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
是指外白渡橋至金陵東路一段長1.5公里的黃浦灘。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國在上海開辟租界時首先就劃定此段江面為其軍艦躉船的泊位。因該段江面地處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故稱“外灘”。外灘一帶保留著充滿西方文化色彩的建筑藝術風格的高樓群。如今外灘道路已經拓寬,臨江大道,綠樹成蔭,游人熙攘。江面上巨輪穿梭,汽笛長鳴。路面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新建高層建筑又拔地而起。入夜,黃浦公園到延安東路一段新建的防洪墻上觀光平臺,對對情侶相依相偎,使這兒有“戀愛墻”之稱。外灘南端有上??瓦\總站,俗稱十六鋪碼頭,建成于1978年12月,目前已開辟客運航線24條,每天從這里進出的旅客達2萬人次。十六鋪是南市區三大商業網區之一,有上海最大的集貿市場,商品成交額占全市貿易市場的1/3,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外灘北端在蘇州河上有座鐵橋,名叫外白渡橋。清同治年間,人們過橋要交納“過橋稅”,激起公憤。1873年8月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建 一浮橋,免收過橋稅,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拆除浮橋改建成鋼鐵大橋。因過橋不花錢,白渡蘇州河,故名“外白渡橋”。橋北的一幢高樓原叫百老匯大廈,現是上海大廈主樓,建于1934年,高78米。登樓可俯瞰黃浦江、外灘及上海的市容。
〔現代散文〕 外灘是上海的象征。大凡到滬上的國內外游客都想來此漫游,悠閑地觀賞浦江兩岸的風光。
我清楚地記得,當我離開可愛的故鄉,來到上海工作,在向單位報到后的下午,我便抖去了兩肩風塵,大踏步地來到了外灘。呵,外灘,我們終于見面了!童年的夢和少年時代的向往,使我最初看到外灘的一瞬間,心不由急跳起來。站在延安東路天橋頂上向北望去,長達1.5公里的外灘全收眼底。那些用烏黑發亮的大理石和嵌著灰白晶粒的花崗巖蓋起來的一幢幢大樓,鱗次櫛比,有羅馬式、希臘式、英國式、哥特式、法國式、俄國式、美國芝加哥學派式、中國古典式、日本式等等,或剛勁粗獷、氣勢軒昂,或纖巧瑰麗,典雅端莊,各具特色又和諧協調,讓人頓生觀摩“世界萬國建筑博覽”之感。
漫步在拓寬了的臨江綠化地帶大道上,綠樹成蔭,游人熙攘。三五人成群,有的悠閑地站在觀光平臺上觀賞浦江對岸的工業區和江上緩緩移動的巨輪,有的背對著江堤或在新建成的巨型噴水池畔留影。據說,外灘的防洪墻上觀光平臺,是夏日之夜對對青年情侶相依相偎的最多之處,享有“戀愛墻”之稱。如今,我看到不少外地來滬度蜜月的新郎新娘也慕名而來“體驗生活”,別有一番情趣。
站在外灘南京路口,一眼望去,這條上海最繁華的馬路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入夜,新型光源泛光燈把幢幢高樓裝扮得五彩繽紛,整條南京路就像一長串火龍、夜明珠,無愧于“不夜城”之稱。
目光越過黃浦公園,一眼就望到外白渡橋那巍然高矗的鋼架。這座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間的鋼鐵大橋,如今依然是連結蘇州河兩岸的紐帶。所不同的是,隨著上海的進一步開放,交通的發展,它的邊上多了一座姐妹橋——吳淞路閘橋,但這一點也沒減去人們對它的向往。外白渡橋仍是壯觀的。
倘若不注意兩旁的橋欄桿和橋下的蘇州河,那么,你是感覺不到走在橋上面的。因為它的橋面和上海的許多馬路沒有多少區別,都是柏油鋪地,寬闊平坦。那鋼架是門字形的,一根根鋼鐵的大柱,支撐著一個鋼鐵的穹頂,頗有一點“天欲墜,賴以柱其間”的非凡氣概。橋下,每每高吭的汽笛響起,就有銜頭接尾的拖輪攆波踏浪而來。這水上列車穿橋而過,使人倍覺大橋的高峻。傍著欄桿往下望去,恍恍然如倚危樓……
壯觀的橋梁自有壯觀的背景相襯。外白渡橋的橋堍北面,是上海著名的22層高樓——上海大廈,它拔地而起,高矗入云。一江之隔,浦東開發區頻頻轉動的塔吊,像一支支巨大的彩筆,書寫著上海發展的今天和明天。黃浦江上,不時有巨輪鳴笛而過,笛聲和濤聲組成了一曲現代的樂章……
我時常有這樣的體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大凡上了電影銀幕或照相機鏡頭或畫家畫布后,看起來似乎要更美一些,但外灘給我的感覺卻不是這樣。它和我所看到的它的照片、電影、圖片比較起來,更具風采!而且外灘還在變:防洪墻地下是停車場、商場,上面是觀光平臺;臨江大道加寬成10車道,人行過街步道改成地下走廊;黃浦公園將豎起城市代表雕塑,建成多功能的現代化樂園……這一切,預示著外灘的明天是何等的風采!
所以,每當工作之暇,我常常要到外灘去走走。清晨,我看霞光初照,外灘披上一片朝暉,輸送著人流車輛,輸送著大都會充滿活力的血液;入夜,我看華燈初上,外灘綴珠連玉,鑲金裹銀,裝點著上海的勃勃英姿,裝點著現代的壯麗風貌……
(季振邦 天寶)
〔民間文學〕 很久很久以前,上海還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沼澤地當中蜿蜒著一條河流,河床很淺。雨水多了,泛濫成災;雨水少了,河底朝天,人們都咒罵它,稱它為斷頭河。斷頭河兩岸,住著數百戶人家,他們雖然一天到晚開荒種地,捕魚捉蟹,仍然不得溫飽,苦難日子無盡頭。
這一年,皇帝封了春申君黃歇來到東海邊上的斷頭河畔。他不怕辛苦,足跡踏遍了斷頭河的灘灘灣灣,又走訪了居民百姓,終于弄清了斷頭河的來龍去脈,草定了治水理河的辦法。第二年秋后,他就帶領百姓挖河筑壩,挑泥擔土。經過許多風霜雨雪,干了多少日日夜夜,眼看河床深了,河面闊了,離大功告成不遠了,可是錢也花得差不多了。難道能半途而廢?黃歇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怎么也想不出一個好辦法?;氐郊依?,黃夫人見丈夫愁容滿面,忍不住問道:“這些日子你太勞累了,是身子不舒服,還是別的什么?”黃歇搖搖頭,把遇到的困難如此這般的講了。夫人低頭沉思了一會兒,笑著對黃歇說:“別急,我可以幫你一點忙。我們婚后幾十年,我天天紡紗織布,已積蓄了一些銀子,數目雖小,也可表表我的心意,要是大家都能這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能把最后一關挺過去了?!?/p>
黃歇夫人的義舉,使百姓們深為感動,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都學她的樣,紛紛解囊捐助,很快就湊起一大筆款子。真是“人心齊,泰山移”,不多久,斷頭河就被疏浚治理得波滔滾滾,向北直接長江口,一瀉注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雨多不怕澇,雨少不愁旱,農業和漁業都興旺發達起來,人們過上了安樂的日子。
人們感戴春申君黃歇的恩德,景仰他的治水功勞,就把這條大江叫作春申江,也叫黃浦江。上海簡稱為“申”即源于此。
(朝陽 整理)
上一篇:描寫《同里》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大明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