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商山書院》陜西名勝簡介
在商洛市老城區東門里東大街東端北側。商山書院是以商州名山商山命名。初在城北金鳳山麓大云寺,為商洛道道臺郗元洪所創建,創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566年)年間,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十三年(1585年)移州城東八里東龍山。萬歷十八年(1590年)商洛道道臺蘇浚又把書院遷回原址。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十五日,闖王李自成部將袁宗第攻商州,明地方官軍以書院為城北據點,負隅頑抗,起義軍遂燒毀書院。
清高宗弘歷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王如玖復建商山書院于舊址。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羅文思上任,第二年捐俸銀240兩,買武生王林海東街莊基地3畝2分,并帶房16間;又捐銀48兩,買平民冀建都旱地6畝;乾隆二十年(1755年)捐銀120兩,遂買料開工,親自督修,位置在城東門內東大街東端,即今商州市城關中學現址。
商山書院大門門聯:賢才輔而天下治;師道立則善人多。
大門內設置屏風門,上書朱子《白鹿書院學規》全文;左右石刻羅文思所撰文《相題說》及《惜字引》。
二門的門聯為:云涌商山騰墨采;雪翻丹水蹴文瀾。
二門內為大廳堂,中正為陜西巡撫陳弘謀題額書“大有事在”;堂聯仍用明代蘇浚舊句:天錫九疇,神物肇興洛水;圣敷五教,人文獨賁商山。
大堂楹聯為:六經開道化;三席引儒珍。額為:商山書院。羅公在商州知州13年,從第二年起每年皆以俸銀資助書院,他還勸巨商富戶,也為書院捐助經費,并延請當過洛南縣令的鐘麟書為書院山長(即今之院長、校長),還延請當過四川綿州州判和河南睢州知州的王學遜以及曾任戶部主事、江南泗州知州的陳慕楷等退休官員,到書院執教或為山長。羅公如此重視書院和商州教育事業,為人們所敬仰。
羅文思,字白睿,號勉夫,四川合江人,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鄉試中舉奪魁而為解元,乾隆八年(1743年)御旨特賜縣令,歷任陜西白河縣、商南縣、蒲城縣令,乾隆十八年由蒲城升調商州任知州,治商13年,政績斐然,廉潔奉公,勤政愛民,重教興學,州民感恩戴德,在商州城內東大街建生祠3間,祠名報功祠,祠內塑羅公像1尊。此外,還在商州境內靜泉山、銅佛龕(今稱羅公碥)、龍駒寨(今丹鳳縣城)等處建羅公祠,塑羅公像,以紀念其功績。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尹昌齡任商州知州,九月朝廷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尹知州遵旨,積極籌款建房,在翌年二月宣告成立商州中學堂。他也帶頭捐俸銀,倡巨商富戶也捐資助學,提取龍駒寨(當時未成立丹鳳縣,還屬商州原商縣所轄)幫頭款歸學堂,并從湖北等地延請學堂的總教習(相當于今之教務長),兩次購圖書80000余冊給學堂,勸士紳魏鳳翙捐城內背街私宅一院,并購臨背街的張、謝、王三姓街房兩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了天橋,把學堂南,北兩部分連接起來,并不斷擴建校舍共184間,收多公祠為中學堂所附有,設蒙養學堂。校內建釋尊祠,祠為3楹,中位奉祀孔子,左奉祀先賢倉頡、商高;右奉祀鄉賢王尚文等10人。所有這些教育政績,上級是知道的,所以這年6月陜西巡撫升允通令各府、州、縣,嘉獎尹昌齡。時隔僅兩個月,就把尹升調鳳翔府做知府。離任前商州士紳舉行隆重的歡送會,還在學堂門口立碑,碑書尹昌齡撰文《創辦商州中學堂碑記》,記載了辦學事跡和銀兩支收項目。在尹離開商州的那日,商州中學堂師生、商州士紳、民眾,夾道歡送5里不絕。
辛亥革命后,商州中學堂改名為商山中學。后來,邵力子當陜西省主席,大力支持和贊助該校,于是在1936年改為陜西省立中學,校名也曾幾易,或商山,或商州,或商縣,但省立中學格局不變。中經名人于右任、李儀祉、劉壯武、王希賢、陳槐堂、周樂天等人,或為校長,或執教,這所學堂或學校,都一直為商洛地區的最高學府,一直保持到20世紀50年代,從這里走出一批又一批文人學士,譽滿三秦,名揚海外。
商州書院里珍貴之文物,莫過于商山書院碑,碑中行刻“商山書院”4大大字,額刻中等字“皇清”2字;上銜刻“乾隆十九年(1754年)歲次甲戌五月吉旦”;下銜刻“知商州直隸州事西蜀羅文思立”。
此外,書院還立有感戴碑,碑中行刻文“郡太守羅公捐俸創建書院闔屬紳士感戴碑”18個大字;上額鐫刻“皇清”2個大字;上銜刻“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歲次戊寅嘉平月上澣之吉”;下左刻碑文內云:“公名文思,字白睿,號勉夫,四川直隸州合江人,戊午解元?!边@兩通碑石,至今尚在。
上一篇:《咸陽·唐順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商洛·四皓墓》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