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 擇善而從
侯和君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讀了20多本書。讀書過程中,你隨時做重點標記,把感悟寫在書的空白處,并有選擇地寫讀書筆記。這些做法,應該堅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有時候兩本書的觀點會有沖突,應該采納哪一種觀點呢?我應該保持中立還是選擇一種作為自己的看法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我想舉閱讀《夢溪筆談》的例子,與你交流溝通。
20世紀70年代末,我開始研究新聞作品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沈括《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段話:“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檐,其說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著名畫家,擅長畫山水。他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都是仰畫飛檐,突出地表現亭館、樓塔的一個角落。別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畫,他說,畫畫就像人站在平地上望高塔,自下望上,當然只能看見塔的一角。沈括認為李成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他主張“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如果跟真山一樣,以下望上,只應看見一重山,怎么能一層一層全看得見呢?沈括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李君蓋不知以大觀小之法。”
一個主張“以小觀大”,一個主張“以大觀小”,這就是你說的“觀點沖突”。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研究了宋朝其他一些畫家的主張。南宋畫家馬遠,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畫院畫家。他繼承家學,擅長畫山水,取法李唐,能自出新意,下筆遒勁嚴整,設色清潤,多作“一角”之景,也就是說他著力表現事物的一角。因為構圖別具一格,當時人們稱馬遠為“馬一角”。南宋畫院還有一位著名畫家,叫夏圭,也擅長畫山水,多作“半邊”之景。因為構圖別具一格,有“夏半邊”之稱。這兩位畫家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常畫水之一涯。至于其他景物,也常常是通過描繪局部來表現全體,從而使畫面上所表現的藝術形象比自然景色更集中、更突出。他們所采用的表現手法與李成有許多共同之處。經過學習和思考,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應該把李成的“以小觀大之法”同沈括的“以大觀小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以小見大”“以下望上”作為新聞的主要表現手法。從這個實例中可以看出,遇到“觀點沖突”時,不要簡單地判定黑與白、是與非、好與壞,而是廣泛瀏覽、多方求證,做理性分析,力求做到兼收并蓄、擇善而從。
大學三、四年級學生應該養成“研究性閱讀”的習慣,而“觀點沖突”正是研究性閱讀的重點領域。你在讀書時,最好把沖突的觀點記到筆記本上,或者搜集各類不同觀點的“言論匯編”,供學習和研究之用。我手頭就有一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十年文藝理論論爭言論摘編》。全書分為“關于文藝與生活”“關于文學的主體性”“關于文藝與人性”“關于文藝的社會功能”“關于文藝創作中的理性與非理性”“關于文藝的真實性”等16個專題,從1979年到1989年十年間的不同觀點分別編入各個專題之中。關于傳播學也有類似的“觀點沖突”匯編。中國傳媒大學就曾梳理過傳播學的不同流派,包括經驗學派、批判學派、技術學派等。對于各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理論異同,均作了詳細介紹。這些不同觀點的碰撞,也許會激發你理論創新的勇氣和靈感。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上一篇:養成連環搜書的習慣
下一篇:努力提升格局和境界——寫給博士研究生的短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