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的創新故事
那是在1989年的一天,上海液壓泵廠寬敞又明亮的新車間里熱鬧非凡。因為這個廠花了巨資從德國購買的一臺數控機床運到了。那些開慣了“一人、一刀、一機”普通機床的工人們,看著進退自如的、反映國外高新科技的電腦數控機床,無不喜笑顏開。
可是沒過多久,大家卻又對它頭痛起來。為什么?因為這臺“洋機”的“喉嚨”太細了,國產的棒料在送進“洋機”前,先得把外徑再車削一次,有的還要磨削一次,費工費時。
在同伴們的埋怨聲中,有位青年工人卻動起了腦筋:能不能想辦法把洋機的“喉嚨”加粗,來適應國內的“粗飼料”呢?這個青年工人就是后來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杰出工人”“全國杰出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市首屆十大工人發明家”等光榮稱號的,上海液壓泵廠數控機床調試工李斌。
李斌仔細察看著這個“喉嚨”太細的“洋機”。知道問題癥結在機床的專業彈簧夾頭上。要使“喉嚨”變粗,必須更換夾持范圍大的夾具。
于是,李斌一頭鉆進數控機床內,對汽缸、油泵、夾具一一進行研究。最后設計出一副自創的,伸縮自如、開合范圍大的軟抓夾具,替換原有的彈簧夾頭;同時調整了機床泵閥的進、出口位置。這樣,粗粗細細的棒料便都能進機床,自動夾緊。“洋機”的“喉嚨”由細變粗了!
1993年,廠里花120多萬元買了一臺“特勞伯TNS-42”電腦數控機床。一見機床型號中的“S”,內行的李斌便知道它只能加工軸類零件。他決心向這臺“洋機”開刀,開發盤型零件的加工功能。
李斌將一種盤型7等分配油盤作為主攻對象。它的加工難度很大:一個扁扁的圓盤表面,要加工出誤差不超過三分之一根頭發絲的7個半球孔;且7個球孔須采用偏心加工的方法,但數控機床運轉空間不夠,令人頭痛。
李斌日思夜想,翻閱大量國內外資料,畫了許多設計圖稿,反復計算,反復試驗,終于設計出一副埋入式偏心夾具,自制一把刀具,增設編制一套“洋機”不具備的新程序,在特勞伯數控機床上加工出了7孔球窩盤型零件。改造后,這臺“洋機”成了軸、盤形都能加工的萬能機床。
1997年,李斌發現在數控銑床上加工零件時,由于刀具刃口磨損,一天起碼要掉換三四把刀。這些刀大多是進口的,價格昂貴。他就設法開發數控銑床的“補償”功能。他仔細觀察、測量和計算,掌握加工時的刀具磨損量,重新編制補償程序,致使數控銑床自動地“補償”刀具磨損量,做到連續工作兩天才換一把刀,節約了成本,也保證了加工產品的精度。
多年來,李斌已給多類數控機床做過“手術”,或改動部分附件,或增制一些配套工裝,或改變原有輸入程序,或設計種種新型刀具,使上海液壓泵廠的外型各異、加工復雜的主要零件,都能送上數控機床加工,讓“洋機”聽命于中國工人的指揮。
按1999年的統計,李斌通過開發數控機床功能,為企業直接節約外匯約5萬美元,節約人民幣247萬元,提高工效30倍。據李斌班組統計,李斌與他的伙伴們完成的發明創造、革新攻關項目達100多項,為企業解決了許許多多難題,為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大量財富。
一些著名的公司、外商企業看中李斌的技術,要他去,給他優厚的待遇,他不為所動。他說:“敬業、鉆研、創新、奉獻已構成我生活的重要內容,我熱愛我的事業,珍惜我的崗位,我愿在我的崗位上繼續作出我應有的貢獻。”人們稱贊他為“新時代智能型技術工人的楷模”。
上一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下一篇:來自一位母親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