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自古出仙人
廬山云霧繚繞,山深谷幽,登山如升仙,歷來以廬山為仙人所居。世傳殷周之際之仙人匡俗即是在廬山得道成仙的。又傳說周武王時的方輔先生曾與春秋時的李聃跨白驢入山,煉丹得道。老子為道教太上老君,其仙跡當(dāng)甚神秘。香爐峰以北之洪井山,為中國著名道教煉丹家葛洪開井煉丹之處。以后的東晉仙人許遜、吳猛、郭璞等人的飛船也曾跌落廬山,成為“鐵船峰”一景。劉宋時著名道士陸修靜建了廬山最大的道觀——簡寂觀。唐宋最壯麗的道觀——太平宮,相傳為“九天使者之宮”,乃唐玄宗所敕建。在屏風(fēng)疊附近,唐代女道士出家者不少。廬山仙人洞是著名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過三關(guān)修煉得道之所,至今猶存。訪仙亭則為朱元璋派人訪問助他作戰(zhàn)的癲仙不遇而建立的,朱為此寫有長文。
葛洪煉丹處
廬山香爐峰之北,東牯山西北有洪井山,是著名煉丹家葛洪開井煉丹之處。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江蘇丹陽句容人,東晉著名道士、醫(yī)學(xué)家、煉丹術(shù)家。少好神仙導(dǎo)養(yǎng)諸法,為葛玄的重孫,從葛玄的弟子鄭隱學(xué)習(xí)煉丹術(shù),曾為參軍等官,因有功而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著有《抱樸子》、《神仙傳》和《金匱藥方》(一百卷,后節(jié)略為三卷《肘后備急方》),此外還曾托名劉歆寫《西京雜記》。其《抱樸子》內(nèi)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他將道教理論加以系統(tǒng)化,并與儒家思想結(jié)合起來。認(rèn)為神仙養(yǎng)生為內(nèi),儒術(shù)應(yīng)世為外,反對玄學(xué)清談。在內(nèi)篇中講了具體的煉丹方法,集魏晉以來煉丹術(shù)之大成。幻想服用仙丹長生不老,當(dāng)然是荒謬的,但在煉丹過程中,葛洪記錄了許多化學(xué)變化的過程與結(jié)果,對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有所貢獻。有科學(xué)史家評論說,煉丹術(shù)即現(xiàn)在化學(xué)的先驅(qū)。葛洪在廬山的洪井山下和杭州葛嶺山都建有“抱樸廬”,筑丹臺,開丹井,悉心煉丹,運用了戰(zhàn)國以來的煉丹方術(shù),并與中草藥研究同時進行,從而對中醫(yī)學(xué)也作出了貢獻。
鐵船金陵來
廬山牯嶺西北,高聳的鐵船峰與天池山并立如門。鐵船峰為一鐵青色懸崖,崖頂巨石如大船,故名。
相傳這鐵船自南京飛來。東晉永昌元年(322)大將軍王敦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奪取晉朝政權(quán),受到大臣許遜、吳猛、郭璞等人反對,王敦于是想除掉他們。他以赴宴為名請他們來為他解夢,說昨夜夢見“一木刺破天”是何征兆?許遜說其夢不祥,吳猛說:“木上破天,乃‘未’字,如動刀兵,未可輕舉妄動。”又問郭璞,郭更直言兇兆,王敦欲殺之。許遜拋酒杯在空中化為白鶴,他們一人騎上一只飛到南京,想搭船回南昌避難,因風(fēng)急浪大,只找到一只鐵皮木船。吳猛駕船,令兩只金龍飛托鐵船,大家不能睜眼,當(dāng)飛到廬山上空時,聽到山頂樹梢發(fā)出的沙沙聲。廬山美景使他們情不自禁地睜開了眼,這一睜使二金龍飛走,鐵船跌落山中。如今從龍首崖遙望天池云海,可見此頂風(fēng)而行的鐵船,明代人孫應(yīng)鰲《鐵船峰》詩曰:“廬岳高峰望不窮,二龍飛去鐵船空。天風(fēng)幸借扶搖力,吹入滄溟作釣翁。”詩人異想天開,想飛上船去釣魚呢。
廬山道觀之最
簡寂觀在廬山山南的金雞峰下,為南朝劉宋時道士陸修靜所建。此觀規(guī)模宏偉,金宮玉闕,依崖六層,有道藏閣、禮斗石、聽松亭、六朝松、搗藥臼、放生池等許多景觀。
