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山高水長
名山大川皆有其特色。泰山山水之特色可以“山高水長”四字予以概括。
群峰爭傲水潺湲
泰山主峰玉皇頂雄峙入云,周圍有望府山、瞻魯臺、蓮花山、大觀峰、日觀峰等諸峰拱衛;由東路登山有回馬嶺、中天門、萬丈碑、對松山、十八盤、南天門、月觀峰等陡峰峭壁;沿西路至中天門有扇子崖、傲徠峰等危崖峻峰。由岱頂環望,可見徂徠山巍峨聳立;蒿里山似靈龜臥伏;玉符山層巒嵯峨;五峰山綿亙錯列;婁敬洞山如老龍蟠曲,又似佛座蓮臺;昆瑞山蒼柏迭翠。
在群峰之間,溪谷縱橫,飛流疊瀑,眾多水系給群峰增添了動態美和音樂美。三條著名的山溪即中溪、東溪和西溪沿絕崖峭壁騰躍呼嘯,跌宕而下,沿路構成飛瀑幽潭、明溝暗泉的高山流水景觀。東路可聽鏗鳴金石之泉聲,賞三潭疊瀑之美景;西路則急湍奔注,氣勢不凡。尤其是向有福地洞天之譽的黑龍潭景區,三條瀑布懸掛于百丈斷崖,聲若雷鳴,遠望猶如白龍探澗,因此獲得“云龍三現”美稱;清人玉構題聯曰:“龍躍九霄,云騰至雨;潭深千尺,水不揚波。”白龍池則以優美的傳說而獨享盛名。相傳此池為東海龍王幼子小白龍鎮岱治水之所,故漢唐至宋歷代帝王均派重臣來此池投金龍玉簡,焚燒御香以祀龍祈雨。相傳白龍神曾變作一英俊少年到岱南田家打工,田父見其勤勞忠厚,就把小女許配于他。白龍每夜溉田,卻從無轆轆聲,鄰人疑惑,便于夜間偷窺,只見白龍數丈,銀鱗萬點,寒光奪目,入井吸水后噴吐透畦。窺者見此驚駭至極。白龍知事已泄露,即與妻告別:“我家住傲徠峰百丈崖下”。遂化龍飛去。這神秘的龍潭云煙吞吐,轟雷掣電,古人譽為“龍洞甘霖”,列泰山八景之一。明人袁槍題白龍池贊詩曰:“白龍之潭,淵淵莫測。有禱則應,沛降甘澤。粒食生民,四境既宅,靈承神休,永祀功德”。
東西兩路會合后首先映入游人眼簾的便是云步橋。這里懸橋如虹,飛流似練,形成“云橋飛瀑”的壯觀景色,明詩“百丈崖高鎖翠煙,半空垂下玉龍涎。天晴六月常飛雨,風靜三更自奏弦”形象地描繪了云橋飛瀑的魅力。
千變萬化的高山險峰,色彩繽紛的溪瀑池潭,使泰山的自然景觀充滿了神采妙趣。
盤路風云人翠微
從岱宗坊出發,沿東路拾級而上,過壺天閣之后,山勢陡峭,峰回路轉。至此馬不能登,故名回馬嶺,又稱石關、瑞仙巖。舊傳宋真宗至此,見山勢奇險,撥馬而回;或傳東漢光武帝、唐玄宗至此回馬。嶺東為十峰嶺,因夏云奇多又稱“云巖”。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這里高嶺攔壑,土色黃赤,名黃硯嶺,為中溪源頭。中天門是泰山主峰的屏障,又是東西兩路交匯點。在此觀岳,上可仰視岱頂,但見疊巖翠嶂,云煙橫鎖,飛龍巖、翔鳳嶺仿佛是典雅的畫屏,十八盤垂掛雙峰之間;南天門則酷似神闕仙閣,半隱于云霧之中。林茂泉飛,纜車凌空。下可俯瞰如畫美景,但見傲徠雄峙,徂徠似丘,汶水南帶,平疇無垠。中天門樓閣簇擁,登臨朝觀日出,夕眺晚霞。故有“來到中天,見了泰山”之說。清孔憲彝題刻:“長風莽蕩日曛昽,回指天門又幾重。云海平銷三萬里,朗吟人在眾高峰?!?br>
過中天門有快活三里,又名快活山。久登盤道,忽逢坦途,氣爽景幽,舒暢歡快。西為攔住山。相傳在此住過一對戀人,男名梁秋,女名陽春。梁秋因患麻風病被送至此山,陽春誓死相守,不幸同染惡疾。兩人須發盡脫,奄奄待斃,遂準備跳崖殉情。他們真摯的愛情感動了天神,天神便使之痊愈。這座山沒有攔住愛情,卻攔住了死亡,因而得名攔住山。山腰橫聳一巒,似懸似系,名弄月巖。
快活三里北首為云步橋,過橋有五大夫松、朝陽洞等景點。朝陽洞東北絕壁名御風崖。傳說乾隆帝在此見壁立如削,高曠似屏,崖上古松蟠郁,儀態萬方,不禁詩興勃發,作《朝陽洞》詩并命刻于崖上。后稱萬丈碑。
過朝陽洞,經對松山,便來到有“天門云梯”、“云路千盤”之稱的十八盤。東漢應劭曾描繪道:“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前人相牽,后人見前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庇墒吮P下上望,天門如懸空天上,十八盤似云梯倒掛,古人登十八盤,享驚險之喜外,還有許多感慨,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便是古人由十八盤而體驗到的人生哲理。
