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人
——清朝的奠基人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8),后金(清)創立者,滿族,愛新覺羅氏。清朝建立后,被追尊為太祖。
努爾哈赤于公元1559年出生于赫圖阿拉。赫圖阿拉是滿族的發祥地。
努爾哈赤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會說漢語,還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書,并嗜好習武,精通騎射。漢族文化豐富了他的政治、軍事知識和精神生活,對他后來的統一事業影響很大。
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建州女真正處在由原始部落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部落間的爭奪兼并十分劇烈。祖父和父親不幸在城破時被明軍殺死。
戰事平定下來后,努爾哈赤向明朝皇帝告狀,說他的祖父和父親無罪被殺,死得冤枉,請明朝皇帝替他們申冤。明朝皇帝覺得于理有虧,決定賜給努爾哈赤敕書12道、馬30匹,讓他承襲祖父覺昌安的官職,封他為都督。從此,努爾哈赤開始走上了政治舞臺。
明神宗萬歷十一年,努爾哈赤25歲。這年五月,他為了替祖父和父親報仇,用祖傳的13副鎧甲志兵,帶兵不足100人,以出其不意的動作,迅速打下多倫城和界凡城,不僅消滅了尼堪外蘭的勢力,而且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由于女真其他部落阻撓,無法把尼堪外蘭抓到。于是努爾哈赤下決心一并征服各部落,開始了統一女真的宏偉事業。
經過三年浴血奮戰,努爾哈赤征服了許多部落,并且終于殺了尼堪外蘭,替祖父和父親報了仇。又經過了大約兩年的東征西討,努爾哈赤統一了除葉赫等少數部落以外的全部建州女真,成為威震東北的女真族杰出首領,隨后他又合并海西女真各部和東海女真大部,控制了東臨日本海、西界明朝衛東都轄區,南到鴨綠江,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為建立后金政權打下基礎。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為興基立業,擴展勢力,于公元1587年修筑了費阿拉城。在這里,定國政,立法制,建王權,形成割據政權的雛形。后來,又遷至赫圖阿拉。
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建國稱汗,國號大金,歷史上稱為后金,定年號為天命,表示他建國稱汗乃是天命所歸。
不久,努爾哈赤將赫圖阿拉改名興京,定為國都。后金是清的前身,努爾哈赤后來被尊稱為清太祖。
后金政權的建立,完全靠八旗勁旅作為軍事支柱。八旗軍制是從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種狩獵組織演變而來的。開始只有4個“固山”,即黃、白、紅、藍四色旗幟。到公元1614年,努爾哈赤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色旗幟,正式確立八旗制度。
八旗軍制,不僅是軍事制度,而且是行政制度和經濟制度,它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的職能,努爾哈赤用軍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經濟,使女真社會軍事化。這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也是他統治時期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明朝上下震動,紛紛提出各種辦法對付這一嚴重威脅。
萬歷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討伐明軍。“七大恨”實際上是明廷與女真關系的總結,也是后金對明廷的宣戰書和對女真人的號召書。
努爾哈赤率領步兵兩萬人進攻明軍,首破撫順,再拔清河。撫順、清河相繼被后金軍攻破的消息,迅速傳到北京。明神宗聽取大臣建議,重新起用被免職的楊鎬。任命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并授給尚方寶劍,叫他迅速帶兵前去對付后金軍。
楊鎬接到明神宗的圣旨以后,招募9萬人的兵馬,領得了只能維持很短時間的糧餉。然后他集結大軍于沈陽。企圖犁庭掃穴,一舉消滅后金。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他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兵分四路對努爾哈赤發動大規模進攻。
面對明朝大軍壓境的局面,努爾哈赤并沒有驚慌失措。他鎮定自若,制定了“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據此,努爾哈赤置其他三路明軍于不顧,只派500人阻滯劉鋌軍,而將全部兵力集中起來,迎擊杜松的明軍主力。
三月初,杜松率領的3萬明軍到達薩爾滸與后金軍相遇,于是便展開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薩爾滸之戰,先是杜松部全軍覆沒,杜松陣亡;再是馬林部覆沒,馬林只身逃跑。李如柏接到命令后,趕快撤了回來。劉鋌在阿布達里岡與后金軍相遇,展開激戰。劉鋌部英勇殺敵,后全部英勇犧牲。
薩爾滸之戰,是后金同明朝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后金軍能在幾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是努爾哈赤依靠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戰場和戰機,從而創立了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典型戰例。在整個戰役中,努爾哈赤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從判明明軍的進攻方向和用計設伏,都表明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靈活的指揮藝術。
薩爾滸大捷后兩個月,即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又乘勢攻占了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兵鋒直指遼沈。楊鎬下獄,新任命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被罷免。努爾哈赤趁機于公元1621年3月,突然率兵大舉進攻,占領了沈陽城,又揮師南下,遼陽、遼河以東明軍不戰自潰,大小70余城都為后金所占領,同年4月,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遼陽。
明朝失掉遼東之后,重新起用熊廷弼,同時任命閹黨分子王化貞為巡撫。兩人意見不合,王化貞執意實行“畫地分守”的方針。
努爾哈赤看出明軍在部署上的弱點,一面派出間諜潛入廣寧,破壞熊王關系;一面加緊調集兵力,于公元1623年1月率八旗勁旅強渡遼河,猛撲廣寧,大敗明軍。
遼東兵敗后,明朝相繼任命王在晉、孫承宗為薊遼經略。孫承宗采納兵備令事袁崇煥的主張,大力整頓山海關防務,修筑寧遠城和錦州等要塞,形成以寧、錦為重點的關外防線。袁崇煥只率萬余明軍在寧遠堅守。
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約13萬進攻寧遠。袁崇煥決心死戰,防守嚴密,利用堅城,充分發揮箭石和炮火的威力,使善于騎射、長于野戰的八旗勁旅難以發揮其所長。后金軍多次攻城不下,傷亡很大,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紅衣大炮擊傷。
上一篇:努力比空想更有意義
下一篇:千萬不要小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