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即列御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因《莊子》書中記載了很多關于列子的傳說,《漢書》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莊子,而與楊朱大致同時。
《列子》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有很多生動的故事,有頗高的文學藝術和思想價值。它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于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相傳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古文名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便出自《列子·湯問·第五》,意思是說,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原文寫道: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主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也。
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饑餓,斷糧已好幾日了,于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么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
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繞梁”、“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韓娥的故事其實是在《列子》關于另一位古代音樂家——秦青——的故事中提到的。當時,薛譚向秦青學唱歌,學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秦青沒什么特殊之處,便向老師告辭。餞別的時候,秦青卻“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秦青的歌聲竟然能讓林木振動,讓漂浮的云停止。薛譚一聽覺得很慚愧,立刻向秦青道歉,保證學成之前再也不敢離開。秦青才向身旁的朋友說起韓娥這一則故事。
動人的音樂難得聽見,還可以用什么珍稀的東西來比喻呢?在《論語·述而》中有:“子在齊,聞詔,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樂是古代一種音樂的名稱,整段的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有三個月吃不出肉的滋味,孔子還說:“沒想到音樂竟然能到達這么高的境界。”
為什么聽見優美的音樂會讓人三個月吃不出肉的滋味呢?因為古代只有特殊節日才有肉食,肉食算是難得的美味。孔子聽到韶樂,心里都被美妙的音樂給占滿了,以至于吃飯時即使有肉,味覺感官都沒有嘗出肉的美味,表示欣賞韶樂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
美妙的音樂,不僅能感動人心,連動物也會產生共鳴。在《荀子·勸學》就有記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彈琴,馬都停止吃東西,仰起頭來傾聽;瓠巴彈瑟,連深水的魚兒都會跳出來聆聽,強調音樂動人感物之深刻。
想象一下,韓娥的歌聲“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就算是現代的杜比環繞音響設備也辦不到吧!不過,真正的好音樂,就有如此的魔力,讓人心中的美好感受“三日不絕”,乃至“三月不知肉味”!
上一篇: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下一篇:停留在身上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