逞一時口舌之快,后悔無窮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凡事都追求高效率,也就是“快”,但并不是凡事都要快,如說話,不經思考說出的話小則可能導致聽者的不快,大則招致禍端,逞一時口舌之快,可能導致你后悔無窮。
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謹言慎行,說話前一定要考慮你說出話后可能帶來的影響。
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鐘離昧,準備謀反。于是,他采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游云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韓信知道后,殺了鐘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回到洛陽后,劉邦知道韓信并沒有謀反的念頭,又想起他過去的戰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
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逮住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后仍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后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后終于設計殺害了韓信。
傾盡全力追隨劉邦打天下的韓信,也因自己的口誤而招來殺身之禍,可見,他并沒有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樹大招風,一個人不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過于招搖,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人,他們無論與誰溝通,都喜歡將自己的想法不加思索地表達出來,因為詞不達意,他們常常讓自己或交談的對方陷入語言尷尬境地。
小王是一家外企的人事部經理,負責人事招聘工作,在職場多年的他,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有一次,便得罪了一個應聘者,讓自己下不來臺。
該應聘者是伯明翰大學留學歸國的,但沒具體說哪所學院,小王居然開口就是一句讓人大感不恭的話:“國外的大學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這話的意思不就是懷疑那人有點兒徒有虛名嗎?這話讓那名應聘者逮個正著,非讓他說出伯明翰到底哪所學院是末流。
實際上,小王也知道,伯明翰大學雖然有不同的學院,水平也不一,但還不至于有哪個學院是末流,他的話其實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說出來的,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那個應聘者也“豁”出去了,非得與小王爭個高下,僵持到最后,小王不得不向人家賠禮道歉。
小王這是自找麻煩,一句無心的話被人抓住了把柄,結果弄得自己很尷尬,可見“逞一時口舌之快必后悔”“言多必失”的道理。
其實,很多直言直說的人并沒有什么壞心眼,多半是心浮氣躁又習慣指責他人的人,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似乎更為明顯,他們做事沖動,說話不經過大腦,想到什么說什么,似乎在他們的心靈世界里根本就沒有“忍”字可言,尤其是當他們心中不悅的時候,見事罵事,見人罵人,為的是排遣胸中的憂煩。可是,他們根本沒有想到,當自己將某些話脫口而出后,自己的情緒是宣泄了,而聽者的感受如何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的無心之話很可能會引起對方心中的不快。
的確,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產生的誤會是一種小摩擦,也有一些人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心胸寬廣,但畢竟這是少數。人際關系畢竟是互相的,若你由于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了帶情緒的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那么,對方被傷害后,自然也會采取措施來報復你的莽撞,即使對方當場不表現出來,你也已經樹敵了,總之,不是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以免引起別人記恨,釀成禍端。
這也給我們一個警示:與人相處,管住自己的嘴巴,凡事多個心眼兒,俗話說:“三思而后行。”說話也一樣,語言經過了大腦的思考才更有說服力,才能經得起對方的“檢驗”。所以,無論是在什么場合,面對什么人,你都需要“嘴邊留個把門的”,說出的話才會顯得縝密、謹慎。
總之,年輕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你要說出心頭的話以前,先想一想:這話可是真的,這話厚道嗎?在確定不會傷害他人之后再說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千萬不可逞一時之快,而給自己帶來潛在的人際關系危機!
上一篇:逃離舒適區,勇敢邁出人生新步伐
下一篇:釋放情緒,避免心理疾病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