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
位于無錫市西南30公里,雄立在太湖西北部,是太湖中的第二大島,面積34平方公里,周圍35公里。地形狹長,形如弧月。全島有57個山峰,41條河浜,38個山灣。主峰名“冠嶂”,三峰矗立,高263米。馬山全稱馬跡山,古稱夫椒山。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此島,神馬踐跡于此山石上,夫椒山由此改名為馬跡山。馬山山勢蜿蜒起伏,景色秀麗多姿,群峰層疊、林木蔥蘢,波光萬頃,云濤煙迷,主要的名勝古跡有:龍頭渚、馬跡石、戰鼓墩、梅梁小隱、趙翼墓、古銀杏樹、祥符寺遺址、耿灣、冠嶂峰等。祥符寺遺址位于秦履峰南側,寺的左右有白虎、青龍兩山,塢深林密、鳥語花香,泉流淙淙,古樹蒼蒼。寺始建于唐,宋改今名,明清時,香火十分鼎盛,現僅存遺址。寺前有千年杏銀一株,樹老中空,癭瘤累累。龍頭渚位于馬山西南部,是馬山風景最佳處。山脈宛如一條游龍,直插太湖中心,全長2.5公里。龍頭西側石上,有穴4個,徑各盈尺,深六七寸,形如馬蹄印,相傳即秦始皇神馬所遺留的足跡,名“馬跡石”。龍頭渚東北的內閭灣,山環水復,清涼幽寂。相傳吳王闔閭曾在此筑“避暑宮”,鑿“吳王井”。井今尚存,深約7米,水質甚清。冠璋峰位于馬跡山的東部,系馬山之最高峰,有大小山頭20余個。峰頂有了望臺,登峰環眺,五湖煙波,氣象萬千,四周崗巒,起伏蜿蜒,真有“三萬六千頃盡收眼底,七十又二峰默數胸中”的勝概。朝迎旭日,暮送夕暉,景觀壯麗。二峰有“盤陀石”,又名“獅子龕”,徑3公尺多,面圓平,底下可藏數人。冠嶂三峰,有聚馬灣,相傳為吳王養馬處。
〔古詩文賞析〕 渡太湖登馬跡山 清·趙翼
元氣混茫間,雄觀上碧孱。
無邊天拍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楊梅樹,津開苦竹灣。
離家才廿里,垂老始躋攀。
趙翼晚年游覽家鄉附近的太湖和馬跡山,意氣大受感發,遂揮翰作詩紀游。
首聯:“元氣混茫間,雄觀上碧孱。”“元氣”,本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氣體,此處指太湖的水氣。“碧孱”,形容馬跡山蔥蘢而高峻的姿態。兩句是說,在太湖迷茫浩瀚的水氣之間,馬跡山巖向空,巍然聳立。作者登上山頂,壯觀此山此水。開篇便氣勢不凡,為下文張本。
頷聯:“無邊天拍岸,有力浪攻山。”上句寫太湖遼闊無涯,水與天接; 下句寫湖中風浪之大,山為濤攻。一為遠景,一為近景。
頸聯:“村暗楊梅樹,津開苦竹灣。”兩句寫作者視線由湖中的水勢轉移到岸邊的景物。湖邊有一水港名“苦竹灣”,人們常常由此上岸或下湖。沿岸無數的楊梅樹掩映著大小村莊,八角楊梅是這里有名的特產。兩句觸及太湖人家,對偶比較工整。
尾聯:“離家才廿里,垂老始躋攀。”“躋攀”,登攀之意。上句寫太湖和馬跡山離家如此之近而過去卻從未游覽,這是一層遺憾;下句寫年輕時舍近求遠而今垂老始來登臨,這是又一層遺憾。以此兩層遺憾來反襯太湖山水之雄美。“才”、“始”二虛字寫盡了憾意。而現在終于彌補了如上的遺憾,詩人感到滿足了,欣喜之情流出字外。這首詩首聯著重寫山,頷聯著重寫湖,頸聯描寫湖邊景物,尾聯抒發心中感嘆。詩句直如口中道出,明白曉暢,自然老成。尾聯幾于話家常,稍顯直露。
(徐國寶)
〔現代散文〕 馬山是塊風水寶地。
馬山是座世外桃源。
三十年前,我作為年輕的記者,首次從無錫乘輪船,花四個小時渡茫茫梅梁湖來到馬山時,我震驚在如此發達的江南地區,竟還有如此古樸落后的地區。
全島沒有一盞電燈,沒有一座樓房。
家家熱情豪爽,只要是外來客,一村人都盯住你看,好象動物園里逃出了一只猴子。你到任何一家,都會以最好的酒飯相待。
家家男男女女在一口大鍋里洗澡,先男后女,先老后少,先客后主。當我在一口大鍋里脫光衣服下水洗浴時,咳嗽了一聲,灶頭后面伸出一顆十六、七歲少女的頭。她把手伸入鍋水中,連問冷不冷,要不要再燒一把火?窘得我無地自容。
全山九千多人,除幾個干部外,百分之九十以上沒出過馬山,沒見過汽車、火車,不少人只知道世界上數馬山最大。許多老人活到七、八十歲,沒用過錢。要什么,村上一個人搖船進城,他們送上幾只雞,或幾十斤枇杷、楊梅,或幾百斤大米,就能換來布匹、食鹽、糖、火柴,要錢有什么用?
