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形成判斷力和是非觀
年幼階段的孩子缺乏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在對外界事物進行認知的時候,會以父母的認知為標準,甚至在對自己進行認知的時候,他們也會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拿來作為自我評價。如果孩子始終生活在父母的權威之下,那么他們的判斷能力就會越來越差,他們就無法辨別真實偽善。對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判斷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而不要總是把孩子看得死死的,更不要總是想要指揮和命令孩子。
在2歲之前,孩子并不能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他們誤以為自己與外部世界是一個整體。2歲之后,孩子才能夠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在此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開始形成是非判斷的觀念。細心的父母會發現,越小的孩子在考慮一切問題的時候,越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例如,幾個月的孩子只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各種事情,2~3歲的孩子也會基于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來做出判斷。而隨著漸漸長大,孩子們才具有了更加開闊的眼界,也具有了更加明智的思想。他們能夠跳脫出自身的局限,更敏感地看待各種問題。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之中,很多父母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希望孩子特別聽話,最好能夠對父母言聽計從。實際上,一個真正聽話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過于聽話往往意味著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總是唯父母馬首是瞻,總是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對的。還有一些孩子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盲目崇拜老師,對于老師說的錯話也會當成是正確的。當父母的觀點與老師的觀點不同時,他們并不會去區分和辨別誰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是無條件信服老師。當然,隨著不斷成長,孩子在經歷了小學中低年級后,進入高年級,他們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的早期,所以思想會更加深刻。因為自以為已經長大了,所以他們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對老師無條件崇拜和盲目地信任。他們有了思辨意識。當然,這種意識的形成,并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出現的,而且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對孩子加以引導和培養。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孩子在2~3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形成基本的是非觀,所以父母在孩子2~3歲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啟發孩子思考處理一件事情的策略,思考和評價一個人。2~3歲的孩子雖然并不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但是他們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到了6歲前后,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會更加順暢,父母可以與孩子去探討一些事情,透過事情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也可以去與孩子討論一些人。父母會發現又經過兩三年的成長,孩子到了6歲的時候,對于父母所說的一切并不完全認為是對的,他們的主見越來越強,他們更想順從自己的心意。
在引導6歲的孩子形成判斷力和是非觀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命令孩子。例如,周末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里玩耍,孩子在草坪里跑來跑去,爸爸媽媽對孩子說“不要踩踏草坪”,孩子往往不會聽從爸媽的話,因為他覺得爸爸媽媽在命令他,所以他反而會更加逆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能夠改變說話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那么孩子就會更順從地避免踩踏小草的舉動。比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小草被你踩疼了,你快別再踩小草了!”這樣,孩子會想到自己感到疼痛的時候有多么難過,從而把自己的感受移情到小草的身上,于是主動地走出草坪,不再踩踏小草。與此同時,這么做不但能夠讓孩子聽從父母的話,而且孩子還會進行一定的思考,避免以后再做出類似的行為。在此過程中,父母也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讓孩子對很多事情都能做出基本的判斷,這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的。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上面什么也沒有。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作為孩子最親密無間的陪伴者和照顧者,理應慎重地在孩子的心靈上畫上鮮艷的一筆一劃,尤其是要讓孩子早日明辨是非,形成基本的判斷能力。父母早一些把這項工作做到位,孩子在面對復雜的人生時才能始終堅持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明智的行為。
上一篇:引導孩子合理排解青春期壓力
下一篇:引導孩子正確處理異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