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沒有高標準,只需要養成一種習慣
什么是快樂?史鐵生曾這樣寫道:“生病的經驗就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
或許,快樂就是這樣簡單,如史鐵生所形容的那般“不發燒、不咳嗽、能走路、能好好地端坐著”,就是快樂。當然,我們可以理解他一定是吃盡了“疾病”的苦頭,才會把快樂的底線定得如此之低。事實上,快樂本來就是那么簡單,它的底線就是如此低,為什么我們還沒有養成快樂的習慣呢?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認為生活給予自己的不夠多,不自覺地提高了快樂的底線。但是,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什么是快樂的時候,生活留給我們享受快樂的時間卻是少之又少了。讓快樂成為一種習慣,降低快樂的底線,你就會發現,快樂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在輔導班里,有一位60歲的教授,他談吐幽默風趣,專業知識精深。但是,給學生印象最深的卻是他每一次進教室都精神飽滿、面帶笑容,而且,每次還會帶上一束花放在教室的花瓶里,雖然每一次帶來的花都不一樣,但都一樣鮮艷美麗。學生都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教授為什么總是如此快樂,難道生活就沒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情嗎?
課程結束之后,一位學生向教授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時,提出了一直存在于心中的疑問。頭發花白的教授笑了笑,說:“其實,我只是把快樂的感覺當成了一種習慣。前幾年,老伴在一次車禍中走了,孩子又在外地工作,我一個人在家里很孤單,本來我已經退休了,但我還想繼續執教,教師這份職業讓我感到快樂。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歡養花,我家的院子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香,我把這些花送給了朋友、鄰居以及喜歡這些花的陌生人。我每次帶來的花都是自己種的,既能給別人帶去快樂,也能讓自己感到很快樂。”聞著那些花香,學生感到快樂正在自己的發梢跳動。
其實,快樂只是一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享受快樂的權利。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到悲傷、煩悶,總認為快樂是一種奢侈品,難以奢求。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讓快樂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是積累養成的,而我們有養成快樂的力量,因為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快樂還是不快樂。快樂的人每天都對自己說:“今天的天氣真好,一切都會順利的。”而不快樂的人則會說:“今天一切又不會順利。”有時候,快樂對于我們來說只是一種選擇,誰也帶不走你的快樂,只有你自己。
約翰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的大公司上班,很快將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坐在自己的高級公寓里,可以把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余。約翰非常努力地工作著,一周的上班時間至少達到了60個小時。每天早上,他都掙扎著起床,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辦公室,參加會議,會見客戶,這些煩瑣的工作占據了他的每一天。對此,他感到自己已經遠離快樂很久了。
有人問他:“在一個理想的世界里還想做什么?”約翰回答:“我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那人繼續問道:“難道你現在找不到這樣的工作嗎?”“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將會少很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我雖然對律師很反感,但沒有其他選擇。”
約翰將快樂生活定義為:高收入和較高的生活水平。甚至,他覺得放棄自己夢想中的職業是因為“沒有選擇”。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約翰為什么感覺不到快樂了。他總是被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著,所以,他每天都感覺不到快樂。在生活中,估計有一半以上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并不滿意。但是,他們之所以會感到不開心,并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提高了快樂的底線,錯誤地將物質與財富認為是“快樂”。
讓快樂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尋尋覓覓,不需要太多的權衡,只需要放下心中太多的欲望,給自己的快樂畫一條最淺的底線。這樣,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會越來越多,你會感到每一天都是富足而充實的。
上一篇:憂慮是威脅健康的隱患
下一篇:快慢相宜才是健康的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