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6—1984
【介紹】:
文學理論家、批評家、詩人,出生于約克郡,1920年就學于文切斯特學院,1925年進入劍橋大學馬地蘭學院,專業由數學轉入英語語言文學,師從著名的文學批評家I.A.理查茲。1931年至 1934年于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英國文學,1937年開始任教于國立北京大學西語系,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后隨校遷至中國內地,在西南聯大堅持教學工作。他于1940年回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英國廣播公司中文部編輯。1947 年至1952年他再次任教于北京大學。1953 年至 1971 年他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英國文學。1979年他受封為爵士。燕卜蓀的主要作品包括文學理論和批評著作《晦澀的七種類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1930)、《田園詩的幾種變體》(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1935)、《復雜詞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1951)、《彌爾頓的上帝》(Milton's God,1961)和詩作《詩集》(Poems,1935)、《醞釀中的風暴》(The Gathering Storm,1940)和《詩集》(Collected Poems,1949,1955 年修訂)等。燕卜蓀是二十世紀最杰出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開創注重文本的分析判斷的新批評派方面起了重要的啟蒙和推動作用。燕卜蓀的建樹主要體現在文學理論方面,成名作《晦澀的七種類型》指出詩歌中意義含混、模棱兩可的語言能夠令其內涵更加豐富,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理論作品之一?!稄碗s詞的結構》被認為是燕卜蓀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著重文本分析的新批評方法在這里得到了理論化、系統化的發展。燕卜蓀青年時代就有詩名,但愛好者僅限于以劍橋為中心的精英小圈子,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的詩作才開始受到比較廣泛的關注,對許多年輕詩人的風格產生了較大影響。燕卜蓀的詩作不多,多表現出早年所受的科學訓練的影響,常以引自天體物理和數學等科技領域的概念入詩,結構嚴謹,語言簡練,主題深刻,風格晦澀,注重抒發個人情感,接近于玄學派。燕卜蓀對中國的現代詩學與文學批評有重要的影響,中國現代許多知名的詩人和外國文學研究者都曾是他的友人或學生。
上一篇:《濟慈,約翰》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特洛羅普,安東尼》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