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近現代中國畫目前還是以傳統的目鑒法 (俗稱眼學)為主,即依靠人的眼睛來觀察、識別作品的真偽。當然,對于疑似使用了現代高科技手段復制的高仿品,還需使用高倍的放大鏡進行觀察,方能最后定真偽。
目鑒的先決條件就是鑒定家要對一個時代或一個人的作品 (包括有充分證據的贗品)見得較多,有確鑿的真跡可以比對,才能達到目的,否則就無能為力。通過對畫家大量存世真跡反復仔細地觀察、分析、研究,逐漸掌握這位畫家的藝術特征與表現技巧,在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標準,作為鑒定此畫家作品的依據。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分真偽、定高下。書畫鑒定這門學問是建立在比較學基礎上的。如何通過比較來定真偽呢?首先要求鑒定者要識真,即認識真跡。鑒定一幅書畫的真偽,要以被鑒定作品在相同或相近時期的真跡為標準、做樣板,通過反復仔細地比對、品味、研究,最終確定真與偽。
通常作品的年代越久遠,鑒定真偽的難度就越大,元代以前的古畫存世稀少,且很多無款印,后世仿冒者眾多,毫無爭議、可作為參比標準的作品更少,甚至有的標準作品也存有爭議,而且名氣越大,其作品被后人臨仿的也越多。
近現代中國畫的歷史僅有百年,作品的存世量要比古畫大得多。畫作的存世量取決于畫家的壽命、擅長的畫種 (工筆、寫意、工兼寫等) 、畫家的職業及健康狀況、生活經歷等多種因素。一般來講,工筆畫費時費工,不像大寫意畫那樣“一揮而就” ,工筆畫家作品的存世量要少于寫意畫家的作品。畫家的壽命短意味著從事藝術創作的時間短,其作品要少于壽命長的畫家。在近現代大家中,齊白石、張大千都是從青年到老年數十年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且都高壽 (齊白石享年94歲,張大千享年84歲),作畫又非常勤奮,故二人的作品存世量最大,數以萬計; 黃胄以速寫法入畫,作畫速度快,一幅畫往往片刻而成,又沒有架子,對眾多求畫者,往往是來者不拒,雖然壽命不算太長,但作品的存世量卻不小; 徐悲鴻、金城、陳少梅、石魯、周思聰都是英年早逝或人生坎坷,作品的存世量要少一些。但不論如何,近現代畫家的作品在總體存世量上要遠遠超過古代畫家,這就為我們認識近現代中國畫大家的真跡、建立起他們各個時期作品的標準樣板提供了便利。
認識真跡的最佳途徑是多看原作,原作和印刷品相比,更能體現出作品的特征和筆墨神韻,了解畫家在學習期、成熟期、巔峰期、衰退期的造型、筆法、用墨、設色、印章、落款、用紙絹等特征。各大博物館、美術館都藏有大量近現代中國畫名家的作品,并經常不定期地對外展出; 信譽好的拍賣公司每年舉辦的春秋兩季大拍,也上拍大量近現代中國畫名家作品,且拍前都有預展。雖然這些作品不能保證全部是真跡,但絕大多數應沒有太大爭議。初學鑒藏者,只要有機會,就要多去看看這些展覽,不能走馬觀花式地看,應當慢慢地看,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心反復琢磨、品味,目識心記每一位畫家各個時期的風格與筆墨特征。
在大量接觸原作的同時,還要多看介紹和研究近現代中國畫名家的書籍、文章,加強文化與美術理論修養。近現代名家都出版有不少畫集甚至是全集 (但“全集”遠遠不全),近年來雖有少數出版社為了謀求經濟利益,對私人出資出版的藏畫集把關不嚴、甚至根本不把關,使不少贗品得以包裝上市欺騙讀者,但這些畢竟是少數,不能草木皆兵、因噎廢食,有人說,1993年中國出現藝術品拍賣以后,出版的畫集都不能相信,頗有些以點帶面、危言聳聽。其實,近20年來,多數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畫集、研究專輯,特別是大型全集,都經過了比較嚴格的審核,有些甚至是畫家本人親自把關 (如《吳冠中全集》 ),有爭議的贗品很少。
鑒定近現代中國畫,必須備一些近現代名家書畫集 (最好是全集)、常用印章集、信譽好的拍賣公司圖錄等常用的參考資料,多翻看、研究這些畫集、圖錄中的作品,鑒定時可以用畫集中的作品為標準,反復比對、品味,最后做出真偽判斷。
以研究八大山人而著名的美國華裔學者王方宇先生 (1913-1997 ),也研究收藏齊白石作品。王方宇曾說過,(鑒定齊白石的畫)不能光靠幾個權威說了算,這樣不科學。可以把公認可靠的齊白石書畫,按年代排序,以內容分類,做一個齊白石作品編年系列,遇到某件作品要鑒定時,拿同時期的作品逐一比較,仔細研究,才解決問題。其實,不只是齊白石,對于任何一位近現代中國畫大家,都有條件像王方宇先生倡導的那樣,以年代為序,建立一個編年系列的真跡標準圖譜,并以此為鑒定的參比依據。遺憾的是,目前還未見一本這樣的標準圖譜被出版,這是一項全面、細致、科學的系統工程,在急功近利的現代浮躁社會,很少有人愿意下大功夫、花大氣力做這件事。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近現代中國畫大家作品的圖片,很多也被傳到了網上,其中有些是來自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有些是來自畫集,還有些是來自大型拍賣公司的圖錄。有志研究、鑒賞書畫者,也可從網上下載、收集這些名家真跡的清晰圖片 (要注意: 網上也傳有贗品,應仔細分析,避免收集),以年代為序,在微機上為所研究、或喜愛的畫家建立一個編年系列的標準作品圖片庫,當遇到需要鑒定的作品時,就可打開標準圖片庫,找到相對應年代的作品,進行比對、研究、鑒定。
建立編年系列的標準作品圖庫的同時,還要在實踐中反復加以驗證,不斷修正和充實對某一畫家標準作品的認識,特別是對一些畫得不好的或風格不典型的真跡的認識。總之,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要在鑒定與收藏的實踐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觀察比較,找出其內在的規律與聯系。這一切,都要靠 “目鑒”來完成。
近現代畫家的存世作品很多,可參看的原作、畫集、圖錄也不少,完全有條件作充分的對比來定真偽,故絕大多數作品僅靠 “目鑒”就能解決問題,并不一定需要查找文獻資料,當然,有文獻資料做旁證,會增加一定的說服力。但要特別注意,對于畫集、文獻著錄過的作品,也不能輕易相信,必須考證著錄是否真實可靠; 即使著錄真實可靠,作品還有可能被人用現代高技術手段克隆,因此還必須進一步考證作品是否就是著錄中的原作。
上一篇:中西融合型寫實藝術大師徐悲鴻
下一篇:如何欣賞近現代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