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問者如撞鐘
戴圣是西漢官員、學者、漢代今文經(jīng)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平生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jīng)學大師后蒼,潛心鉆研《禮》學。三人苦心鉆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今文禮學大師。戴德號稱“大戴”,戴圣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
《禮記·學記》便是戴圣編寫的一部分,是先秦儒家言禮的叢書。此書非一人一時所著,其中皆為孔子門下弟子,聽孔子傳授有關(guān)禮的學問所記,或者是由更晚的孔門弟子所搜集。其中錄有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fā)揮,內(nèi)容多系先秦古制。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chuàng)禮學思想,經(jīng)孟荀發(fā)展到達更高的階段,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
書中并從人情、人欲、人類自身發(fā)展與天地神等抽象信念探討禮的起源。所以《禮記》不僅是古代禮節(jié)的記錄與闡發(fā),更是匯編古代“禮學”的重要著作,古文“善待問者如撞鐘”便是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說,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原文寫道: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善于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并使所學得到運用;不善于學習的人,教師花的精力多而收效很少,還反而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教師,好像攻伐堅木一樣,先從柔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除它堅硬的關(guān)節(jié)。久而久之,關(guān)節(jié)自會迎刃而解。不善于提問的則與此相反。善于答問的人,就如同對待撞鐘一樣,撞得輕就響得小;重重叩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與此相反。
現(xiàn)代的教育家強調(diào)“要以學生為主體”,便是“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中,所強調(diào)的因材施教,不以自己的價值觀或喜好來決定學生問題的答案。而現(xiàn)在頗為盛行的“因材施教”概念,早在《論語》中,孔老夫子就做了最好的示范。如《論語·先進》中提到,子路和冉有分別問了孔子相同的一個問題:“聽到了道理就應該立即去做嗎?”
而孔子卻給了兩人不同的答復,孔子對子路說:“還有父兄在,怎么能夠一聽了就去做呢!”
對于冉有孔子卻回答:“是的,該立即去做。”
隨侍在旁的弟子公西華感到很迷惑,忍不住便問孔子原因,孔子回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認為,因為冉有個性退縮,所以要多鼓勵他;而子路的個性好勇過人,所以希望他能夠?qū)W習退讓。由此可知,《禮記》和《論語》中面對學生的問題,因人而異的施教態(tài)度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個“絕招”,也就是“不言之教”,《論語·陽貨》記載:孔子一日在課堂上,忽然與學生說:“我不想說話了。”嚇得學生忐忑不安,只好推舉一位膽子大些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原因。結(jié)果孔子不情不愿地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認為天地之間便有無窮的道理,但天從來不去解釋什么,就能使萬物各得其所,所以孔子也希望效法天的精神,不強作解釋,讓弟子能適性發(fā)展,也許更能領悟到人世間的真理與學問。
上一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一篇: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