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鄂西之旅·神農架·莽莽神農藏瑰寶
神農架是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房縣、興山、巴東、保康等縣之間,面積達3250平方公里,是我國著名的林業基地和自然保護區。這里地勢一般在海拔千米以上,神農頂、大神農架等六座山峰高達3000多米,屬大巴山山脈褶皺帶,為造山運動所形成。這里有兩千多種優良野生植物,一千多種中外稀有殘余樹種,有大片大片第三紀古老植物群落和現代植物群落。林間棲息著五百多種珍禽異獸,屬國家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達二十多種。神農架以它那神奇的傳說,神奇的景觀,神奇的植物,神奇的草藥,神奇的動物,還有那神奇的野人之謎,令無數科學家為之著迷,使眾多旅游者心馳神往,不思歸途。人們把它喻為大自然的標本庫,一部墨綠色的天書,一幅保存完好的洪荒時代的風光畫卷……
神農與神農架
相傳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作糧食吃,哪些是治病的草藥,誰也分不清。當時一位出生在湖北隨州厲山的神農氏,為解除百姓的饑餓和疾病,帶領一批臣農,來到了西北一座荒無人煙的巍巍大山腳下。只見高聳的山頂半截插在云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布滿青苔。神農氏帶領人們砍木桿,割藤條,靠山崖搭起了一層一層的架梯,整整搭了一年,共三百六十五層,才搭到山頂。他們攀架上頂,采百花,嘗百草、分辨出麥、稻、谷、豆、高粱能充饑,嘗出三百六十五種草能作藥治病。于是,有了五谷,有了《神農本草》。神農嘗完了百草,準備下山,可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發芽,年長日久,竟成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一群仙鶴飛來,把他接上天。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人們給這片浩瀚林海取名為“神農架”。
原始風光與奇洞異穴
神農架原始風光如詩如畫,奇異迷人。這里云山茫茫,煙樹蒼蒼;奇花異草,爭芳斗妍;瀑布掛彩,巖洞藏奇;珍禽異獸,出沒其間。林區主要有十八景,各有風姿:“千年古杉”(小當陽)、“飛鴿展翅”(珙桐林)、“高山盆地”(大九湖)、“龍泉飛瀑”(龍洞子)、“天門云海”(天門埡)、“金燕戲洞”(燕子洞)、“石林峰劍”(南天門)、“犀牛望月”(月亮洞)、“臘梅傲雪”(紅巖嶺)、“陰峪大鯢”(陰峪河)、“盛夏冰宮”(冰凍山)、“洞天塔群”(山寶洞)、“仙女送郎”(送郎山)、“天橋飛渡”(天生橋)、“神農絕頂”(神農頂)、“石林云雨”(風景埡)、“梭羅雄姿”(三里荒)、“紅坪畫廊”(紅坪)等。另外,還有被稱為“神農第一景”的風景埡等。
神農架的奇洞異穴也極有特色。
先說冰洞。冰洞在冰洞山頂的獨秀峰山,海拔2300米,位于山腰凹陷處的陡壁間。冰洞口高約10米,寬3米;洞體高約25米,寬8米,深35米。冰洞三邊還有三個小洞,深不可測。
冰洞之奇,在于農歷三到六月春回大地或赤日炎炎的時節,洞內卻是冰凍世界。洞內地上是一座接一座、一層壓一層的冰盤、冰柱、冰垛、冰盆;最多最怪的是冰傘和冰蘑菇,大的高達丈余,小的有拳頭大。壁間遍綴冰旒、冰燭、冰墜。洞頂掛滿冰柱、冰劍,長短粗細相間,結成層層冰簾。滿洞寒光皎潔,妖嬈奪目。而且不論季節,稍消即長,從不中斷,天氣愈熱,洞內冰結愈劇。真可稱得上是一座天然“水晶宮”。
冰洞為什么六月結冰呢?相傳,當年神農氏遍嘗百草時,由于天氣炎熱,藥草常腐爛變質,他便將寶葫蘆放在這里,藥草放在里邊,長期不腐。于是,此洞就成了冰洞。
其實這是因為三月以后到四月中,洞內的地溫從冬天的和暖轉涼,這時洞外海拔2400米的冰洞山,仍是天寒地凍時期,強大的冷氣壓襲進洞內,這時從冰洞山頂朝天池底石縫中滲進冰洞的水,受洞外襲進的冷空氣的影響結成冰。到四月以后,由于漏斗盆地控制了洞外的氣流,熱空氣回升,冷空氣下沉,使盆腔內熱氣無法進入洞內,加上洞內原有強大的冰體影響著室內溫度,冰仍然只結不化,或不結也不化。所以,到了六、七月,人們仍能看到滿洞冰凌的奇異景象。
