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元寺
位于漢陽區(qū)翠微路西側(cè),是武漢市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寺廟。始建于明末清初,與寶通寺、蓮溪寺、正覺寺合稱武漢的佛教四大叢林。三百多年來,經(jīng)過多次擴建和維修,香火日益興旺,如今的歸元寺,已占地七十多畝,建筑面積達2萬平方米。遠遠望去,古木參天,殿閣輝煌,亭臺掩映,景色宜人。歸元寺內(nèi)院由云墻分隔成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分別擁有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個主體建筑群。中院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像,兩旁分立阿難和迦葉兩位菩薩,背面立海島觀音,對角門殿內(nèi)立有幾十座法像。北院藏經(jīng)閣高約25米,兩層五間,前有游廊,大紅圓柱,高接斗拱,四重飛檐,涂朱繪彩,金彩輝煌,壯麗雄偉。藏經(jīng)閣中有各類經(jīng)書七千多卷,還收藏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帖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南院羅漢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堂呈“田”字形,在十字割線上,將內(nèi)室和內(nèi)院巧為結(jié)合,內(nèi)室分排陳列500羅漢塑像。相傳為黃陂王姓父子費時九年,采用漆布脫胎空塑而成,是全國唯一脫胎漆塑的藝術(shù)品,喜怒哀樂,站行坐臥,惟妙惟肖,工藝十分精湛。寺內(nèi)存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的貝葉經(jīng)和他們贈送給歸元寺的佛像。寺內(nèi)還有素菜館、商品部等設(shè)施。
〔古詩文賞析〕 翠 微 泉 清·白光
翠微峰下有堙泉,欲鑿泉源問老禪。
常作濤聲穿石罅,不隨花片出山前。
清冷靈液同潮涌,蕩漾寒光迓月圓。
卻是蓮池功德水,分來香積結(jié)清緣。
座落在武漢市漢陽區(qū)翠微西路西側(cè)的歸元禪寺,殿閣巍峨,林木蔥參,歷來有“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紅分日剎,綠繞云房”的美稱。白光乃禪寺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取《楞嚴經(jīng)》中“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之意,將寺廟定名為“歸元禪寺”。寺院內(nèi)自然風景優(yōu)美,景色宜人。翠微峰下,“翠微妙境”內(nèi)玉蘭、紫薇,松柏等花木,紅綠相映;宏偉壯麗的藏經(jīng)閣巍峨壯觀,素有“寺院花園”之稱。翠微泉井,水質(zhì)清純,取之不竭。寺院落成,白光就以《翠微泉》為題,寫下了這首律詩。這充分表明翠微泉井在歸光禪寺中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詩的首聯(lián),寫出了泉井的地理位置,并提出了泉源的問題。作者采取直敘的手法,開頭一句就直截了當?shù)卣f出:翠微峰下有股看不見的泉水。簡潔有力的句子,把人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帶到了歸元寺的所在地——翠微峰下的王氏葵園,聯(lián)想起袁中郎先生《漢陽過王章甫葵園和二仲韻》一詩:“戶外郎遙嶺,寒香漸出林;增池緣畝闊,疏竹為庭陰……”那“增池”的水,可是由山嶺、香林中流出的泉水?白光在第二句中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要尋根究底,就必須鑿開山石,尋覓被埋沒的泉源。
頷頸兩聯(lián),用對仗工整的句子,將翠微泉寫得有聲有色。濤聲對花片,穿對出,石罅對山前;靈液對寒光,同潮涌對迓月圓;名對名,動對動,真是兩幅寫泉水的好對聯(lián)。讀此兩聯(lián),仿佛聽到泉水穿過石頭裂縫發(fā)出的濤聲,好象感到暗泉避開花葉突然流到山前,宛若看到:白天那清冽而有靈性的泉水匯集池中翻涌,晚上那蕩漾著寒色光芒的泉水恭迓一輪圓月。所見、所聞、所感,確實把翠微泉寫得美妙極了。作者倘若沒有刨根究底的韌勁,是難以寫出這樣的文字的。
詩的尾聯(lián),回答了“堙泉”的來由,首尾呼應(yīng),全詩構(gòu)思完整。翠微泉為什么這樣美妙呢?作者認為,是佛教的功德高,香火旺盛所致。這雖給翠微泉籠罩了一層宗教的神秘色彩,但從字里行間仍可看出那一眼晶瑩澄澈的翠微泉井的美妙之處。
(曹祥本)
〔現(xiàn)代散文〕 歸元禪寺歷史悠久,名聞遐邇,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凡來武漢而不到歸元寺挹秀攬勝,算枉到武漢。