登上“萬仞劈險關,云梯架南天”的十八盤,南天門確如通天的大門,門兩側石刻對聯大氣磅礴,聲震山河:《山高水長》古詩句出處: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舊稱三天門,為岱頂關闕。據《天門銘》記載,元代道教首領張志純首創此門,“經構累歲乃成”。如今,這南天門與十八盤被視為泰山的象征。古人贊曰:“睥睨千峰下臨無地,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萬古此山先得日
游岱頂自南天門始,南天門西是月觀峰,意取月出庚明。天晴月朗之夜,由此峰可遠眺濟南燈火,故又名望府山。望府山原稱望夫山,傳說古時一女子被官府霸占,其夫也被打死。女子請求前去向丈夫的遺體道別,趁機跳崖殉夫。她哭夫跳崖之處,便是望夫山。每當云雨初霽、夕陽西下時,置身月觀峰,遠望西北天邊,只見黃河像一條金色的帶子,河水反射到天邊,形成蜃景,稱作黃河金帶。清代詩人元枚詩云:“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br>
由南天門向東北延伸是一段坦途,名天街。這條別開生面的天上街市北依懸崖,南臨深谷,涼風習習,白云飄浮。街上殿宇毗連,錯落有致,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站在街上,俯覽群山若丘,仰觀蒼穹如幕,人高云低,大有舉手捫天之勢。
天柱峰是泰山的最高峰,因峰頂建有玉皇觀而得名玉皇頂。此峰號稱泰山極頂,是岱頂風光的精華與象征。這里有極頂石,原被玉皇觀覆蓋,明代隆慶六年移觀于巔北,使極頂石重見天日,玉皇觀大殿內供奉玉皇大帝神像,觀西北有古登封臺碑,此處是古代帝王封禪之地。觀東為日觀亭。亭內可望旭日東升和晚霞夕照兩大奇景;觀西為望河亭,亭內可望黃河金帶和云海玉盤兩大奇景。天柱峰首出萬峰,氣通帝座,如玉皇殿門聯所言:“地到無邊云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
日觀峰在天柱峰東南,因此峰可觀日出而名。泰山觀日出為無數人所向往,不過在岱頂能看到日出的機會并不多,只有夏至前后的三十來天或冬至前后的四十五天左右能在日觀峰見到海上日出。如今日觀峰東側有觀日長廊,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為觀日出的理想場所。峰北有巨石橫出,名拱北石,俗稱探海石。石長6.5米,上有“絕妙”、“船石巖”及明人題名等石刻。作為泰山觀日出的象征,它已成為泰山主要標志之一。傳說探海石原是探海針,由兩片石頭組成,后來被泰山頂上的王靈觀(即巡邏泰山的神)用十八節鋼鞭把探海針打落了一片,那一片落到海底,只剩下了上邊一片在那里伸著,成為現在的模樣。據說站在這塊石頭上可遙望渤海,故又稱“探海石”。于日觀峰觀日,夜半可見浴日彌望,海水色若鋪金,海島溪山在綠色微茫中如同掣電?!敖鹕珴u淡、日輪浮動,水中如大玉盤,適海濱望而見海,日是也?!边@是魏莊渠所描寫的泰山日出。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币裁鑼懭粘銎婢啊7鍠|為鷹愁澗,煙云縹渺,深不可測。水東北流,入岱陰洗鶴灣。澗東岸北崖有古洞深敞,川林僻曠,塵跡罕至,俗稱仙人場。其北為空明山,中穴通明,日光穿午。
扶桑旭日臨岱頂
泰山氣象萬千,瞬息萬變,大自然為岱頂制造了旭日東升、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碧霞寶光、隆冬霧淞等奇觀。
