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黃山·黃山“四絕”
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號稱黃山“四絕”,歷來備受人們推崇。
十大名松
黃山松大多生長在石縫中,千姿萬態,競異爭秀,令人耳目一新?!笆竺伞泵麚P天下。生長在黃山南部玉屏樓獅石前的迎客松為黃山第一名松,它枝干挺勁,雍容端莊,長枝均伸向一面,恰如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方來客。如今,它不僅是黃山的標志,也是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象征。接引崖下散花塢半峰有株“擾龍松”,又名為“帝松”,裂石而出,主干高不足2尺,而枝叉斜拖曲結,彎曲蟠繞達3丈多。松根長數十丈,透石而出,穿石上下,十分奇異。此外獅子峰名松也很多,“獅子林”附近有“寶塔”、“麒糜”等奇松,“薄團”、“鳳凰”等古柏。獅腰清涼臺側有名叫“破石”、“扇子”的古老奇松?!缎煜伎陀斡洝分忻鑼懱於挤屙斏系乃蓸洹坝星v橫者,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碧於忌徣A峰附近諸峰“絕巘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黃山松以優美奇崛聞名天下,一些歌詠黃山松的詩篇也因傳神地寫出了此地松樹特有的氣骨而馳名于世。
黃山云海
黃山云海,瞬息萬變,妙不可言。有東海、西海、后海之說。站在光明頂上,東海西海盡收眼底。西海群峰景色尤為秀麗、深遠。這里眾峰挺立陡峭,像許多把利劍直插天空,知名的有雙筍峰、尖刀峰、飛來峰等等,云霧繚繞時,如大海中的無數島嶼。云海變幻,山峰也出現各種景象,歷來有”“仙人曬靴”、“仙人踩高蹺”、“仙女繡花”、“老僧打鐘”、“武松打虎”等奇觀。郭沫若《黃山之歌》寫道:“森羅萬象,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緩,勝似夢境之迷離。”玉屏樓也是觀看云海的好地方。徐霞客稱這里“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回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在天都峰上觀看云海,“霧氣來去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橋,時沒為銀?!保茖尤绫捡R、風檣,彌漫回合,蕩胸撲面,風光奇美。
黃山溫泉
黃山溫泉古名“湯泉”、“湯池”,也叫“朱砂泉”、“靈泉”,與驪山的礬石泉(即華清池)、安寧的碧玉泉并稱為我國溫泉中的“三奇”。黃山溫泉位于黃山紫云峰下逍遙溪冰川幽谷北面,與迤邐綿延十里的桃花峰隔溪相望,這里地勢開曠遼闊,風景嫵媚秀麗,是游人入山的第一站。康熙十八年《黃山志定本》詳細描繪湯泉舊貌,云:“口如碗大,出于洞澗”?!笆靥斐桑L丈許,闊半之,深不逾三尺,瑩澈見底。旁有欹石,碧色可枕。上蒸氣如甑,下布細砂。砂中沸泡噴涌蟹眼魚眼,以次上升,旋而成珠,迸散而四射。”現在泉邊石壁上,有明代萬歷年間題刻的“天下名泉”四字。此外尚有“不浴心也清”、“陰云潛月”、“飄然欲仙”、“冷暖自知”、“蒸氣”等題刻。
黃山溫泉具有治療作用。傳說軒轅黃帝服用仙丹后,在此溫泉中沐浴浸泡七天七夜,脫胎換骨,返老還童,乘龍飛升。民間也有說:溫泉邊一個美麗善良的珍珍姑娘救護了一只中箭受傷的小鹿。小鹿就從山里銜回了一枝靈芝仙草,吐在泉水里,溫泉從此變成能醫治百病的靈泉了。在歷代溫泉賦中有這樣的句子:“飽浴之忽饑,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開朗,勞浴之營味安和……”“香泉一浴,身輕疾愈。”據云溫泉能使白發變黑。唐代賈島在《紀溫泉》中也寫道:“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馬返骨髓,發白令人黟?!睖厝€可以之泡茶、釀酒,“朱砂常飲愁能化,浴過靈泉骨自香”。
