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保衛(wèi)祖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3 黑白片 10本
蘇聯(lián)阿拉木圖中央聯(lián)合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弗·艾爾姆列爾 編劇:阿·卡普勒 攝影:弗·拉波波爾特 主要演員:薇拉·瑪列茨卡婭(飾巴莎) 莉·斯米爾諾娃(飾菲尼卡) 彼·阿列依尼柯夫(飾謝尼)本片獲1945年斯大林獎金二等獎
【劇情簡介】
“她在保衛(wèi)祖國”,她是誰?
她是一個普通的俄羅斯婦女。她最愛說笑,是白楊村里最快活的女人;她勤勞,技術高超,是村里最好的拖拉機手;她愛丈夫、疼孩子,是村里最有名聲的賢妻良母。她的名字是波拉斯闊甫雅·魯克雅諾娃。在村里人們都叫她巴莎,那是波拉斯闊甫雅的愛稱。她和眾多俄羅斯婦女一樣,本來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
1941年6月22日那天,忽然從西邊遮天蔽地飛來無數(shù)飛機。巴莎和眾鄉(xiāng)親仰望間,炸彈落了下來,原來是德國法西斯背信棄義,向蘇聯(lián)不宣而戰(zhàn)。戰(zhàn)爭開始了。
村里年富力強的男子漢,紛紛拿起武器去阻擊敵人。巴莎的丈夫也告別妻兒走了。巴莎擔負起農(nóng)莊主席的責任,她組織村民疏散、撤退。正當她抱起孩子準備上最后一輛卡車時,前方又撤下一批傷員找農(nóng)莊主席。她把卡車打發(fā)走了,帶著孩子奔過去抬擔架。敵機又來投擲炸彈了,她用身體去掩護擔架上的傷員,意外發(fā)現(xiàn)剛剛斷氣的傷員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她柔腸寸斷,悲痛萬分,但為了轉移其他傷員,毅然肩負起剛剛犧牲的運傷員司機的職責。她駕著卡車穿行在燃燒中的村子里、變成焦土的農(nóng)田中。敵人的坦克追上來了,逼近了,敵人從坦克上跳下來撲向卡車。傷員們在同鬼子的肉搏中,一個個倒下去了。德寇獨眼龍軍官從巴莎手中奪去孩子,巴莎奮力搶救,眼睜睜望著兒子倒在敵人槍口之下,又被坦克的履帶輾了過去。
生活的突變,一連串的打擊,使巴莎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她不言不語,額頭上出現(xiàn)了皺紋,頭發(fā)白了許多。她雙眉緊鎖,眼睛里噴出怒火。
淪陷了的白楊村成了敵后。巴莎和鄉(xiāng)親們隱藏在密林中。一天,一小股敵人從林外經(jīng)過。巴莎聞訊操起斧頭要去殺敵。鄉(xiāng)親們也紛紛拿起棍棒跟著她上去了。他們在路邊埋伏好,出其不意,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繳獲了一批槍支武器,還救出了外村的四個人。其中有被敵人抓來強迫到白楊村地里搶收莊稼的拖拉機手謝尼和他的情人菲尼卡。
鄉(xiāng)親們肯定敵人一定會來報復,怎么辦?有人主張越過戰(zhàn)線去找自己的隊伍,但是戰(zhàn)線已經(jīng)退到很遠的地方去了,這個主意對這么多婦孺老弱來說是不現(xiàn)實的。有人主張成立游擊隊,就地與敵人周旋,伺機予以打擊。突然,一個富農(nóng)分子說話了,他主張返回家園做德寇的順民,理由是:德國人只殺共產(chǎn)黨和猶太人;另外,他再也不愿意重新過在集體農(nóng)莊里挨整的日子。當他轉身要去投敵時,巴莎憤怒地開槍把他擊斃,然后果斷地說:“有口氣就跟鬼子打!把婦女和孩子送到遠點的地方去。把房子燒掉,在密林里安身,不讓鬼子過一日一宿安寧的日子!不愿參加游擊隊的,可以走!”于是“巴同志”游擊隊建立起來了。
巴莎領導的游擊隊異常活躍,他們放火燒敵營、焚軍需,炸橋、毀路、打伏擊,破壞敵人的運輸線,戰(zhàn)績一天天擴大,每次都留下“巴同志所為”的標記,使敵人聞風喪膽。
一天,謝尼和菲尼卡搗毀了一個敵人指揮部,俘獲一個敵軍官回來。巴莎審訊他,他起先欺對手是個農(nóng)婦,傲慢地不肯回答問題,聲稱一定要見到正規(guī)部隊的有相當身份的軍官才肯說話,可是在巴莎尖銳的提問和利刃一般的目光逼視下,終于還是低下了頭。