旭日東升是泰山最迷人的奇觀。拂曉,天朗氣清、萬壑收暝、千巖送曉,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淡黃,又由淡黃變為桔紅。繼而,天空云朵赤紫交雜、瞬息而變,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的茫茫霧氣連為一體,云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交輝。頃刻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海面半吐半吞、欲上而止,恍惚跳蕩,仿佛有二日捧出。明代于慎行在《登岱記》中言:“頃之,平地涌出赤盤,狀如蓮花,蕩漾波面而燁煒不可名狀,以為日耶!又一赤盤大倍于先所見,側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br>
云海玉盤多出現在夏秋兩季。早在戰國時,《公羊傳》中就說,泰山之云能雨遍天下。古人云:“萬古此山先得日,諸峰無雨亦生云?!碧┥街?,千姿百態,變化無窮:有時白云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云翻騰,似翻江倒海;有時如千里鋪絮;有時若大海連綿;有時白云纏繞山腰,狀如達官貴人腰間玉帶,這便是云海玉盤。
黃河金帶,是岱頂另一大奇觀。每當雨過天晴,夕陽西下之際,漫步岱頂,仰觀西天殘云如峰似巒,霞光穿云破霧、五彩繽紛:天際、云海、峰巒盡在燃燒,湖泊、溪流俱成火海。若新霽無塵,舉目西眺,層層峰巒的盡頭,有時還能看到一條金色的帶子:黃白相間、金銀織就,波光粼粼、瑩瑩爍爍,這就是黃河金帶。
碧霞寶光因多出現在碧霞寺東、西、南諸神門外的云霧中而得名,俗稱佛光,也是岱頂一大奇觀。民間傳說是碧霞元君顯靈,其實是光的一種衍射現象。日光斜照在濃霧上面,由于霧氣含水量高,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和光的波長達到一定的比例時,光便發生衍射,形成一個五彩斑斕的光環,將游人及周圍的景物映照在里邊,景色迷人。
紆回鶴徑入蕭森
日觀峰南面,三面陡峭,下臨深淵,舊時常有百姓為禳父母病災,祈求神靈,跳崖以身相許,故名舍身崖。明萬歷初年巡撫何起鳴在崖側筑墻阻攔,更名愛身崖。傳說何起鳴年幼時被父母許下舍身,以拯救病危的祖母,由于一位好心的店家搭救,起鳴才得以活命。長大后起鳴考中狀元,官拜巡撫,遂改舍身崖為愛身崖,后人又在崖上刻“哀愚”二字,以警示眾生。
舍身崖東南有東神霄山,崖懸天半,又名嚇人峰。南巖有影翠石,下為九龍谷。
玉皇頂西,有因狀如老翁傴僂而得名的丈人峰,古時尊老者為丈人。山峰附近有數塊俊秀小石,人稱“老翁弄孫”。自古人們稱呼妻子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或“泰山泰水”,據說是由《漢書·郊祀志》“大山川有岳山,小山川有岳婿山”演變而來。丈人峰上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極”、“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諸石刻。
自丈人峰向北又東約5里許,是后石塢。因在玉皇頂背陰,景色幽曠深奧,故稱為岱陰奧區。后石塢三壁環抱,常有云霧縈繞。古松聳立,毗連萬頃,且各具姿態,差不多囊括了泰山松的所有特點,形成“石塢松濤”之佳勝。怪石突兀,嶙峋如筍,故又有“筍城”的美稱。舊時此處有萬松亭、三官廟、蔚然亭、元君廟等建筑,而今只剩下一片殘垣廢墟了。元君廟遺址后崖壁為玉女山,亦稱天空山,山巔平坦如臺,相傳堯曾登臨此臺,故名“堯觀臺”。臺前古洞幽邃,黃花環繞,這就是著名的岱陰黃花洞。洞頂滲水成珠,滴入洞底深池,叮咚作響,因名靈異泉,又稱來鶴泉。由于背陰天寒,洞內盛夏竟有冰柱奇觀。姚奎《游記》云:“石竇涓涓,凝結玉柱大十圍,高丈余,晶瑩可鑒。”清趙國麟亦在此留下“洞名黃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堅玉柱”的名句。相傳碧霞元君就是在此修真超凡的。洞內石壁上有元君的手印,玉指宛然;洞后有石床,供元君臥息;元君飲靈異泉之水,故俗稱靈異泉為圣水池;洞口獨生蒲墩子草,供元君坐憩。沿玉女山腳東去二十余步,又有蓮花洞,以洞頂石瓣倒綴似蓮而得名;洞內有石乳泉,懸流涓滴。