陸修靜(406—477),浙江吳興人,劉宋時道士,字元德,謚簡寂先生,宋徽宗封之為“丹元真人”。早年棄家修道,拒絕宋文帝之請,不進宮講道而入廬山修煉。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奉命至建康,居崇虛館廣收道經(jīng),加以整理甄別,集經(jīng)戒、方藥、符圖等各類圖書共1228卷,分為“三洞”收藏,為道藏之始基。其《三洞經(jīng)書目錄》是最早的一部道藏書目。此外,他又編撰儀范、齋戒等書一百余卷,使道教儀式初具規(guī)模。461年他到廬山,在金雞峰下筑廬,撰寫道經(jīng),采藥煉丹,靜心修道,前后一共七年,467年應(yīng)詔去建康(南京)廣集道經(jīng),477年死于建康。臨終前命門徒將他的遺體裝入布袋,投入廬山舊居之山谷中。后葬于舊居崖下,俗稱布袋崖。簡寂觀前有“出米洞”,傳說觀內(nèi)一百多道人吃米均取自此洞,天天出米,有求必應(yīng)。后因一貪心道人,取米到山外賣錢,便再也不出。
清代戲劇家李漁曾從杭州來游簡寂觀,聽到老道慧通對他說了一段唐代會昌年間毀佛時的趣事。當(dāng)時佛像毀光,只歸宗寺留下了一尊銅佛,觀內(nèi)的道士悄悄將此佛像弄來,給他戴上道冠,供奉起來,“天尊原是一矣尼”受到多方指責(zé)。李漁聽后,覺得甚為有趣,即題一聯(lián)曰:《廬山自古出仙人》古詩句出處: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界好話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語,出我先師。
呂洞賓過三關(guān)
仙人洞在牯嶺西北,距花徑一里。傳說唐朝呂洞賓在此修煉成仙,因而得名。
仙人洞是一個天然的石洞,開口于懸崖絕壁之上。此洞上方的巖石狀如佛手,叫“佛手巖”,有南宋寶祐三年(1255)的摩崖石刻“佛手崖”三個大字。清嘉慶以后,才由道士改成“仙人洞”。洞外三尺即為懸崖,在洞旁不遠(yuǎn)處,一塊長石橫在懸崖之上,往外伸出一大段,叫“蟾蜍石”,石上刻有“縱覽云飛”四個大字。石上裂縫處有一古松,即是“石松”。毛澤東有詩寫此奇景:“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洞下懸崖即為萬丈深淵,亂云飛渡,云海茫茫,此景確實奇險。
仙人洞深三丈,深處有“一滴泉”,泉水下有池,圍以石欄,刻有“洞天玉液”四字。洞內(nèi)有石鑿的呂洞賓神龕,呂洞賓的負(fù)劍石雕像挺立其中,此石制殿閣亦稱“純陽殿”。傳說呂洞賓原為唐代蒲州永樂縣人,避亂來廬山隱居,想修煉成仙,在此遇漢鐘離,并欲拜他為師,鐘離送他兩口寶劍,說成仙不易,一要志堅勤練,二要專心無邪。呂洞賓立志修道,日夜苦練,三年來學(xué)得劍術(shù)不少。鐘離又讓他專心修煉,以找到長生木。呂洞賓到處奔波,一日在深山遇虎,急拔雙劍,但劍已插入肉中,怎么也拔不出來,只好赤手空拳勇斗惡虎,終于將虎打死,扔下懸崖。呂洞賓又向前走去,見一深澗,上有小木橋,下為萬丈深谷。呂走到橋上,忽然對面有一美貌女子也走上了小橋。二人相遇,橋窄不能過,那女子站立不穩(wěn)就勢倒在洞賓懷中,說愿以終身相托。呂洞賓連忙把她推開,她以跳澗相威脅,洞賓不為所動,以為如此女子,死不足惜,此女果然跳澗而亡。過了小橋,草叢中又竄出一條大蟒,口吐三尺長劍,張口而來。洞賓躲閃了一陣,只好拔劍斬妖。誰知此時雙劍一拔就出,順利斬除了大蟒。這時忽然傳來“哈哈”大笑聲,師父鐘離站在面前,原來猛虎、女子和大蟒乃鐘離所設(shè)之“三關(guān)”,考驗他是否有道性、膽量和邪念,經(jīng)過兩次考驗,才讓他拔出鐘離劍。師父告訴他,長生木就在此處,說罷乘風(fēng)而去。呂洞賓低頭一看,那大蟒已變成一根長生仙木,他連忙拾起,回佛手巖去了。從此他誓愿度盡天下眾生方始升天。于是去佛手巖繼續(xù)修煉,后來終于成了仙家。因久居洞中,故名“洞賓”。
一說有樵夫曾在仙人洞外觀鐘離與呂洞賓下棋,并參與鏖戰(zhàn)竟日。“山中方一日,世上幾十年”,他下山時妻子已變老嫗,吃了他帶回的仙果,才又變?yōu)槟贻p女子。
竹林寺飛天
在仙人洞北有一小路,竹林絕壁,崎嶇難行。路側(cè)懸崖漫布摩崖石刻,著名者有“竹林寺”、“梵音泉”、“云海”、“同舟共濟”、“天在山中”等等。
