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分散復習法
案例
前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了集中復習與分散復習的不同效果。實驗以五年級學生為被試者,讓他們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期末復習自然課。甲班用五節課的時間集中復習,乙班將五節課的時間分散為四個單元,分四次進行復習,最后,對兩班學生進行測驗。結果表明:甲班學生9.6%為優秀、36.6%為良好、47.4%為及格,6.4%為不及格;乙班學生31.6%為優秀、36.8%為良好、31.6%為及格。很顯然,分散復習的效果遠遠好于集中復習的效果。
心理學的實驗還證明,不僅分散復習效果好于集中復習的效果,而且,分散學習的效果一般也較集中學習為好。在一個實驗中,以歷史經濟為學習材料,讓被試者讀二至四頁,共讀五次。讀法分兩種:一種是集中在一天內讀完;另一種是每天讀一次,分五天讀完。在閱讀后的不同時距測驗其保持成績。結果如下:第二天回憶成績,集中讀為66%,分散讀為64.4%;兩星期后的回憶成績,集中讀為13.13%,分散讀為37.26%;一個月后回憶成績,集中讀為11.49%,分散讀為30.59%。可見,分散學習不但在時間上較為靈活,而且在記憶保持上也較為牢固。
有一位同學從上高中開始學習一門新的外語,以前沒有任何基礎。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學習成績竟然超過了一些比他在初中曾多學三年外語的同學,令大家感到驚奇。更令大家不解的是他除了每天上課以外,用于學習外語的時間只是早晨的40分鐘和晚上睡前的30分鐘。其實,正是他將每天學習外語的時間分散了。
分析
為什么分散學習和分散復習的效果會優于集中學習和集中復習的效果呢?這主要是因為分散學習可以使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得到適當的休息,迅速恢復其工作能力。而在集中學習的情況下,長時間學習同一材料,大腦神經細胞不但得不到適當的休息,而且還會由于內容過于單調,迅速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學習時間越是集中,這種抑制作用就會越大。
既然分散學習和分散復習優于集中學習和集中復習,那么,當我們想采用分散學習時,每次學習的時間和各次學習的間隔時間各以多長為宜呢?
1.每次學習的時間不宜過短。心理學研究發現,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說越分散越好。實驗表明,每次學習的時間最好不少于12分鐘,如果把時間縮短到12分鐘以下,那就難收到應有的效果了。
2.各次學習的間隔時間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一項實驗表明,分散學習的時間間隔為1天、3天和6天時,一天的間隔產生了最好的復習效果,平均只需4次復習,而間隔3天就要復習6次,間隔6天就要復習7次。可見,間隔時間超過3天以上,需要復習的次數就增多了。前蘇聯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間隔時間太短也很不利。研究發現,間隔半小時的時候,需要學習11次,間隔2小時的時候,需要學習7.5次,間隔10小時的時候,需要學習5次。可見,當間隔時間少于10小時時,需要學習的次數也要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1.不要長時間集中學習和復習同一內容的知識。
對同一內容或同一學科的知識,集中較長的時間進行學習,比如連續學一上午甚至一天的英語,會使人感到既單調,又疲憊,必然要降低學習和記憶的效率。
2.學會將不同學科的內容交替學習或復習。
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里安排學習不同的內容是運用分散學習的一種好方法。有一位叫李楠的初中畢業生,他決心跨過高中三年直接考大學,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他自學了高中的主要課程,并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他每天的自學安排是:“早飯前背公式,想定理,把中心問題、章節要點看看;上午看一般教科書、參考書;下午做題,到四五點鐘時,找綜合性強、難度大的題目做。累了,看看其他內容的書,換換腦筋,或是活動一下;晚上,再看書。該學習就集中精力學習,該休息就放心休息。”采用這種分散學習,既避免了單調、枯燥,又能有效防止學習之間的干擾。在具體操作時,要將容易相互干擾的科目交叉開,將文科和理科交替進行,將看書(記憶)和做題交替進行。
3.學習材料很短不宜采用分散學習。
一首短詩,十分鐘左右已經能很好地背誦,這時沒必要再將這10分鐘分成若干次,而宜采取集中學習。
4.分散學習的時間間隔以一天左右為宜。
當學習內容較長或較難記時,宜采用分散學習,但各次分散學習的時間間隔不宜長于1天,也不宜短于10個小時,因此,以一天左右為宜。比如早晨和晚上的間隔,或者在每天同一時間學習或復習同一內容均可。
上一篇:運用整體思維法
下一篇:鍛煉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