在一次戰(zhàn)斗中,巴莎用假人計消滅了三卡車敵人,還繳獲一輛坦克,同時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遁逃的敵指揮官正是殺害她兒子的獨眼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巴莎鉆進繳獲來的坦克,開足馬力追趕,終于將獨眼龍輾死。
游擊隊雙喜臨門,一方面祝捷,一方面還由巴莎主持為謝尼和菲尼卡舉行婚禮。在一片喜慶歡呼聲中,忽然謠傳莫斯科淪陷。巴莎不為謠言所動,她率領游擊隊員向群眾辟謠,并積極開展游擊活動,更加沉重地打擊敵人。一時間,弄得敵人草木皆兵,認為任何一個俄國婦女都有可能是“巴同志”。他們大抓婦女。不幸,巴莎也被裹了進去。謝尼來救,也落進了敵手。所有的人都被關在一間大庫房里。敵人期望有人會貪生怕死把巴莎指供出來,然而被抓來的這些婦女個個表現(xiàn)英勇,為掩護巴莎,即便是在槍口下也寧死不屈。幾個姐妹倒下去了,巴莎不忍,主動挺身站出。
敵人為了震懾民眾,要大張旗鼓地絞死巴莎。他們布置了一個法場,樹起絞刑架。群眾被趕來觀刑,敵兵布滿四周。巴莎被押解出來了,她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是游擊隊員,我殺死過德國兵”。此時正值隆冬,寒風刺骨。巴莎大義凜然地踏著積雪,昂首穩(wěn)步走上絞架。在敵人往她的脖子上套絞索的一剎那,槍聲四起,原來游擊隊早已做好劫法場的準備。敵人猝不及防,全軍覆沒。巴莎獲救了。菲尼卡打開臨時牢門,放出被囚的眾鄉(xiāng)親,她呼叫謝尼,沒有回應,四處察視,只見新婚丈夫謝尼的尸體橫在墻角處。
如今,巴莎站在刑臺上,游擊隊員們把謝尼的尸體抬了上來。巴莎向群眾高聲說道:“謝謝你們,謝謝那些流過血的人們,獻出生命的人們,沒有能看到快樂的人們!”
恰在此時,蘇軍大反攻的飛機從天空掠過。巴莎又說道:“看吧,莫斯科來問候我們了……讓我們起誓,只要太陽還發(fā)光,只要草木還生長,我們就要為生命、為土地、為蘇維埃政權戰(zhàn)斗到最后一口氣。困難的確是困難,同志們!由它以后更困難更艱苦吧,沒什么!我們見過死亡,我們堅持住了,還要永遠堅持下去!”
【鑒賞】
這部影片是在蘇德戰(zhàn)爭最嚴酷的年代攝制的,由“中央聯(lián)合電影制片廠”出品。所謂“中央聯(lián)合電影制片廠”(1941—1944),是阿拉木圖電影制片廠和撤遷來的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莫斯科電影制片廠在戰(zhàn)爭時期聯(lián)合組建起來的故事影片的臨時生產(chǎn)結構。當時各方面的條件都極困難,電影工作者克服著物資匱乏、口糧不足的千辛萬苦,頑強地生產(chǎn)著精神產(chǎn)品,他們堅信法西斯必敗,正義戰(zhàn)爭一定勝利,他們要用自己手中的武器,鼓舞蘇聯(lián)人民的勝利信心。《她在保衛(wèi)祖國》便是這時期所生產(chǎn)的影片之一。
《她在保衛(wèi)祖國》這部電影的片名,可以讀解為蘇聯(lián)人民在保衛(wèi)祖國。因為這里的“她”不單單是主人公巴莎·魯克雅諾娃一人的代名詞,她代表著億萬蘇聯(lián)人民,她只是他們的一個集中典型。
影片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序幕。導演在歡快音樂和笑聲不絕于耳的30多個鏡頭交待出主人公戰(zhàn)前的幸福生活。它們陪襯出主人公以后的性格變化,她的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人民命運的血肉關系。
第二部分,如果冠以小標題,那么應該是“她要保衛(wèi)祖國”。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lián),燒殺掠奪,慘無人道。在那場浩劫之中,蘇聯(lián)人民家家都遭不幸,人人都有血海深仇。巴莎眼睜睜望著自己的親人——丈夫和兒子接連被殺害。巨大的不幸,并沒有把她擊垮,她堅強地頂住了,她遽然蒼老了——額頭上出現(xiàn)了皺紋,頭發(fā)白了許多,面龐削瘦了,眼眶坍陷了,但從雙目里噴出怒火。短短幾個鏡頭,我們看到她變了,她在沉默不語中經(jīng)歷了多少痛苦艱難的內(nèi)在斗爭,戰(zhàn)勝個人的哀痛。“國破山河在”,她要雪國恥,報家仇,于是率先拿起武器戰(zhàn)斗。