再說燕子洞。燕子洞在神農架海拔2400米的燕子埡右側山壁間。洞口高約20米,前為大廳,可容千人;右為幽洞,前直后曲,漸狹漸暗;左為天洞,斜穿壁,透射陽光;后為里洞,深不可測。一年四季,洞內短嘴金絲燕無數,多得隨手就能抓到。洞頂巖壁上燕巢成千上萬,密密麻麻,通常是五、六十個群集在一起,一個緊挨一個,十分雅致,構成一幅生動的生物圖案。這種燕窩和海上金絲燕所產的“燕窩”無大差別,也是膠質體、透明色,是很好的補藥。
燕子洞的燕子比愛在人家中銜泥做窩的“梁上燕”要小,嘴很短,毛為麻褐色,羽絲細絨,因此叫“短嘴金絲燕”,是遠古時代生活在海洋里的金絲燕的變種或亞種。遠古時代,神農架被浸泡在海域中,這種燕子隨著海水退去,山脈上升而留在了這里。
還有官封魚洞。神農架的魚洞很多,有鯽魚洞、無鱗魚洞等。官封魚洞在官封河的上游。洞口約0.8平方米,比河床高1米。此洞專產錢魚,鱗片形似古銅錢,頭小,肉肥嫩,味鮮美,一般每條重1斤左右,大的達5斤多。每年春季,春雨過后,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洞里的魚群便奇跡般隨泉涌出。當地農民只需用簡單工具,就可收獲上千上萬斤鮮錢魚。
關于錢魚,還有個神奇的傳說。有個財主發現了暗河的入口,在兩條鯉魚上掛上刻有其姓名、地址的金牌,放入暗河,后找來姓錢的兩兄弟,逼他們順水流方向去找出水口,取回金牌。兄弟倆經歷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出水口,并從成千上萬條鯉魚中找到掛金牌的鯉魚。這時,老二頓起歹心,砸死哥哥,獨占金牌。正好縣太爺路過此地,夢見錢老大告狀。縣太爺便命人將錢老二塞入洞內喂魚。從此,這個洞不再出鯉魚,出的都是人們喜愛的“錢魚”。
為什么又叫“官封魚洞”呢?相傳很久以前,當地群眾發現了這個魚洞,紛紛趕來捕撈。不料被東西兩山上的山霸知道了,都想據為己有,為此發生集團械斗。官府出面干涉,用一口大石磨堵住洞口,打上官印。這就是“官封”二字的來歷。
官封魚洞外接溪澗,內通暗河。入冬時魚群入洞取暖過冬,到來年春天,洞內的水相對轉冷,魚群便游聚洞口。待洞中水量增多,外溢水量增大時,隨著春雷滾動,魚群迫不及待地涌出洞口,回到河中,由此形成“春雷動,錢魚翻”的奇觀。
據不完全統計,神農架的奇洞異穴約有一百多處。洞洞稀奇古怪,如青蛙洞、蛇洞、老龍洞、金洞、銀洞、玉洞、風洞、雷洞,不勝枚舉。特別有趣的是從小當陽向下走,有一潮水洞,每日早、中、晚涌潮三次,每次漲潮半小時。這潮水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神奇植物與名貴草藥
神農架屬大巴山余脈的延伸部分,處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過渡區。海拔最高3105米,最低420米,平均1700米左右。氣溫依地勢高低而異。低山河谷地區年平均為13.8℃,低山向中山過渡區為12.2℃,中山向亞高山過渡區為7.4℃。最熱的7月,海拔2200米與2800米的地區,平均氣溫為24℃和18℃。這里年降水量一般為790—1500毫米。如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氣候條件,使神農架成為我國一座天然的亞熱帶植物園,人稱“綠色的寶庫”。
在這綠色寶庫中,除了一般常見樹種外,還有稱為古老孑遺樹種、屬于世界稀少或我國特有的植物,如珙桐、冷杉、香果樹、鐵堅杉、水杉、水青、鵝掌楸、領春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
在神農架千家坪生長著人稱中國鴿子樹的大珙桐,這是一種世界罕見的珍貴植物。早在三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珙桐尚分布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到了第四紀冰川期,珙桐等植物經受不了寒冷的襲擊,相繼滅絕了,只有我國部分地區因受冰川侵襲較弱,才幸存下來,繁衍至今,成為我國獨有的一種樹種。
珙桐樹干一般高達15至20米,葉子似桑葉,邊緣有尖齒。春末夏初,是珙桐花盛開的季節。枝條上成雙成對的乳白色苞葉,里面托著圓珠形的花團,苞葉似鴿子的雙翅,花團像鴿頭,風吹花舞,宛若白鴿翩翩欲飛。因此,歐美學者送給它一個雅號:“中國鴿子樹”。
