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6 彩色片 17本
中國珠江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丁蔭楠 編劇:賀夢凡 張磊 攝影:王亨里 侯詠 主要演員:劉文治(飾孫中山)
本片獲1987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最佳道具獎
【劇情簡介】
在烈焰映襯下,晚年的孫中山驀然回首。
一群群神情麻木的農民。
在風中抖動的龍旗。
劊子手和烈士尸體。
一艘貨船上的“豬仔”在呼號。
旁白:讀了中國近代史,我只想哭。
1894年,在上海宋躍如的寓所。青年孫文慷慨陳詞:“用和平改良的手段無法使清廷醒悟,我們古老的中華非要用強制的手段才能奏效!”
在檀香山的一間木棚里,孫文與陸皓東及十幾位華僑秘密成立興中會。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共鑒!”興中會決定在廣州起義,推翻滿清王朝。陸皓東為起義設計青天白日旗,“這黑暗的國家太需要光明了”。
1895年在廣州。起義消息泄漏,帶著紅纓帽的清軍凌晨向江面集結。載著起義槍械的火輪從香港駛來,幾十條載滿清軍的小舢舨沖向火輪。陸皓東向火輪揮手:“不要靠岸!”火輪和小舢舨相互射擊,清軍沖上火輪。廣州起義失敗,陸皓東等人英勇就義。
孫中山亡命日本。他與鄭士良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商討進行惠州起義。
惠州原野。幾千名頭纏紅布的起義軍向清軍奮勇沖鋒。鄭士良揮舞戰刀,策馬而前。爆炸聲中,兩軍肉搏。紅頭軍弟兄倒在血泊中,戰場上尸橫遍野。1900年10月,惠州起義失敗,鄭士良、史堅如等人殉難。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確立三民主義之雛型。宮崎作為中國革命的朋友也在誓詞上簽名。
1907年廣西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前線指揮,炮轟清軍陣地,并為傷員做手術。這次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1911年初在檳榔嶼。孫中山向華僑發表演說,為革命募集經費:“國外捐錢,國內捐命!”
3月29日,黃興、朱執信指揮起義軍在廣州發難,火海里,起義軍與清軍搏斗。黃花崗開闊的紅土地,陳放著72具棺木。
1911年5月,舊金山。洪門會首領向革命捐贈大筆款項。孫中山跪謝。
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回國,策劃建立共和國。
1912年元旦,孫中山身著總統大禮服,莊嚴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然而新生的中華民國危機重重,孫中山委托宮崎借款500萬元。在孫中山主持的國務會議上,臨時政府內閣成員政見紛紜,軍費支出無著,國庫空虛,列強支持袁世凱。
袁世凱擁兵自重,一方面逼清廷退位,同時逼孫中山辭職,覬覦民國大總統職位。
孫中山雖洞察袁世凱系一野心勃勃之舊官僚,迫于形勢,不得不讓出大總統職務。
旁白: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民國大總統也離開了他的辦公室。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過后,失敗者和勝利者一同消失了。
在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大獲全勝。根據臨時約法,宋教仁離開上海赴北京組織責任內閣,實行政黨政治。袁世凱派刺客在上海車站狙擊,宋教仁和他向往的民主政治躺在血泊中。
孫中山再度流亡日本。鑒于辛亥革命以來國民黨紀律松弛,人心渙散,導致革命挫折。孫中山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對領袖要絕對服從,立誓約,蓋指模。黃興不同意采用這種方式,離孫中山而去。
1913年,宋慶齡代替宋藹齡成為孫中山的秘書。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東京結婚。
陳其美在上海寓所被人暗殺,接著黃興在上海病逝。孫中山為戰友的紛紛離去黯然神傷。
1917年,孫中山乘軍艦南下護法。陳炯明表示愿意組建一支聽命于孫先生的軍隊,要求籌軍餉十萬元。為此,孫中山抵押了他在上海的寓所,并向上海的猶太大亨哈同借款五萬。
1920年,陳炯明率領軍隊從閩南進軍廣東。在平息虎門兵變中,朱執信殉難。陳炯明的軍隊攻克廣州,孫中山興高采烈地出席慶功會,卻又遺憾地說:“得一廣州,失我執信,得不償失啊!”
