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二)
案例
趙曉敏是一個正在高二讀書的女學生,出身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她所在高中的老師,平時對她的管教也比較嚴,她也知道刻苦,在各方面盡量不讓父母操心,在外人看來,她家絕對是一個美滿家庭。近年來,隨著社會上對尊師重教的倡導,曉敏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不斷提高,前些日子,她家又有一件喜事進門,學校分給她家一套三室一廳的住房。星期天,曉敏和父母一起高高興興地去看新房。新房就坐落在南湖公園附近,是一幢新的大樓,她家住的是7層樓。進了屋,一家人看看這,摸摸那,還不停地設計著這里放啥那里擺啥,高興的心情難以言表。曉敏最先到了陽臺,“快來看,景色多美!”她招呼著父母。是的,她家的陽臺正對著公園,公園里楊柳依依,游人三三兩兩,正值夕陽西下,寧靜的湖水被夕陽的余輝映得通紅。一家人陶醉在這現實的美景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里。曉敏更是趴在陽臺上,向外傾著身子觀賞。
突然,曉敏驚叫一聲撲到媽媽的懷里。只見她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爸爸和媽媽只好將她抱進屋內。曉敏有氣無力地對父母說:“剛才看到樓下的行人時,我心中忽然涌上要跳下樓去的念頭,可怕極了。”從此,曉敏再也不敢上自家的陽臺了,雖然有兩次在父母的鼓勵下試著上陽臺,可都被自己要跳樓的沖動嚇了回來,一家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分析
曉敏真的上了陽臺就會跳下去嗎?其實根本不可能,她的跳樓沖動只是一種強迫意向。強迫意向是強迫癥的一種,也是一種最折磨人的強迫狀態。患者常常為某種與正常心理相反的意向所糾纏,產生一些令患者感到害怕和緊張的沖動,雖然他們也知道這種沖動或意念是違反自己的意愿和人格的,但卻難以擺脫這種不堪設想的狀態。例如:患者走到井邊時就出現想要跳下去的沖動;看到汽車就有撞上去的沖動;拿起菜刀就有殺人的沖動等等。事實上,沖動不等于行動,這類病人的認知很清晰,而且大都是一些辦事認真負責的人,他們決不會真正做出這種行為,只是由于此種強迫意向似乎顯得“強有力”,讓他們不能控制從而反復出現在腦海里罷了。
和所有的強迫癥一樣,強迫意向患者雖然不會把沖動付諸行動,但卻充滿著焦慮和恐懼情緒。凡是強迫癥患者,都會顯得煩躁不安,缺乏耐心,性情急躁,時常為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擔憂,害怕自己做出不利自身和他人的事來。這種焦慮和緊張,大都發生在一種強迫觀念、意向或行為之前,越是臨近,則越緊張,真正當強迫狀態產生之后,這種焦慮就會得到一定的緩解。另外,當一些強迫觀念、意向或行為出現前或出現時,許多強迫癥患者感到很恐懼,他們可能表現出心驚膽戰,手足冰涼。患者的害怕表現在兩方面:其一,他們總是想抵制對己不利的想法和行為,總是試圖避免它們出現,而這種想法和行為大都很頑固,所以他們就十分害怕自己無力防止自己痛苦的想法和行為出現,于是他們成天就在這種害怕和擔憂中浸泡著,掙扎著。其二,當強迫觀念或意向出現時,若與患者的人生觀、世界觀相違背,或與傷害和被傷害相聯系時,這種恐懼感就會更嚴重。
走進強迫癥患者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強迫癥好比是一棵樹,患者體驗和表現出的眾多癥狀是枝葉,患者的“怕”是主干,患者的個性缺陷則是深深的樹根。從個性方面看,強迫癥患者往往表現出主觀任性、自制力差、膽小怕事、優柔寡斷、遲疑畏縮、過于謹慎、過于多慮等人格特點。他們的情緒體驗往往傾向內部,老是從自己的內心體驗中尋找答案,而不愿太多地觀察事實,凡遇到困難和問題,就趨向于自我解決。自卑也是強迫癥患者個性中普遍存在的,他們老是在內心深處或口頭上重復著這樣一個觀念:我不行。而且他們會在多個方面,如學歷、收入、外貌等體驗到羞怯、消沉、沮喪和失意。正是這些個性缺陷,埋下了強迫大樹的深根。“怕”則是強迫癥向上生長的樹干,強迫癥患者有一種期待性恐懼,他們有一種抵制有害性行為想法的內心沖動,老是害怕有一些不利于自身的事件發生,這種種的“怕”,更加速了強迫癥的生成。
強迫癥這棵大樹給多少人帶來了苦惱,若除去它必須摧其干毀其根,其根非一朝一夕生成,改變也難。那么摧毀“怕”這一樹干或許是個好方法,而對于強迫意向來說,滿灌療法是能較好地解決這個“怕”字的。
滿灌療法。滿灌療法是讓患者直接暴露在感到焦慮的現實情景中,沖擊他喚起焦慮,并以此矯正不良認知或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實施這種方法時應知道,焦慮與害怕都有一個發生、高峰、減弱的過程,如果第一次堅持住了,那么癥狀以后就會逐漸減輕。如趙曉敏的治療,在父母的陪同下,她又來到了陽臺,雖然一開始的跳樓沖動使她心驚膽戰、冷汗淋漓,但她堅持著不倒退,咬緊牙關挺住了。有了第一次,以后便越來越輕松了。戰勝了“怕”字,強迫癥狀就會消失大部分,而若在此基礎上注意個性改造,那么強迫癥之樹就會連根拔起了。現在,趙曉敏家的陽臺已經成了一家人觀賞風景、談天說地的好去處了。
上一篇: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三)
下一篇:循環型人格障礙的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