關于珙桐樹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一說王昭君出塞后,每天清晨向南祝禱,以表思鄉之情。后來,昭君寫了一封信,讓從故鄉來的一群白鴿捎回。鴿子們一路搏風斗雨,穿云鉆霧,日夜兼程,飛到離家鄉不遠的神農架山中,再也飛不動了,便停在珙桐樹上,就在落枝的一瞬間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純潔的鴿子花。又說,古代一皇帝,有獨生女兒名白鴿,貌若天仙,才華過人。一日皇帝帶白鴿公主出游到一個村莊。白鴿公主偶遇村中一個眉目清秀、儀表非凡,名叫珙桐的小伙子,一見鐘情,遂瞞著父親將碧玉簪掰成兩截,一截擲給珙桐,作為終身誓約。皇帝得知后,派人殺了珙桐。公主聽到噩耗,連夜淡裝素裹跑到珙桐遇害的地方,撫尸痛哭,淚飛如雨。珙桐的尸體忽然化為小苗,形同半截碧玉簪,轉眼間長成大樹。白鴿公主伸展雙臂撲向樹冠,頃刻變成無數白鴿似的花朵掛滿枝頭。
神農架南部和中部海拔600至1400米的山坡上,生長著茂密的常綠大喬木——鐵堅杉。鐵堅杉系我國特有的松科杉屬植物,樹干高大挺直,一般都在40米左右。在小當陽后山坡上有株號稱“神農老樹”的鐵堅杉,粗壯嵯峨,魁梧驚人。據考證,此樹年齡估計在九百年左右,歷經宋、明、清各朝。它高達46米,胸徑2.38米,胸圍7.5米,六人也難合抱,樹干積材80多立方米。傳說古代山民為求福免災,曾在大樹根基部位被雷擊傷處,修鑿了一座樹廟,置神農像供奉,過往行人無不頂禮膜拜。后來,大樹年復一年增粗,不僅樹基根部傷口愈合,而且竟把神像包進樹身。又說古時有位姓康的山霸,聽風水先生講,此樹是采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長成,若用它作棺槨,尸體不朽。山霸即欲砍伐。當地山民得知消息,將鐵針打入樹身,使山霸無法下斧、拉鋸,才使這棵老樹保存下來。
如今,這棵鐵堅杉歷經千載風霜,干似青銅,叩之錚錚作響;樹身遍綴苔痕,有如斑駁銹衣,更顯其古樸滄桑,威風凜凜。人說在月白風清之夜,虔誠者抱樹貼耳細聽,可聽見樹內有娓娓絮語之聲,如泣如訴,如絲如縷……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都記載著神農架有豐富的藥材資源。據專家們統計,這里至少有一千二百多種中藥材,大宗的有黃蓮、當歸、黨參、杜仲、黃柏、柴胡、黃芪等,名貴的有田七、天麻、貝母、靈芝、八角蓮等;抗癌藥物則有三尖杉、天花粉、半邊蓮等。還有些特別名貴的草藥,生于偏僻、險峻的地方,難以采集,或稀少難找,更難以栽培。它們大多有著生動美麗的名字,如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文王一枝筆、七葉一枝花等,且都伴有動人的傳說。
頭頂一顆珠,學名叫延齡草,生長在2000多米的高山。尺把高的獨桿上,長有三片桃形綠葉。夏天,頂端開一朵黃燦燦的小花;秋天,結出一顆豌豆大的深紅色果實,叫作天珠。故人稱它是“夏開一支花,秋結一顆珠”。它的塊根叫地珠。其根莖及根、果實均可作藥,具有鎮靜安神、活血止痛、消腫、除風濕之功效。傳說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交界處,各有一對夫婦相親相愛,生活得很幸福。后來三國戰亂不止,三個丈夫戰死沙場。三位寡婦悲痛萬分,各帶了一撮家鄉黃土外出逃難。在神農架的深山里,她們碰到一起,各敘戰亂之苦,結為姊妹。她們盼望天下太平,好早日回去,可三國征戰不止。于是,她們每天手捧黃土,對天禱告。她們的哭聲終于感動了風、雨二神,灑下和風細雨,三人沐浴著和風細雨,在黃土上變成了三葉草,淚水結成了天珠。
江邊一碗水,生長在神農架的黃寶坪、紅河、馬家屋場、小神農架等地。它獨莖圓葉,形像小碗,葉中常聚滿雨水、露水;開淡黃色小花。這種草藥有散淤活血、止痛、止血的功能。傳說神農采藥時,從巖上摔到溝旁。待蘇醒過來,口渴得要命,疼痛難忍。他發現溝邊長著幾棵荷葉般的草,爬過去一看,里面盛滿清亮的露水。他捧著葉兒一氣喝個干凈,頓覺精神大振,又嘗此草,傷口立刻痊愈。于是神農就給它取名為“江邊一碗水”。