后石塢深幽奇奧,每年仲秋前后,竟有四季并存的絕妙景色:花的陽春,溪的盛夏,果的金秋,洞的隆冬。清人蕭儒林賦詩云:“石塢松圍萬頃陰,紆回鶴徑入蕭森。凌晨海霧平清澗,向夜江濤卷碧岑。脂落懸崖收圃藥,響連幽洞聽鳴琴。耳根何幸塵緣洗,謖謖猶聞太古音”。
鶴回仙人掌 獨秀數傲徠
泰山西路有長壽橋,過長壽橋西行,只見一峰高聳峻削,如同巨扇,故稱扇子崖,明代楊博題名仙人掌。此峰驚險難攀,須借助繩索由西南角攀緣而上。明代舉人王無欲曾筑室山巔,后又結茅山麓,號“西山別業”。
扇子崖西有傲徠峰,又名芙蓉峰。此峰雖僅及泰山主峰之半,然而犀利崢嶸,傲然突起,大有與岱頂一試高低之勢,故有民諺唱道:“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西南絕壁下有月亮洞,陰森可怖,據說從前洞內臥藏巨蛇,經常向道士乞食。
傲徠峰與扇子崖交接處有山口,山谷后為青桐澗,澗北壺瓶崖危崖萬丈,突兀類古鼎彝狀。站在山口,東瞻扇子崖如半壁城垣,搖搖欲墜;西望傲徠峰似芙蓉獨秀,巍峨雄奇;北眺壺瓶崖絕壁入云,連綿數里。詩人劉應時覽后,嘆為觀止,詠道:“獨秀西南數傲徠,天門洞宇鎮蒿萊。竹林曲抱青峰云,月障高懸碧澗開。石壁谷中云散去,仙人掌上鶴飛回。登臨不盡平生興,對景愧無作賦才?!?br>
環泰諸峰更添勝
昆瑞山為泰山支脈,是我國古代佛教勝地?!端涀ⅰ份d,十六國前秦時竺僧朗曾在此居住。《酉陽雜俎》中說僧朗開發金輿山(即昆瑞山),死后所乘之驢入深山后變成金驢,故又名金驢山。舊傳其谷虎狼出沒,人多執仗結隊而行。朗公建立精舍之后,猛獸歸伏,夜行無恙。在此精舍之中,朗公和隱士張忠朝夕相處。傳說張忠是一位解甲歸田的老將軍,深通佛理。兩人整日談玄說佛,遂成莫逆之交。后來邊關戰起,張忠奉命掛帥出征,在華陰戰死沙場,而朗公仍常站在昆瑞山頂上遠眺,希望他能平定邊關回來。后來,他就變成了一尊山石,屹立在昆瑞山頂,人們把這尊山石叫做“朗公石”。
昆瑞山中群峰對峙,有蒼松、翠柏、飛瀑等景觀,秀色滿眼,清涼宜人。古跡有神通寺、四門塔、墓塔林、千佛崖、九頂塔等。其中四門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最古的地面石建筑,為我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九頂塔以造型華美、設計精巧著稱。
婁敬洞山位于泰山西北麓,因漢高祖謀臣婁敬將軍曾在此隱居而得名。又因山形似老龍蟠曲,如佛座蓮臺、蓮朵,故又名蟠龍山、蓮臺山、萬花山等。傳說春秋時,范蠡伐吳后,改名換姓,來此山隱居。漢留侯張良曾游此山,婁敬洞山因此又名張山。又傳張良與婁敬謀劃,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隱此避秦之害。
婁敬洞山自古有七十二洞之說,著名的有青龍洞、王母洞、八卦洞、火龍洞、仙姑洞、三清洞、婁敬洞、老君洞、朝陽洞、聚風洞等。其主峰為三峰山,怪峰壘列,奇峭峻秀。天燭峰在朝陽洞西,拔地而起,幽洞遍崖,植被茂密,滿谷蒼翠。深秋時節,霜染紅葉,“置身著色婁敬山,紅葉醉倒回家難?!倍嗖识嘧?,美不勝收。
靈巖山位于泰山西北麓,原稱方山。因其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方方正正而名。此山為東晉高僧朗公開辟,他還曾在此建寺院。因其形似神話中的仙山西昆侖,故又稱昆侖山。南朝梁慧皎著《高僧傳》,稱朗公在泰山北巖下說法,頑石為之點頭,從此方山即稱靈巖山。朗公在山中所建精舍就是靈巖寺,德宗時宰相、史學家李吉甫把它與天臺國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譽為“域內四絕”。后經歷代重修拓建,至明初時極盛。今寺內主要有十佛殿、御書閣、五花殿、大雄寶殿等古建筑。