傳說“竹林寺”石刻即神話中的“竹影寺”之門額。耳聞木魚聲聲,不絕于耳,其實這是路旁泉水滴于空石上的聲響,如敲木魚,故曰“梵音泉”。傳說此處原有竹林寺,寺內(nèi)有老僧,每天令小僧去三疊泉挑水。小僧見路上崖邊有一紫蘭色小花即將枯萎,即以水澆之,天天不斷。不久,此花變一美女,身著紫蘭色輕紗,前來道謝,說她即是小花所變,原為千年何首烏,如今叫何姑。于是二人說起身世,非常投合。如此天天幽會,有時回寺稍晚,老僧生疑,后探知其事,乃懲小僧不守清規(guī)。何姑前來相救,并向老僧告以真相。老僧暗以紅線系其身,跟蹤夜挖之,放在蒸籠內(nèi)煮食,以便成仙。小僧上山,不見何姑,回寺后聽到她的說話聲,要他打開蒸籠救她。小僧于是打開蒸籠,救出了何姑。何姑將蒸鍋水舀一瓢給小僧喝下,又將剩下的水澆在寺廟一周的墻根處。于是小僧與竹林寺均飛升上天。老僧急忙抓住寺門想跟著上天,摔下跌死。從此“竹林寺”即隱去,至今三疊泉邊觀音洞旁還有“竹影疑蹤”石刻。唐劉長卿有《送靈徹歸廬山》詩:“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枺嗌姜殮w遠(yuǎn)。”即寫此事。據(jù)說待夕陽西照之時,隱約可見空中的莊嚴(yán)寺院,并聞暮鼓鐘聲,此即竹林影寺。附近有訪仙亭,亭下一石凌空,名“游仙石”。
訪仙亭所訪之人傳說為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周癲仙。此仙少時曾患癲狂病,常杖瓢乞食,自號癲仙。朱元璋起兵駐南昌時,周癲仙口唱《太平歌》歌頌朱為“真命天子”,朱即攜之隨軍作戰(zhàn),此人呼風(fēng)喚雨,屢建功勛。后由南京乘舟以解南昌之圍,行至彭澤馬垱地方,見江豚結(jié)隊?wèi)蛩馨d仙大呼兇兆,預(yù)言“水怪出,損人多”。朱元璋大怒,令人捆之扔入江中,翌日癲仙依然完好如故,朱無奈,乃將他放逐廬山。鄱陽湖擊敗陳友諒回南京后,朱派人去廬山查癲仙下落。來人探知他在“竹林寺”,尋跡至此,乃知此寺為幻影。訪仙不見,于是建一座訪仙亭于此。
癲仙何往?人曰他已在仙人洞西南的錦繡峰乘白鹿升天而去。峰上有一臺古名白鹿升仙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在此樹一石碑,上建一石亭,即御碑亭,碑上朱元璋詳述周癲仙事跡,此即有名的《周癲仙人傳》,全文共兩千余字,刻在高1.2丈、寬4尺的巨型石碑上。于此亭可遠(yuǎn)眺長江,近瞰東林寺與千佛塔,為廬山一景。
太平宮·九疊屏
太平宮在廬山西北麓,背倚老君巖,眾山圍屏,風(fēng)景幽絕,唐宋時為廬山最壯麗的道觀。傳說開元十九年(731)八月廿一日晚,唐玄宗夢見一金甲神人從天而降,自稱“九天使者”要明皇在廬山為他建一宮殿,以為上帝巡視人間善惡,五百年后將造福人間。于是唐玄宗令宮廷畫師吳道子繪九天使者形象于紙上,放在后庭供奉,并寫一“九天使者之殿”匾額,令江州刺史去廬山北麓建“廬山使者真君廟”。南宋詩人陸游曾參觀過太平宮的白蓮會。古太平宮有“寶石池”、“劉仙石”、“墨仙泉”、“詠真洞”、“大鐵釜”(千人鍋)、“玉衡”等名勝,惜毀壞,唯有“玉衡”現(xiàn)存廬山博物館中。其為鐵質(zhì)觀天儀器,煉丹時用以計時,亦可觀窺星宿。
唐代道教盛行,不少人尋仙學(xué)道,避世出家。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之女李騰空即在廬山屏風(fēng)疊(即九疊屏)之北的尋真觀出家。無獨有偶,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也同時上廬山學(xué)道,居屏風(fēng)疊之南的昭德觀。二人經(jīng)常聚會,研習(xí)陸修靜編纂的道教經(jīng)典,并以丹藥符咒為人治病。李白曾讓妻子宗化向李騰空學(xué)道,德宗也下詔予以表彰。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廬山泉水清又甘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鄭州之旅·鄭州·悠悠文明八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