文王一枝筆,學名筒鞘蛇菰,別名借母懷胎、觀音蓮。它寄生在神農架陰峪河海拔2000米左右山坡林蔭下的樹根上。因為長得像枝筆頭朝上的毛筆,因此有了這個生動的名字。那么為何冠以“文王”之名呢?傳說周文王訪賢,請姜子牙輔佐他。姜子牙向文王要了支筆,寫下“八百載垂長久”六個大字,就是保周朝有八百年江山的意思。文王把它傳給后人,讓他們愛賢、敬賢。傳到昭王手中后,他不施仁政,取道神農架攻打楚國。在山中受阻時,把這支筆失落在神農架。筆落草中,就生成了草藥。這種藥有治心跳、心慌的功能。
七葉一枝花,為百合科植物,別名很多:蚤休、白蚤休、燈臺七、鐵燈臺等;在神農架又叫海螺七。莖頂葉片一般為七片,其上單生一株綠色小花,故名之。這種藥具有清熱解毒、止痛、解疼之功效,可用于腮腺炎、扁桃腺炎、咽喉腫痛、中耳炎等病癥。為什么它又叫“海螺七”呢?相傳,神農架由海洋變為陸地時,有只海螺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打算追求人間的幸福。退水時留下的一條毒蛇居心不良,追上去纏住姑娘不放。后來海螺姑娘用螺尖刺死毒蛇,自己也中毒身亡。二者就長成了一棵“海螺七”。
珍稀動物與“野人”之謎
神農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了各種珍禽異獸棲息繁衍的好場所。早在寒冷的第四紀冰川期,神農架就成為世界動物的天然避難所,多種動物向此云集。至今這里仍棲息著大批寒武紀留下的珍貴動物。據不完全統計,這里的野生動物達五百七十多種,其中受到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有金絲猴、蘇門羚、云豹、毛冠鹿、驢頭狼、短嘴金絲燕、小靈貓、神農鼯鼠、大鯢、褐尾雞、錦雞等二十多種。
在海拔1500至3000米的大小神農架,活躍著成群結隊的金絲猴。大的五六百只一群,小的二三只一群。金絲猴是世界珍貴稀有動物之一,同大熊貓一樣,只產于我國。金絲猴絕大多數是金黃色,也有少數灰色。《唐本草》描繪它們的形象是:“體不過三尺,而尾長過頭,鼻孔向天,雨則掛木上,以尾塞鼻孔。”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描繪過神農架金絲猴的生活習性:“小者為狖為蜼……居樹上,狀如猿,白面黑頰,多髯而毛彩斑斕,尾長于身,其末有跂,……喜群行。”金絲猴性情頑皮,十分逗人喜愛。據報載,神農架鴨子口曾出現過數千金絲猴云集嬉戲的奇觀。當時,和風細雨,約兩千只金絲猴悠然自得地穿過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闖蕩到公路邊。老老少少金絲猴迎風冒雨,自由狂歡,盡情地飛躍、嬉戲、喧鬧。有的從樹上跳到樹下,有的飛身上樹,還有三三五五齊身飛躍兩樹之間,直把方圓2平方公里的翠林點綴得五彩斑斕。觀者無不驚異,稱之為世界奇觀。
在神農架陰峪河,人們常聽到“娃娃”的哭叫聲,有時少許,有時哭成一片。這種聲音并非發自娃娃,而是發自一種似魚非魚的動物——大鯢。因其叫聲很像娃娃啼哭,山里人都叫它“娃娃魚”。娃娃魚是一種從水中生活的魚類演化到陸棲爬行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它能在水中生活,但無魚腮,卻有四條短而肥壯的腿。它的腳很像嬰兒的腳,有肥肥的腳掌和短短的腳趾。頭寬扁圓,小眼睛,身體扁平,皮膚棕褐色且光滑,背部有深色黑斑。其形怪模怪樣,別有一番情趣。它的肉肥嫩鮮美,營養豐富。它的胃、皮以及膽液是滋陰健身的上等補藥。
最令人奇怪的是,神農架有許多白色的動物,如白熊、白鹿、白麂、白麅、白松鼠、白雕、白獐、白蘇門羚、白金絲猴、白麝、白狼等,在神農架九沖等地還發現了白蛇。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神話劇《白蛇傳》,今天終于在神農架找到了實物佐證。神農架有如此多種白色動物,真是奇而又奇。這些白色動物,到底是由于動物變異產生的,還是一種新的動物,目前還是一個謎。拿白熊來說,人們只知道北冰洋有白熊,可是神農架不僅有白熊,而且存在著相當數量的群體。前幾年捕獲的兩只小白熊的父親和母親,也是白色的,而不是黑熊或棕熊,就是實證。由此看來,神農架的白熊,很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種群。現在神農白熊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野人,被視為現代人與古猿聯結的某種中介,也是達爾文所謂人類進化的“缺環”,一直為全世界所矚目,被稱為當今世界之謎。