黃山溫泉,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頌。唐李白云:“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杜荀鶴云:“聞有靈湯獨去尋,一瓶一缽一兼金。不愁亂世兵相害,卻喜寒山路入深”;明末清初大畫家石濤在《黃山八勝圖》里寫道:“游人若宿祥符寺,先去湯池一浴之,百劫塵根都洗盡,好登峰頂細吟詩”;桐城派古文學家劉大櫆在文章中稱贊:“黃山之泉,清芬無硫氣……蓋天下多溫泉,而黃山為之冠也”。郭沫若1964年游黃山后,亦感嘆道:“尚有溫泉足比華清池”。
舊說黃山溫泉為“朱砂泉”,清《黃山志定本》、《黃山領要錄》等古籍多次記載了它涌出紅水的情形?!饵S山志定本》云:宋元符三年何悟深編寫的《黃山》也記載了歷史上發過的一次朱砂水。1933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也寫道:“溫泉中含朱砂質,即偶折松枝,中亦含赤色之朱砂?!爆F代科學考察證明:黃山溫泉、溪水和巖石、土壤中,并無朱砂存在。至于溫泉“變赤”,是由于黃山花崗巖風化后,變成含有氧化鐵的紅色砂土。在地殼運動加劇時,底層的紅砂受震動而隨水涌出使泉變紅。
黃山怪石
《太平御覽·地部》稱:黃山諸峰“悉是積石,有如削成,煙嵐天際,雷雨在下”。在峰巒溝壑間,到處可見各種形狀的大小奇石。大者石林聳峙,石筍羅列;小者玲瓏剔透,鬼斧神工。似一座大型石雕展覽館,加之云彩襯托、松樹點綴,使人浮想聯翩。難怪有人吟道:“瘦骨摩天聳異觀,參差百出幻天端。周遭一看何非石,六六峰頭獨耐看。”也難怪黃山怪石會有“無石不玲瓏”的雅譽了。
黃山奇石,附會著許多故事、傳說,令人稱奇叫絕。
孔雀戲蓮花。蓮蕊峰畔,有一塊巖石,酷似一只拖著長長彩尾的孔雀,正滿懷深情回眸凝望蓮花峰;巍峨蓮花峰,恰似一朵“蓮花”仰天怒放。云遮霧掩中,仿佛孔雀正要展翅飛向那朵飄香的蓮花;“蓮花”也嬌羞地點頭微笑。傳說蓮花峰是蓮花仙子的化身。一年,瑤池的蓮花仙子下凡來到黃山,與孔曉結成夫妻,過著美滿幸福的人間生活。不料,王母派白鶴童子擒拿蓮花回去。蓮花把孔曉變成一只孔雀,與白鶴搏斗。靈霄天將趕到,用手向孔雀一叉,孔雀落地,化成孔雀石。蓮花悲憤交集,化火自焚。在她自焚的地方,高高聳起一座巨大山峰——蓮花峰。
猴子石。獅子峰海拔1690米,如一只臥地雄獅,這一帶風景多而且集中,民諺說:“沒到獅子峰,不見黃山蹤?!豹{子峰頂有巧石,形如石猴?!昂镒印眮辛⒃坪V蠘O目遠眺,觀賞海上的銀濤雪浪,所以這一景叫“猴子觀海”;而當云消霧散時,它又愉快地望著對面太平縣的千里平疇,故此景觀也叫“猴子望太平”。相傳孫悟空由石猴修煉成活猴,就把他的原身石頭扔到獅子峰頂,當時,它是蹲著的,好像在吃桃,腳底下的幾個石頭就像是堆著的桃子。后來,猴子站起來,成了現在的樣子。原來,石猴看不慣黃山大財主臧員外欺壓一對兄弟,飛沙走石,砸死臧員外,淹沒了臧員外的房屋田園。石猴怕飛石砸傷他人,就站了起來,注視著太平縣方向。以后,石猴再也沒有蹲下去。
仙人指路。由云谷寺到獅子林,再下“入勝亭”,在石橋上仰面可見前面兩座山峰之間,有一狀如喜鵲的巧石翼然而立,好似剛落到一株松樹上,這即是巧石與奇松構成的美景“喜鵲登梅”;但從側面看去,“喜鵲”卻成了身穿飄逸仙袍的仙人佇立高崖之上,舉手指示著皮篷方向,這即是“仙人指路”。這個為游人指路的仙人是八仙中的韓湘子。有一年,他來到黃山,面對雄奇秀麗的景色,竟樂而忘返。一年一度八仙聚會的日子到了,韓湘子沒有出席,眾仙派老成持重的張果老前來尋找,逼其回去。張果老本來騎著驢子在前面走,后來因為要監督韓湘子,同時也愛戀黃山景色,便索性轉過身去,倒騎驢子。據說,張果老倒騎驢即是從那時開始的。韓湘子呢,先是不情愿地跟著,后來終因留戀黃山而化身為這塊奇石。