入門,舉目可見“歸元禪寺”四個大字。游人首先看到的是彌勒佛像。歸元寺羅漢堂數(shù)羅漢,已經(jīng)成了武漢民間一種有趣的習俗,人們?yōu)槲灏倭_漢的千姿百態(tài)所吸引,男女老少擠在羅漢堂,根據(jù)各人的年齡,順序指指點點。數(shù)到與本人年齡相合時,對照羅漢神態(tài)來應(yīng)驗心事和確定命運前途:有位從事清潔工的中年人數(shù)到第三百八十四“凈除垢尊者”,笑著說:“真巧,和我的工作如此對號,有趣得很。”又一年輕教師數(shù)到第三百九十二“無盡智尊者”,連連說:“這富有哲理,怪有意思的?!碑斎?,以羅漢來預(yù)卜自己的命運,本是可笑的,但卻道出了游客們的情趣和心境。
從另一角度看,五百羅漢無疑反映了千變?nèi)f化的生活場景。每一座羅漢雕塑,又各自喚起一種生活聯(lián)想,形形色色,活活生生: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笑逐顏開,洋洋得意;或舉杯邀月,醉意癲狂;或抱膝苦吟,搜腸嘔血;或騰云駕霧,飄飄欲去;或降龍伏虎,抖擻精神;或棋逢對手,難分難解;或評書品畫,妙語驚人;或灘頭垂釣;或嶺外放鷹;或掌上托嬰;或懷中抱幼;或風檐讀書;或花叢撲蝶。生活氣息濃厚,人情味純樸,展現(xiàn)了廣闊的生活畫面。雕塑家在表現(xiàn)這些形象的內(nèi)心世界時,用眼神、眉色、鼻翕、唇角、嘴形、脈絡(luò)、手勢等等,使它形成一種動作,表現(xiàn)一種感情。無論是微笑、歡樂、哀思、悲痛、興奮、失望、靜默、憤懣、狂怒、急躁等等,都塑得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使人通過這群形象的外表,體會到一種內(nèi)在的真實,給人以親切之感。
五百羅漢的作者,傳說為黃陂王姓父子二人。父親塑造了九年就死了,兒子再接著做了三年,共費了十二年塑成的。在工藝方法上,他們采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層粘貼套塑,稱作漆布空塑或脫胎漆塑。它既能固形,經(jīng)久不變,又能防腐,歷久不朽。民間傳說:羅漢雕塑群中,第四百三十尊那個擎日的和第五百尊那個托月的,正是父子兩人的自塑像,表現(xiàn)了他們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了如此驚人的民間雕塑藝術(shù)。他們理應(yīng)受到人民的尊敬愛戴。
沒有生命便沒有藝術(shù),雕塑家給五百羅漢注入了多么強烈、動人的生命感呵!難怪二百多年來,無數(shù)世人來這里觀賞,被這些精湛的藝術(shù)形象,弄得如癡如醉哩!
(楊代曄)
〔民間文學〕 清朝道光年間,歸元寺的方丈做了一夢,夢見月湖三眼橋下有很多羅漢鳧水而來,上岸后一個接一個走進寺門,一數(shù),共四百九十八位,方丈問:“羅漢從何處而來?怎么少了二尊?”羅漢說:“我等從五臺山而來,還有兩尊到黃陂去了?!狈秸尚蚜艘院?,覺得這個夢非同小可,羅漢都來了,哪能不建堂供奉?于是許下了建羅漢堂的大愿。
方丈四處化緣,整整化了九年,才募夠了銀兩,貼榜招聘塑師,唯有黃陂兩個農(nóng)民塑師手藝最高,就下了聘帖。這兩個塑師是父子倆,來到歸元寺,從方丈手里領(lǐng)了常州天寧寺石刻五百羅漢拓本,方丈讓塑師照拓本塑像,還提出個要求,要塑得羅漢都能夠鳧水,好應(yīng)他的夢。塑師把拓本看了又看,揣摩了又揣摩,又到寶通寺、龍華寺、棲賢寺、靈隱寺、興國寺、十方寺、回龍寺、黃龍寺、頭陀寺、寒溪寺等十大寺廟去實地觀察那些高僧大德的行動坐臥,回來給方丈遞上塑羅漢的材料清單。方丈看罷,不解地問道:“為何要絲麻和生漆?”塑師道:“方丈不是要鳧水羅漢么?我先塑一個泥羅漢,用生漆把絲麻一層一層粘上去,粘上九九八十一層,等生漆一干,灌水融泥,泥水流盡,便脫胚成一空心羅漢,空心脫塑,不是能鳧水么?”方丈一聽,高興得稱贊不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過了九個寒暑,塑師父子嘔心瀝血,塑成了四百九十八尊,還差兩尊沒塑成,塑師父子就勞累過度病倒了。方丈只得又去聘塑師,新來的塑師把拓本和已經(jīng)塑成的四百九十八尊一對照,原來的都照拓本塑完了,自己還照什么塑呢?方丈聽新來的塑師這樣一說,一看拓本,果真拓本上的五百石刻,竟成了四百九十八尊,還有兩尊羅漢到哪里去了呢?方丈“啊”了一聲,想起當年的夢境,才知道兩個黃陂塑師的來歷,便說:“老塑師和他的兒子功德無量,應(yīng)尊為羅漢,受人間供奉,就塑他們吧!”
當這個新塑師塑完最后二尊羅漢時,老塑師和他的兒子就安祥地離開了人世。
現(xiàn)在大家在羅漢堂看到韋馱像左右兩尊塑像,一個擎日,一個舉月,浩氣貫天,相傳就是黃陂老塑師父子二人。后來,漢陽發(fā)了幾次洪水,羅漢堂雖屢次受淹,可是水退之后,五百羅漢還完整如新,成了名副其實的鳧水羅漢。
(楊代曄 整理)
上一篇:描寫《張桓侯廟》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敬亭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