自1920年以來,從神農架傳來目擊“野人”的報告已達近三百起,引起國內外人士的極大興趣和高度注意。
197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神農架林區五位同志,從外地開完會返回林區。車至椿樹埡蜿蜒的公路上,時間已近傍晚,但還能看到外界的東西。當車從一個急轉彎轉過來時,突然發現前面有個身高2米多、滿身棕色毛的“動物”向車子直立走來。司機打開車燈,幾個人看清這個東西,臉似人,大腿粗,小腿細,無尾巴。他們判定是野人,就下車分兩路包抄。在離野人不遠處,有人將石頭砸在野人的屁股上。野人驚醒過來,很快地跑了。
1980年11月14日,紅花朵林場工人廖青桂在黃膳溝挖藥挖累了,便躺下休息。朦朧中聽到“嗚”“嗚”的叫聲,起來一看,是一個身高6尺多的紅毛野人。遠處也有尖脆的聲音,在“嗚”“嗚”地叫,可能是小野人。他嚇得連滾帶爬地往工棚里跑。第二天,附近伐木組的李守信,也在此地不遠看到一個紅毛野人。一個月后,上面派人來調查,這時已下了一場大雪,現場雖未發現野人,但發現一行大腳印,走向前面的竹叢和灌木里。
我國曾于1977、1979、1980年先后三次組織了鄂西北奇異動物考察隊。調查到目擊野人者三百人,發現野人腳印約兩千個,發現野人毛發十余種,達上千根,并發現野人糞便和野人修筑的窩,見到野人在百米開外奔跑。野人“毛發”經華東師大生物系電鏡室用三萬倍電子顯微鏡鑒定,發現它與黑猩猩等類人猿有較大差別,在形態特征上接近人類。野人的睡窩用竹子、樹枝編成,顯示出較高的智慧。人類學家周國興認為,野人很可能是古代巨猿的后代。劉民壯認為,它可能是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科系統上的旁支,正處在人類系統的邊緣上。還有些同志認為,野人也不排除猩猩的可能性。當地群眾傳說野人紅毛,分散活動,很像是猩猩。
關于神農架“野人”,古書早有記載。清朝楊廷烈在《房縣志》中說,“房山高險幽遠,石洞如房,多毛人,長丈余,遍體生毛,時出嚙人雞犬,拒者必遭攫搏。以槍炮擊之不能傷”。大概由于“野人”智力較高,加上清代槍炮性能較差,瞄不太準確,因此不易傷著它。而且,在漢代壁畫中也可以找到類似野人的圖形。當然,也有人對神農架野人的存在持否定意見。動物學家譚邦杰認為,野人的傳說是虛幻的,因為迄今為止,并沒有人能出示野人的照片或標本。他認為,既然有目擊野人的報道,那么總應有野人的尸體遺骸,但至今卻一無發現。野人傳續至今,一定要有一定的數量,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而現在看到的多為單個活動,沒有種群不可能延續。
神農架到底有沒有野人?這真是一個謎。
卞和得璧與蒼茫史詩
在神農架海拔3000米高處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有三個長巖體,為貯存月光巖和其它花石類寶石的母巖。八十年代末,經地質科學家考察,這里確實蘊藏著稀有的月光巖。
月光石為稀有礦物。其分子在鈣長晶格中,成細胞囊體,呈定向排列,因此在陽光照射下,從不同方位觀察,便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種變彩特征,恰與史書中對和氏璧的記載相吻合。據史籍記載,和氏璧是一種特殊的美玉,它不僅光彩照人,而且正視為白,側視為碧,色混青綠而玄。故為天下之寶,世人珍愛。在中國古代曾傳世一千一百多年,其間,它演義出許多神奇的故事,并引起后人的不斷研究、發掘。