鰲魚馱龜劍為松。鰲魚峰位于黃山中部,海拔1780米,其形正如一條張嘴遨游的鰲魚。峰前有幾塊石頭,遠眺好似螺螄;峰背也有一系列巧石美景,都各有來歷。傳說一條修煉千年的大鰲魚吐水淹山,企圖把黃山變成汪洋大海,正在這緊要關頭,一個少年一劍把巖石劈成幾塊,化為幾個大螺螄,立即把鰲魚吐出的水吸個一干二凈。少年又用寶劍把一塊巨石向上一挑,那巨石從半空中砸下來,變成一只大海龜死死壓在鰲魚身上。鰲魚昂首掙扎,少年手起劍落,斬斷鰲魚的頭。隨后把寶劍擦洗干凈,插在天海的“玉池”邊,又脫下靴子洗盡血污,曬在西海。如今,人們在鰲魚峰背還能看見一條巨大的鰲魚馱著一只石龜,這就是“鰲魚馱金龜”。鰲魚被砍下的頭,仍對著面前的螺螄張開大口,瞪著大眼,想把它們一口吞掉,這就是“鰲魚吃螺螄”。當年少年插寶劍的地方長出了一棵古松,這就是“古劍松”;而少年脫下來曬在西海的靴子,現在還在那里,這便是勝景“仙人曬靴”。
金雞叫天門。在天都峰西側,半山寺對面高空的懸崖上,有一組巧石。從半山寺門前看去,仿佛是一只金雞正頭朝著天門坎,振翅欲啼,所以叫“金雞叫天門”;從龍蟠坡或天門坎看去,則又仿佛是五個老人正攜手扶杖,向著天都峰攀登,所以又名“五老上天都”。這兩個景致都和一個故事有關:很久很久以前,天門坎有兩扇巨大的石門,終年緊閉。有一天,西岳華山的五位道長,想要暢游黃山,被石門擋在天門以外。五位道長一起搖身變成金雞,叫開了天門。他們飽覽黃山仙境后,下山來到天門坎,卻發現兩扇石門又關了起來。為了后人不再被天門所阻,他們變成一只大金雞,天天向著天門坎啼叫,守門的天兵每天都得應聲打開天門,久而久之,天兵們感到太麻煩,就不再關天門了。前人有詩曰:“云外飛來翅未收,峰前玉立幾千秋。雄姿不怕風和雨,日對天門叫不休”。
鯽魚背。登天都峰頂,鯽魚背為必由之路,這條“鯽魚”的背脊約有十幾丈長,卻只有兩三尺闊,兩側是萬丈深谷,深邃莫測。清人許全治寫道:“無意吞舟歸北海,何心借水躍昆明。游人盡是批麟客,竹杖芝鞋脊上行。”這條“鯽魚”,來歷相當不凡。傳說,魚只要跳過龍門,就可以變成龍,上天入地,神性無窮。有一條鯽魚,每年都跟鯉魚一道去跳,可是無論它如何努力,總是跳不過去。一位仙人開導它說:要跳過龍門,先得為人間辦一件好事。于是鯽魚游到了號稱“黃?!钡狞S山,置身在通往天都峰頂的一條峽谷間,聳起脊背,給游人當橋。千年之后,仙人說:“你可以跳龍門成龍了。”可是,鯽魚已經深味到為人類造福的喜悅,便再也不想去跳龍門了。
醉石·鳴弦泉
除“四絕”外,黃山又有李白醉石與鳴弦泉,以獨特的情韻,講述著悠遠美妙的故事。
在黃山圣泉峰下,有一塊巨石,石上刻有“醉石”兩字,它兀立溪旁,與附近山峰不相連屬,顯得傲岸不群。傳說當年李白攜酒漫游黃山,來到鳴弦泉時,見一架石琴橫放于泉下,崖上泉水滴答下落,“琤琮”有聲,時而纏綿溫柔,時而凄涼悲哀。李白頓時詩興大發,在泉邊一巨石上坐下,飲酒朗吟。酒酣之際,不禁繞著大石奔走。最后,詩作成了,人也醉了,剩酒流于石上,石頭也跟著醉了。后人便把此石叫做“醉石”,把其旁泉水叫做“洗杯泉”。據說那泉水至今還帶著酒香。
在醉石不遠處,有一石橫臥于山麓,長約10米,高約1.5米,狀似古琴。泉水從山上石竇中灑下,細如銀弦,泉水擊石,如珠落玉盤,恍若天仙演奏出的婉妙柔曼的樂章。明人黃汝亨詠此景道:“山空滴瀝下如注,轉覺飄瀟若風雨。卻按宮商仔細聽,二十五弦俱不住?!?br>
傳說古時,黃山南麓一才女秦巧卿,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她聽說情郎在黃山出家,便帶上心愛的古琴,上黃山找尋情郎。剛上山,就遇到一只猛虎,她彈起古琴,琴聲憂傷凄慘,猛虎被她的琴聲打動,悄悄地走了。走到始信峰,一道深淵攔路,她又傷心地彈起琴來,對面絕壁上的古松慢慢地把一根枝椏伸到她身邊。巧卿踏上枝椏,過了深淵。這棵古松,就是黃山十大名松之一的“接引松”,它現在還在始信峰渡仙橋邊。巧卿找遍了黃山七十二峰,卻不見情郎的蹤影。她走過醉石,再也走不動了,于是彈起琴來,用琴聲呼喚情郎。那琴聲一直響到今天,有人在鳴弦泉旁石壁上題詩云:“石崖懸琴琴最寒,五更三點是誰彈?清音流出相思淚,日照風吹竟不干?!?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古琴臺·高山流水話知音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黃浦常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