筆(第一節),然后宕開筆墨,描畫暴風雨到來以前的烏云(第二節),最后又將筆墨收攏,回到眼前的烏云上來(第三節)。
詩人開門見山,一落筆就直寫烏云:“暴風雨后殘留的”,指明時間兼表數量;“明亮的藍天”,在時間上直承“暴風雨后”,是映襯烏云的空間背景;“獨自曳過”,與“殘留”相呼應,且看出烏云的動態。三、四句視角變換,由高而低,由天上的烏云寫到它投下的陰影,由自然界的烏云、陰影,轉而寫出人們對烏云的感受。烏云引起“不歡”,當是雙重的,既是氣象對人的生理影響,更是人們心理上積淀下的習慣性的反感。第二節轉寫“不久以前”風雨襲來、陰云肆虐的情況。詩人依然用畫筆寫景,除寫出烏云“遮滿蒼穹”的氣勢,還將“電閃”、“雷聲”、“雨水”一一攝入畫面,視角仍然由高而低,從天空寫到地面。第三節重新寫眼前的景象,但詩情從上一節的結尾處雨水“瀉滿”大地的景象中逗出。末一節開頭的“夠了,躲開吧”,不僅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成為末一節的主旋律,并構成全詩樂觀向上的基調。結尾處,筆法溫婉而輕松,筆意鮮明而堅定,以微風舞弄樹梢的動人景象,昭示天氣已經放晴,烏云即將消散凈盡。末一節與第一節雖然都是寫眼前的烏云,但第一節重在寫烏云的現在,寫烏云投下的陰影及其帶來的“不歡”;末一節則寫烏云難以久駐,重在預示烏云消散的不久的將來。據此,此詩的結構,嚴格說來是呈螺旋式推進的形式,而非歸結點與出發點的復歸與重合。
詩人對烏云的描寫,主要采用寫實的手法精雕細琢,既在時間與空間構成的坐標上確定烏云的位置(暴風雨后藍天上的烏云,或不久以前遮滿蒼穹的烏云),又在數量上加以說明(殘留的,或遮滿蒼穹的),并運用“曳過”、“投下”、“遮滿”、“發生”、“瀉滿”等一系列動詞在動態中加以刻畫,從而使烏云的形象及其相關聯的風雨雷電、天空大地、云影樹梢,以其全部的豐富性動人地立體地顯現了出來。但如果就此認定普希金的寫景詩僅僅停留在對客觀物象的忠實而生動的刻畫上,那還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首詩中,詩人不只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從對自然現象的刻畫中表現了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而且還坦率地袒露自己的胸懷,不僅有多處直接的抒情與議論,而且詩人干脆讓自己進入詩中,與烏云對話,以“你”代指烏云。這樣,我們在讀罷全詩時,眼前就不僅出現了一幅聲音、光亮、色彩、線條一應俱全的“詩的彩色畫”,而且還映現出了一位站在微風中,面對雨霽云殘的自然景色,正神思飛越地懷有美好祝愿的動人的詩人的形象。
(陳志明)
上一篇:〔西班牙〕洛爾迦《三條河的小歌謠》賞析
下一篇:〔俄國〕普希金《烏云》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