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韓城·龍門》陜西名勝簡介
在韓城市龍門鎮黃河岸邊。龍門是黃河岸邊對峙如門闕的黃河長25公里峽谷的出狹口處,據清乾隆《韓城縣志》第一卷上記載:兩崖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唯神龍可越,故曰龍門。縣志還說,龍門山石崖上鑿刻“龍門”二大字。據《禹貢》所說,大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是禹鑿龍門之故地,故又稱禹門。關于大禹鑿通龍門之記,在《尚書》、《史記》中均有記載。《拾遺記》說,大禹鑿龍門時至一空巖,探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三秦記》中魚躍龍門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據傳每年暮春,下游鯉魚結隊而來,欲一舉而躍龍門,方可“魚龍變化”而升天,凡越不過者,有知難而退之,有龍門上喪生之,能躍龍門者,只有72尾。
龍門兩岸人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勞,在龍門兩岸建有禹王廟,韓城方面的禹王廟據說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年間所建,險拔峻秀,其樓臺亭閣,雕梁畫棟,絢麗異常,可是日寇的炮火毀了人們紀念大禹的禹王廟,廟址今存廢墟,唯存抗戰前照片珍貴文物。
龍門,是秦晉交通要沖,自古為兵家所爭之地,周襄王姬鄭七年(秦穆公十五年,晉惠公六年,前645年)秦晉兩國“韓原之戰”,秦兵從龍門渡黃河擊晉,俘虜了晉惠公。隋末,李淵起兵太原,大業十四年(618年),從龍門渡河取關中而有天下。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四年,1126年),金將婁宿在冬季越龍門冰橋而取宋之關中。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國永昌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由陜西渡龍門馳騁晉冀,進而入北京推翻明朝。
龍門,夏天濁浪排空,冬天大雪冰封,每到“驚蟄”春暖解凍,河水勢大浪猛,所以自古有“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的詩景,“禹門春浪”,為韓城八景之一。1972年5月在龍門建起鐵路、公路兩用橋,主跨度144米,天塹變通途,秦晉兩省往來,大為方便。
上一篇:《咸陽·三原縣·龍橋》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寶雞·隴縣·龍門洞》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