《荀子·大略》一書最早記載:“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下寶。”《韓非子·和氏》中記敘得更為詳盡: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玉工鑒定后說是頑石,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左腳。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又獻武王,武王以同樣罪名砍掉右腳。至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玉在荊山腳下痛哭,三天三夜,直哭得淚干泣血。文王聽說后派人詢問為何如此痛哭。卞和回答:“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悲也。”再獻文王,文王令工匠認真琢磨璞玉,果得稀世寶玉,遂取名和氏璧。于是,就有了流傳千古的典故“抱璞刖足”。
后來,和氏璧由楚國傳入趙國。秦昭王為得此璧,曾假以十五城池換璧,由此而產生了著名的趙使臣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和氏璧后來終為秦有,并成為傳國之璽,歷經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五代十國,而毀于石敬塘之亂(936)。和氏璧究竟屬于何種玉石,可能產于何地,終成未解之謎。
《后漢書》、《太平寰宇記》等史書說和氏璧出自荊山、景山。現湖北南漳縣荊山麓有“抱璞巖”,相傳卞和在此得璞玉。現代地質學家章鴻劍則認為,和氏璧可能為月光石,出自湖北南漳、竹山一帶基性巖或花崗巖中。但均未得到證實。八十年代末,湖北地質科學家郝用威花費三十多年心血,深入神農架地區考察、探索,終于在板倉一帶發現了月光石。由此斷定這里即是當年卞和得璧之處。
神農架不僅保存了豐富的自然資源,無數美麗的傳說,而且在這里還發現了漢族民間史詩——《黑暗傳》。
在神農架林區,有一些飽經滄桑的老歌手,他們以粗獷雄渾的歌聲,傳唱著“四游八傳”等長篇歌本。這種歌唱主要用于孝事。其時,歌師們打著喪鼓,邊唱邊跳,常常一唱就是幾天幾夜。《黑暗傳》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
《莽莽神農藏瑰寶》古詩句出處:久聞歌師有學問,/能知地理與天文,/今要與你論古今。/什么是黑暗與混沌,/什么時盤古來出身,/盤古拿的什么開天斧,/日月又怎么上天庭?/歌師如果知得這根古,/今在鼓上拜師尊。/……說的是遠古那根痕,/無天無地又無日月星,/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無一人。/乾坤暗暗如雞蛋,/迷迷蒙蒙幾千層。/盤古生在混沌內,/無父無母自長成。/……這悲壯蒼涼的歌聲,加之時斷時續的鑼鼓,回蕩在神農架靜寂的山野,揭開了漢民族遠古生活的奧秘。其中關于神農皇帝的歌唱,與《史記》、《帝王世紀》等古籍中的記述大體一致,顯然非當地歌師隨意編成,而是原有所本。而且昆侖形象不僅突出,且含義用法同《山海經》、《楚辭》中昆侖形象一脈相承,全篇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征。
《黑暗傳》以其放縱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探索精神構成史詩性的問答,從天地形成、人類起源一直唱到各朝代的興衰,它包容了漢族最著名的眾神話,又融匯了當地民間流行的傳說,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其價值與魅力不可估量。經胡崇峻搜集整理,已發表的《黑暗傳》達三千多行。當地農民還藏有不同版本的完整手抄本和殘本,篇幅長達一兩萬行。
民間史詩《黑暗傳》的發現、整理,不僅對研究中國文化史、印證補充中國神話資料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更正了中外學術界認為中國漢族缺乏史詩的論斷。為此,我們更應該感謝神農架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它留給后人多少無價之寶啊!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天安門廣場·蕩蕩乎!“天街”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陶然亭·菊黃佳釀熟一醉一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