接著,第三部分,她在保衛(wèi)祖國了。游擊隊的戰(zhàn)果日益擴大,攪得敵人坐臥不安,草木皆兵。到了巴莎被捕,在牢內(nèi)挺身而出救同胞,上絞刑架,激起了全片的高潮。其緊張程度令人窒息。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影片戲劇性地一轉——游擊隊劫法場,蘇軍開始了反攻,飛機掠過上空……至此,人們才舒了口氣。
整部影片是一首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頌歌。影片中人物不多,情節(jié)也不復雜,但是處理得迭宕起伏,扣人心弦。成功的訣竅,在于人物塑造,角色的選擇。主演過《政府委員》(1939)的瑪列茨卡婭,她的表演素以刻畫的人物性格鮮明、表情細膩、富有魅力而又略帶傷感而著稱,她把巴莎這個角色演活了,絲毫不露表演痕跡地把巴莎的心靈敞開來展現(xiàn)給觀眾。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瑪列茨卡婭極善于運用她的眼睛來演戲。對于她后來在《鄉(xiāng)村女教師》(1948)里那幾個面部特寫鏡頭,用眼睛來表演自小到老的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的戲,中外評論家寫過很多,其實,在《她在保衛(wèi)祖國》里又何嘗不是用眼睛充分表達出巴莎的哀痛和仇恨、決心和信心呢?
需要指出,瑪列茨卡婭在《她在保衛(wèi)祖國》這部影片里,就是在演她自己。她的個人命運和巴莎頗多相似。戰(zhàn)爭一開始,她的當話劇演員的丈夫也和巴莎的丈夫一樣走上了戰(zhàn)場。他是工兵,而工兵只能有一次失誤,就在瑪列茨卡婭接手拍這部影片時,只能有一次的失誤便發(fā)生了。陣亡通知書送來時,正好瑪列茨卡婭剛剛拍完巴莎夫死兒亡那場戲。攝制組的人誰也沒有勇氣把這噩耗告訴她。他們請她的好友和作家斯米爾諾娃來做她的工作。瑪列茨卡婭看過影片從放映間走出來時,斯米爾諾娃默默地把陣亡通知交到她的手中。她一時茫然了,喃喃著: “這是什么?這是什么?……”倚著墻壁慢慢滑了下去,坐在地上。按拍攝計劃,第二天要拍巴莎上絞刑架那場戲。瑪列茨卡婭沒有請假,準時來到拍攝場地,和平時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遍又一遍地走上絞架,直到導演和攝影師拍出滿意的畫面為止。在劇中她演自己,但是回到家中,她卻要演戲了。她有體弱多病的小女兒,她不忍把父親陣亡的噩耗告訴女兒,便強忍悲痛,掩飾自己哭紅的眼、顫抖的手,還要經(jīng)常模仿丈夫的筆跡和口氣寫些平安家書欺騙女兒。我們從這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瑪列茨卡婭和巴莎同樣性格堅強。
本片編劇卡普勒(1904—1979)是大手筆劇作家。前此已寫出過《列寧在十月》(1937)、《列寧在1918》(1939)等蘇聯(lián)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巨片。《她在保衛(wèi)祖國》 又一次證明了他的才華。
本片導演艾爾姆列爾(1898—1967)是1919年即參加蘇共的老布爾什維克,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在默片時期,他以拍攝表現(xiàn)俄羅斯知識分子在革命影響下精神世界復雜變化的影片而著稱;在有聲片初期,他與尤特凱維奇合作拍攝的《響應》(1932,昔譯《迎展計劃》),更是無產(chǎn)階級電影史上的一部劃時代作品,而在以基洛夫為原型的影片《偉大的公民》(1937—1939)中,他最先采用鏡頭內(nèi)部蒙太奇,借助藝術性潛在語來表現(xiàn)思想意識方面的斗爭,更是在導演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新。《她在保衛(wèi)祖國》則是他在蘇德戰(zhàn)爭期間創(chuàng)作的具有強烈戲劇性的著名作品。
上一篇:《獎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孫中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