靈巖谷之陽有雞鳴山,其得名與一民間傳說有關。相傳有一伙賊偷東西,剛到山上就聽到公雞叫,急忙跑回山下,竟然發現還不到半夜。群賊于是又回到山上,可是聽到雞又叫了起來,只好又跑下山。這座山從此就叫雞鳴山。其實,據金人元好問考證,是因為泰山高出天半,昏曉與平原地區不同,才導致山上山下雞鳴時間的差異。
萬疊青松千澗月
徂徠山為泰山支脈,在泰山東南,最高峰為太平頂。徂徠山古稱尤徠山,山上多松。《詩經·魯頌》稱“徂徠之松”?!端涀ⅰ酚涊d“山多松柏”。《鄒山記》夸其“猶有美松”。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樊崇曾率赤眉軍駐扎徂徠山,自號“尤徠三老”。
相傳徂徠山原來比泰山還高一頭,后因張果老與碧霞元君爭泰山,失敗后逃往徂徠山,縱容妖魔奸淫擄掠。王靈官奉命討伐,將徂徠山攔腰斬斷,從此徂徠山變為平頂,即現在的太平頂。傳說碧霞元君給太平頂周圍的荒地取名花坡,每年五月來此賞花,來時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留下的車轍印即為車轍山的來歷。為解決澆花的困難,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水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地方,變出兩塊石頭,叫“夾牛石”,阻止牛來吃花。后來,為了感謝百姓建造觀音樓,元君就在花坡上變出兩個大甕,即米甕和面甕,在這兩個甕里種莊稼,每年都大豐收。太平頂上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是元君為方便男女隨從上廁所而變出的,石頭的名字就叫“三人不見面”。
頂東南是貴人峰,奇石突兀,卓然云表,遙望如人立。即古人所謂“泰山有丈人,徂徠有貴人”中之貴人。
徂徠東南麓有光化寺,左右雙峰如抱,前望諸山如翠屏遙列。南麓為礤石峪,群峰簇列,一曲水環,松柏叢蔭掩映,云靄滿谷曠幽,古稱“徂徠第一奧區”。沿谷而上有隱仙觀,明萬歷間道士于蚖虛辟此而居。據傳他晚年不吃不喝,坐化而逝,死后尸身干枯完好,人稱“蟬蛻真人”。
隱仙觀東側嶺上有巨石,為五代高士陳摶酣睡處。南為清風嶺,因高可避暑而名。下為臥石山,奇石絡繹,狀如群羊。徂徠山西南麓,為竹溪六逸遺址。竹溪東南為三嶺崮,其巔三峰突兀鼎峙、高聳入云,又名三臺山。其北巖為獨秀峰,峰下有“獨秀峰”三字,傳為李白真跡。
太平頂西北為中軍帳,相傳吳王伐齊時,中軍設于此,當年赤眉軍也常聚此地。唐朝文人王希夷曾在此隱居。中軍帳之東有金魚石,相傳巖石中藏神魚,一夕風雨交加,巨石自裂,神魚化龍飛去。今壁上有魚狀痕跡,與仆地仰臥石上的魚痕大小相符,赤黃瑩然,金鱗閃爍。其旁有巨石矗立,上立石劍,僅露劍口,傳說當年仙人持劍劈石取金魚,留其劍柄為記。
中軍帳再東為長春嶺,嶺下有徂徠書院遺址,宋初學者石介在此筑室講書,故稱講書堂。此為天平后寨,即樊崇聚兵之地,今有演武場、柱窩等遺跡。中軍帳之北為玲瓏山,秀拔玲瓏,又稱空空山。其上為野人洞,又叫走神洞,唐王希夷隱此,周圍亂石嶙峋,地勢險峻。西為角山,雙峰并峙,如牛羊之角。山上雙石卓立,其上又橫置一石,故俗稱秋千峰。西為竹溪,石介有詩記此:“到頭泉石是吾家,坐石聽泉日已斜。一片青衫非富貴,千竿綠竹好生涯。君曾攬照頭皆雪,我試看書眼亦花。更好結為山伴侶,教他夔益佐勛華?!?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山花爛漫鳥紛飛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南通·崇川福地蘇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