孫中山決心以兩廣為基地興師北伐,統一全中國。陳炯明則圖保存實力,保存地盤,稱霸南方,對北伐事宜,處處掣肘。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的名義免去陳炯明的總司令職務。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倉促離去,回到上海。
孫中山親自督師討伐陳炯明叛亂。但軍隊素質極差,一經交火,兵敗如潮,孫中山極力制止,毫無效果。
孫中山在上海寓所的不眠之夜。一次次的挫折,使他心緒沮喪,苦苦思索。他問宋慶齡:“我還能再重新開始一次嗎?”
孫中山曾會見過蘇聯代表馬林,了解蘇聯革命的經驗。在上海他會見了李大釗。中國革命往何處去?孫中山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1924年1月20日,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孫中山決心改組國民黨,制定新的政治綱領: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孫中山演說的畫外音從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延續到列寧追悼會和黃埔軍校幾百名軍官的聚餐會:要學習革命國家的經驗,加強革命隊伍思想上的團結。
蔣介石率領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平息廣州商團的叛亂。
馮玉祥來電,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國政。孫中山和宋慶齡穿過“浩氣長存”的牌坊走向72烈士墓地,向犧牲的戰友告別。孫中山檢閱黃埔軍校全體官兵,在他們的歡送下乘船北上。
孫中山乘坐的專列抵達北京前門車站。車站廣場擠滿了十多萬前來歡迎的學生和各界群眾。歡呼的人群揮動小旗,豎立的條幅上寫著:“歡迎孫總理北上主持國政”“廢除不平等條約”。孫中山坐在一張藤椅上,被抬著走進民眾的海洋。
【鑒賞】
以往中外歷史人物的傳記片,不外乎兩種藝術模式:其一采用戲劇性結構形式,截取歷史人物生平中富于傳奇性、軼事性的片斷,鋪衍成具有觀賞性的戲劇性情節。另一種側重于紀實,比較忠實地記敘人物的主要業績,近似文學中的傳記。還有一種則是戲劇性與紀實性的折衷形式。無論哪種結構形式,在電影的影像層面上,基本上傾向于紀實,真實地再現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
《孫中山》在歷史人物傳記片中,可謂獨樹一幟,另辟蹊徑。在結構上既非戲劇性的,亦非紀實性的,也不是兩者的折衷。導演丁蔭楠表白他的意圖是要“努力在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為特定歷史氛圍的影片中,結構成以心理情緒為主體內容,以藝術的造型與聲音為表現形式的一部哲理性的心理情緒片。”(《〈孫中山〉影片制作構想的美學原則》)對傳紀片的創作而言,這種探索是整體性的,美學層次的;影片基本上成功地實現了這一構想。
《孫中山》的探索當然寓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但這種美學選擇也并非是主觀隨意性的。它至少受到兩個重要因素的制約,一是特定的題材內容,一是中國的美學傳統。孫中山一生的史實浩瀚,進行了近40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足跡遍及三大洲。選擇一件或幾件事,難以概括這位歷史偉人思想性格的全貌。以心理情緒作為結構的樞軸,可能更直接觸及人物的心靈;在把握繁復的歷史事件上無須拘泥于因果的交代,取得較大的靈活性。這就有利于擴大影片的容量,加強藝術概括力和作者主體意念的抒發,賦予作品以史詩式的宏偉氣勢。
無論編導是否明確地意識到,《孫中山》總體構思的寫意性和表現性溯源于中國的傳統美學。以往中國電影在美學上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現為敘事的傳奇性和構筑情景交融的意境,《孫中山》這樣史詩規模的寫意性把握,則是一種新探索。
如影片導演所言,《孫中山》美學探索的主要藝術手段,是獨特的空間造型和聲音處理。茲以影片開場和結尾為例。
開場的第一組鏡頭。在熊熊烈焰的映襯下,富于塑雕感的孫中山緩緩回眸,眼里充滿了深沉的思索和憂郁,像是回顧蒼茫的神州大地。
一群群拖著辮子呆滯麻木的農民在風沙里;
滿清王朝的龍旗在風中抖動;
劊子手的大刀和覆蓋蘆席的烈士尸體;
紫禁城中隆裕太后的鸞駕;
