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細致觀察
中國古代詩經上說,螟蛉之子,蜾贏負之。古代人看到蜾贏這種昆蟲經常把螟蛉銜回到自己的窩內,猜想它們是要把螟蛉撫養長大,因此,后來人們就把養子或義子叫做螟蛉之子。其實,這是人們的一種主觀猜測。
南北朝時有個人叫陶弘景,他懷疑這種說法,就想觀察一個究竟。陶弘景找到一窩蜾贏,發現它們把螟蛉銜回到自己窩中以后,用自己的尾針把螟蛉刺得半死不活,然后在它們身上產卵,不久以后,小蜾贏孵化出來了,就以螟蛉為食。
原來,蜾贏負螟蛉是它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陶弘景的細致觀察,改變了古代人的一種錯誤認識,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現象。觀察者要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觀察某種事物,要帶著問題去觀察。
這樣的觀察,收獲大,印象深。俗話說,事事留心皆學問。我們要留心身邊的現象,特剮是要用心去想,觀察的目的性越明確,收獲也往往越大。
還有一個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有一次他在森林中得到了一個很大的蛹,帶回家不多久,蛹孵化成了一頭雌蛾。當天夜里,雄蛾們就從很遠的森林里飛來,撞在窗玻璃上作響。
法布爾想,雄蛾從幾千米外的森林里飛來,一定是受到雌蛾的某種引誘。他很想知道雌蛾是用什么辦法傳遞自己的信息的,雄蛾又是怎么找到雌蛾的。
于是,法布爾開始了多角度的觀察。他先用紙把雌蛾擋了起來,雄蛾雖然看不到雌蛾,但是,還是很快找到了它。這說明雄蛾不是靠眼睛發現雌蛾的。
接著,法布爾又把雌蛾用玻璃罩罩起來,雄蛾看得見雌蛾,但是,聞不到雌蛾的氣味。結果,雄蛾顯得茫然而無動于衷,不知道雌蛾在哪里。
法布爾又把一些干凈的棉花在雌蛾身上擦了一下,雄蛾們馬上會聚到棉花上,好像棉花就是雌蛾一樣。通過這些觀察,法布爾得出結論,雄蛾是靠雌蛾發出的氣味而找到它的蹤跡的。這種氣味就是昆蟲的性信息。
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合成一些雌性昆蟲的性信息素,利用這種信息素,可以誘殺雄蟲。也可以用信息素“冒充”雌蟲,使雄蟲不再去找真正的雌蟲,從而起到減少蟲害的作用。
但是,由昆蟲信息素引發出來的這一系列用途,歸根到底,源于法布爾不同于常人的敏銳觀察。觀察要有意識地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避免片面和假象,獲得比較真實、全面的結果。
上一篇:要學會知足常樂
下一篇:要學會虛心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