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大散關》陜西名勝簡介
在寶雞市西南陳倉故道大散嶺上。大散關,因地處大散嶺故名。
大散關,宋以前稱散關,宋以后習稱大散關,關口北山崖鐫刻“古大散關”四大字,關下豎有“古大散關”碑石一通。清姜河穿關而流,川陜公路擦崖而過,寶成鐵路從關北石壁鑿洞而行,地當秦嶺之咽喉,川陜交通之孔道,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實乃歷史名關之一。
所謂關中者,是指渭河流域,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東有函谷關,秦川居四關之中,故曰關中。
大散關,據《寶雞縣志》載:“散關在大散嶺上,為秦蜀襟喉,南山自藍田而西,至此方盡。又西則隴首特起,汧渭縈流,關當山川之會,扼南北之交。”據《中興四朝志》記載:“在寶雞南,為秦蜀往來要道,自關至和尚原才咫尺,兩山關控斗絕,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實表里之形勢也。”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史上在大散關發生的軍事斗爭有70多次,由此可知此關之重要性。
登大散關嶺,沿99級石磴,繞過陸游祠,可直達關樓舊址。
歷史上武王伐紂、秦始皇統一六國、漢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三國曹操西征漢中張魯、諸葛亮二出祁山攻陳倉城、安史之亂時玄宗入蜀、后梁太祖朱溫攻鳳州城、宋太祖趙匡胤滅蜀等都經過大散關。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元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九年,1131年)金兵10萬之眾進犯散關,宋秦鳳總管兼知鳳翔府吳玠與弟吳璘在和尚原打得金兀術割須逃竄,后人為此在關西建吳公祠,祀吳玠兄弟倆。此后60多年間宋金曾在此關反復交戰。明太祖朱元璋定四川、清圣祖玄燁削三藩,也通過此道。在大散關前,灑鮮血、埋白骨的歷代征戰者,不計其數。
昔日大散關,道路崎嶇,行走不便。1936年在此山中修筑一條公路,寬僅二三米,時有坍方,時通時斷,寶雞到廣元就得走12天。
解放后,川陜公路、寶成鐵都經過大散關附近,日過汽車2000多輛,寶成鐵路還建成電氣化,20分鐘即有一列火車通過,大散關下每天火車吞吐量7萬噸貨運量,運送旅客2萬人入蜀,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
上一篇:《西安·雁塔區·大慈恩寺和大雁塔》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