直到1969年,二條10公里左右的大堤把馬山和陸地連在一起,一輛解放牌汽車好不容易開進馬山古竹鎮的時候,整個馬山轟動了。是汽車的一聲鳴叫,打開了千年沉寂和閉塞,質樸的馬山人從此逐步走上了現代化之路,馬山的旅游資源也相應得到開發。
如今,你乘上汽車,就可穿越馬山全境,車到最南端的龍頭渚,轉過西村,遠遠望去一條黑色巨龍直插入太湖中心,龍首、龍舌、龍睛、龍頸、龍背、龍爪,樣樣俱全,形態逼真。東風起處,水波翻騰,驕陽斜照。水中銀光閃爍,紫霧騰騰。真似一條玉龍在湖中起舞游動。登上龍頭,你立即會被它四周的迷人景色所陶醉,三面是無邊無垠的太湖水,一面青山,龍頭之旁,還有馬跡橋、蛤蟆石、熨斗崖等景點。1981年,這里又因地制宜,造了一覽亭、夕照亭、觀瀾茶室等景點。在這里看太湖,水波浩渺,氣勢雄偉,勝于黿頭渚。
車回頭,穿桃林、桑林、梨樹林、楊梅林,車就到了馬山東面的牛尾灣。這里一山脊伸向湖中,山脊中間,有一方圓3米左右形似戰鼓的土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吳越之間第一次大決戰就在這里展開。湖面上,千艘戰船作隊廝殺,眼看吳軍節節敗退,在這墩上擂鼓的戰士棄槌而逃。吳王夫差年少氣盛,趕上前來立斬鼓手,親自擊鼓,吶喊助戰。吳兵士氣大增,齊聲吶喊,改退為進,聲震山谷,勢如千軍萬馬,從山中殺來,越軍嚇得撥轉船頭,吳兵乘勢追殺,力擒勾踐。現在站在土墩上,用腳蹬之,果然發出“咚咚”之聲,大約墩中中空。喊一聲,三面山谷回音不斷,十分響亮。現墩上蓋亭,供游人駐足尋思古之幽情。墩后為內閭灣,灣內有吳王避暑宮。吳王在此大獲全勝,以為這里風水好,是福地。當年,勾踐為復國臥薪嘗膽、獻上西施,夫差遂與西施在這里避暑。現只有斷墻殘垣,還有一口吳王井,水清冽甘甜。
再乘汽車向北,往嶂青、群豐、桃塢,就可來到馬山北面風光極為秀麗的小野灣。小野灣前的鵓鴣山上,有清代文學家趙翼的墓;小野灣內,有南宋名醫進士許叔微的三書屋。它面對梅梁湖,取名為“梅梁小隱”。許官至翰林學士,見康王沉于享樂,無意收復中原,遂棄官退隱至此,鉆研醫典,為民看病,著有《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等,其中的《普濟本事方》,被收進四庫全書。他與名將韓世忠最為要好。韓世忠隱退后,與梁紅玉一起來看望他,三人吃酒談心,釣魚為樂,臨走時,書寫了“名醫進士”四字,后人制匾,至今猶存。門前,許叔微手植的糙葉樹、銀杏,歷經800年淪桑,至今仍生氣蓬蓬,亭亭如蓋。
(王長工)
〔民間文學〕 太湖里有座山,叫馬山,遠望望,真象匹馬。太湖邊上有座山,叫龍山,遠望望,有頭有尾,彎彎曲曲,真象條龍。
馬下太湖龍上岸,啥道理?
據說,早先太湖里有條老龍,湖邊上有匹野馬。不曉得為的啥事體,老龍跟野馬斗起來。這兩個東西,成年斗,斗斗歇歇,高興了又斗。它們斗起來,興風作浪,翻身打滾,把人家船掀翻了,房屋壓坍了,莊稼糟蹋了。那一帶,家家戶戶遭殃。
后來,惠山沙孩兒曉得了,他皺皺眉毛,赤著一雙腳,掛著個紅兜,下了山。他在岸上一手抓住野馬,下湖,一手揪住老龍,把野馬牽到湖心,把老龍拖上岸。這一來,兩個東西慌了,哀求沙孩兒,一個說:“我在岸上自由自在的,下湖就沒命了!”一個說:“我在湖里自由自在的,上岸就沒命了!”沙孩兒說:“你們自由自在,旁人就沒命了。我也不要你們命,你野馬,立在湖心里,不準上岸!你老龍困在岸上,不準下湖!”
老龍、野馬曉得沙孩兒厲害,不敢違抗。從此,野馬就一動不動立在太湖心,后來成了馬山。老龍也一動不動困在岸上,后來成了龍山。
也有人說,老龍搭野馬是天上神仙治服的。反正,你傳我傳的,誰也不曾親眼看見。說沙孩兒治服老龍、野馬,大家更高興。哪個不喜歡沙孩兒——大阿福!
(周正良 整理)
上一篇:描寫《雷池》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高山平原》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