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子長縣·北鐘山石窟》陜西名勝簡介
在子長縣安定鎮(zhèn)北鐘山南麓。北鐘山石窟古名石宮寺,也稱普濟寺、大普濟禪寺。又稱萬佛樓,俗稱萬佛洞。
萬佛洞開鑿于北宋英宗趙曙治平四年(1067年)面向南,東西長20米,進深14米,高9.5米,洞中央基壇,東西長11.5米,進深5米,高2.5米,壇上有8根方石柱支持窟頂,窟頂又鑿3個藻井,藻井之下,基壇之上,有3組佛雕像,每組均有1佛2弟子。中組為釋迦牟尼,兩旁有騎象的普賢和騎獅的文殊2菩薩,及迦葉、阿難2弟子;左右兩組之中佛為釋迦的化身和應(yīng)身佛,有人說是三界佛。在8根石柱和洞壁,浮雕小佛成千上萬,面皆鍍金,造型各異,栩栩如生。
據(jù)《安定縣志》記載,安定(今改子長)的石宮寺,“前俯河漘,上薄鐘山,洞宇幽深,樓閣重疊。”“金碧輝煌,千人石邊,獨開生面,萬佛洞里,別有洞天。”萬佛洞為主洞,有7間廊檐與5大間大殿相接,據(jù)《安定縣志》記載,這里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萬佛樓、鐘鼓樓等。這里外有圍墻,是北鐘山石窟的主要洞窟和主要建筑群集中之地,可惜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遭北虜兵火之災(zāi)。清高宗弘歷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復。而今,尚留大殿、石碑坊、萬佛洞、中門及主洞和周圍一些較小的石窟的一些石刻造像及一些寺院的房屋和窯洞等。還有萬佛洞上面的6角7級高16米的磚砌寶塔。
北鐘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渭南·富平縣·北周成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西安·長安區(qū)·華嚴寺、塔》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