茫茫大海上行駛的貨船。一群華工“豬仔”被塞在陰暗潮濕的貨艙里呼號、掙扎。艙門打開,華工被驅上甲板,外國水手用水龍頭向他們噴射消毒液……。
這一組并無因果關聯的畫面,非常簡練地概括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時代氛圍。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圖景,又似通過孫中山的沉思和憂郁的眼神觀察的,時代苦難激起人物心緒的波瀾,為孫中山一生獻身革命提供客觀依據,人物與環境互相轉換滲透。畫面造型是寫實基礎上的寫意,時空跳動很大,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情緒沖擊力。
影片結尾,孫中山應邀北上,在前門火車站廣場受到十多萬民眾的歡迎。這個場面的處理帶有濃厚風格化和寫意性。首先色彩就非紀實,這樣一個盛大的歡迎會以白色為基調:無數民眾手中揮動的小旗是白色的,豎立的超大條幅是白的,孫中山的衣著也是白的,構成一片白色的海洋。白色,代表純潔、高尚,象征孫中山的品格;白色是中國人的孝服,這歡迎場面又意味馬上要來臨的孫中山的葬禮。孫中山坐在藤椅上被衛士抬著進入人群,人群緩緩流動,孫中山被民眾擁托著向前飄浮而去……這顯然不是那個歷史性場面的真實再現,而是它的升華和詩化。孫中山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他的靈魂也匯入民眾的海洋……
類似的帶有抒情、思辯色彩的場面還可以列舉許多。在孫中山莊嚴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儀式之后,一個人在長廊上踽踽獨行,清道夫掃去盛大慶祝儀式留下的炮竹屑;卸任臨時大總統后,孓然一身走向黃光籠罩的拱門;孫中山和宋慶齡北上之前,向72烈士墓地告別的畫外心聲,等等。
《孫中山》上集集中表現孫中山為了推翻腐敗的滿清皇朝,發動一次又一次起義,屢戰屢敗卻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終于取得辛亥革命的勝利。影片選擇了12次起義中的四次作為上集結構的框架。這四次起義在空間造型和音響上都各具特色。第一次是首次廣州起義,主要表現革命軍的火輪和清軍數十艘舢舨的戰斗,突出的造型元素乃彌漫的江霧。第二次惠州起義,是一個宏偉的野戰場面。起義軍排山倒海的沖殺,戰場上尸橫遍野。用直升飛機進行半圓形橫移,悲愴而壯烈。第三次鎮南關大戰,炮火煙塵與大炮的交響,突出煙的造型元素。第四場黃花崗起義,沒有槍炮聲和戰斗吶喊聲,在燃燒的熊熊烈焰中,回蕩著如火如荼的音樂。四場戰斗均未具體描述戰役發生、發展和失敗的過程,只擷取每場戰役富有特征性的片斷,以不同造型元素、色彩和音樂,產生一種強烈的情緒沖擊力,并感受到起義者前赴后繼的大無畏精神和戰斗的氛圍。這些戰斗場面是寫意的而不是紀實的。
影片的下集以孫中山的四個親密戰友黃興、宋教仁、陳其美、朱執信一個個離去作為結構框架,他們的犧牲投射到孫中山的心理情緒上,反映出革命先驅的孤獨感和悲愴感。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從他事業的第一個巔峰上滑落下來,末代皇帝的皇冠落地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之命運。國事紛亂坎坷,老戰友或被害、或病故,把握住人物的孤獨感和悲愴感,是有心理深度的。在具體藝術體現上,則參差不齊。黃興、宋教仁的犧牲脈胳比較清楚,孫中山心理情緒的沖擊也較強烈。陳其美和朱執信的死,主要由于他們的形象——對革命的貢獻和與孫中山的情誼——太弱,折射到孫中山心靈的震動就不那么大了。
心理情緒結構方式的局限在于敘事上掐頭去尾,時空跳躍過大,容易導致敘事線索的紊亂。影片的下集的某些段落存在這種缺陷。看來對素材的醞釀、剪裁和提煉尚有不足。
《孫中山》作為一種整體性的美學探索,一種嶄新的傳記片風格,要求電影的各種藝術元素均能按照總體藝術構思進行獨創性處理。影片的制作在整體上是相當出色的,這從第七屆電影金雞獎的評獎中就充分反映出來。《孫中山》除獲最佳故事片獎外,還獲得其它八項最佳獎及錄音、照明、煙火等項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在這些方面已臻于完美。就以影片成就輝煌的空間造型而言,結尾時前門車站的風格化場面與前面某些較寫實的場面,在藝術風格上尚未臻至渾然一體。
總之,《孫中山》在傳記片創作上,開拓了一個新的美學領域。
上一篇:《她在保衛祖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寶石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