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中國畫的過程不僅需要對作品本身做認真地分析、研究,還需要對國畫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創意有所了解,這就必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藝術品味,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優劣。特別在現代的文化背景下,有些人大呼 “回歸傳統” ,有些人大搞 “創新” ,如果對傳統沒有多少了解,甚至對什么是真正的傳統一知半解,又談何去創新?但學習傳統并不是要固守傳統,固守傳統充其量也只是復制、重復古人,沒有意義。這就需要現代中國畫家既要學習和繼承優秀的傳統,又要勇于理解并善于吸收外來藝術之長,大膽融合創新。
欣賞中國畫首先是看畫面的整體氣韻,用中國畫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 “神似” ,然后再看作品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后才看作品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畫的實質,因為 “神韻”也就是 “氣韻生動” ,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當然,要體驗到畫中 “神韻”并非易事,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國畫基本知識,最好還要懂得些西畫,并通過練習書畫來培養感覺與悟性。
繪畫創作是精神產品,繪畫欣賞則屬于精神享受。只有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才算是文藝活動的全部。作者和賞畫者以作品為媒介,達到溝通、交流、傳達、接受、拓展與反饋,發揮出繪畫的社會功效。這就涉及主觀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問題。
審美感知就是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中國畫作品本身,可以去感知: 作品上畫的內容是什么?畫的是否神形兼備?色彩是否生動和諧?線條是否流暢、遒勁?表現手法是工筆還是寫意?……這些都來自賞畫者直觀的感受。
審美理解是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 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對作品的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觀畫者的思考能力,透過作品,感悟到作者的思想;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到作品的情調;還可以結合作者的經歷、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有了審美理解,藝術的審美欣賞并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藝術具有能動作用,欣賞并不僅僅是被動地、靜止地接受,欣賞也是一種創造,如同藝術家在創作時一樣,要有形象思維。作品是引發欣賞者藝術想象的導體。正因為如此,藝術欣賞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不僅是著眼點、鐘情點不盡相同的原因,也由于賞畫者個人的修養、閱歷、情緒、審美情趣不盡相同,會造成看到與看不到、感興趣與不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審美感知與審美理解后的審美創造,是建立在審美經驗、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深厚積累的基礎上的,對中國畫進行豐富的聯想與升華,從而又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藝術享受與啟迪,欣賞中國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
審美也應該包含在人類廣義的認識之中,任何一個認識都是在多次反復實踐中獲得的。中國畫欣賞能力的提高,要靠長期的積累,大量接觸好的作品,見多識廣,自然由外行變為內行,感悟到中國畫“氣韻生動”之真諦。要達到見多識廣,就要“博觀” 。博觀,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欣賞中國畫,首先應當多看中國畫作品; 即使只喜歡寫意山水畫,也不妨看看人物、花鳥等其他類作品,這樣有利于全面認識中國畫的藝術表現規律。第二,不要囿于中國畫一個畫種,也要看看油畫、版畫、雕塑以及民間美術作品等,從比較中把握美術創作的普遍規律。第三,還需要追述歷史,既要看看近現代中國畫作品,也要常去故宮的繪畫館、上博等大博物館、大拍賣公司的古畫預展,親眼目睹古典名畫原作,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國畫傳統之精髓。第四,還要瀏覽外國美術作品畫集,參觀各種國外美術作品展覽,這樣可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近現代中國畫的融合與創新。第五,最好具有廣泛的藝術興趣,對文學、電影、電視、戲劇、音樂等其他藝術也要留意,這樣對欣賞中國畫有觸類旁通的作用。知識面廣了,審美經驗積累得多了,猶如身體吸收了多種營養元素,審美能力自然會大幅提高,能夠多渠道、多方位、深層次地欣賞中國畫,不僅獲得感悟,還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藝術思維,比較品評乃至聯想、生發出新意。
上一篇:天趣型全能藝術大師齊白石
下一篇:近現代中國畫中的真偽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