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仙蹤佛跡
泰山上下,廟宇眾多,向有“泰安的神全”的說法。從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碧霞祠,到呂祖洞、七仙祠等八仙遺跡,乃至于兩只靈虎安身的二虎廟,實在是數不勝數。
山靈神仙聚
泰山多神,據說與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故事有關。白牡丹懷了孩子,修真不成,重歸塵世,生了個孩子叫白氏郎。孤兒寡母生活很艱難。后有一個老人告訴白氏郎,他日后將是人王天子,白牡丹得知后大為高興,口出厥詞,被灶王爺告知玉皇大帝。大帝一聽,你有仇報仇有冤報冤,那還得了?遂命雷公電母抽了白氏郎龍筋。白因事先得老人告知,抽筋時緊咬牙關,保住了“金口玉牙”。這以后就忿恨天下神仙,拿了個葫蘆,喊聲“灶王爺進來”就把灶王爺裝了起來,一看“金口玉牙”還很靈驗,就發誓裝遍天下神仙。這一天,裝神裝到了泰山。泰山老母忙使了個計,作法使他燥熱口干,然后化身一老嫗,非得白氏郎叫她“親娘”才給他水喝。白氏郎到了半山腰,見一大門樓,就把裝滿了神仙的葫蘆掛在門樓上,坐了坐,從此這座樓便叫“萬仙樓”。上了碧霞祠,剛要裝泰山圣母,圣母叫道:“白氏郎,白氏郎,你忘恩負義喪天良,拿著葫蘆裝你娘。”白抬頭一看,不就是剛才叫了“親娘”的老嫗嗎?這下才知上當,又悔又恨,葫蘆往下一摔,碎了,里面的神仙這才脫身,四散奔逃,在泰山上一個個安下了位置。
萬仙樓今猶在紅門以北,傳為泰山諸神在此聚會議事、講經。創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下層為跨道石砌拱形門,上層為大殿三間,黃琉璃瓦蓋頂,原祀西天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碧霞元君。樓前路東有古柏三株,像劉關張三結義狀,故稱“三義柏”。這里東臨中溪,流水潺潺,四周綠樹陰森,萬仙樓閣深洞邃,十分清幽。
泰山多神另有一說與孫悟空大鬧天宮有關。孫悟空偷了觀音菩薩的凈瓶,不論什么神仙鬼怪,只要喊三聲,他應三聲,就裝到凈瓶里來了。后悟空被觀音追到泰山,情急之下,把凈瓶往地下一扔,說:“還你吧!”凈瓶碎了。觀音收拾碎片自回天宮修補,而瓶中眾神仙就在泰山安家落戶。從此泰山上三步一廟,五步一院,凡景致優美之處,都給這些神仙占了,于是泰安便有了“神全”的名聲。
香火鼎盛數元君
談到泰山諸神,當首推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元君又稱泰山玉女,民間稱泰山老奶奶。
關于元君的由來,眾說紛紜。清唐仲冕《岱覽》載,李斯隨秦始皇東封,得玉女像于泰頂,因祭之,封號神州姥姥。晉干寶《搜神記》傳其為東海泰山神女;南朝梁沈約《宋書·符瑞》說玉女是天賜之妾;宋李諤《瑤池記》以為黃帝所遣玉女;明萬歷年間岱頂御制銅鐘上有《太上老君說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妙經》,說玉女乃西天斗母精運元氣的化身,在泰山修煉年久,功成道就,受敕“弘濟真人”,“永鎮泰山,助國裕民,濟厄救險,賞功罰罪,自受敕命不得有怠”。而民間則傳說元君原是石敢當的三女兒,住徂徠山。一日在山中砍柴時結識一老嫗。后老嫗告訴元君:你為仙女下凡,久住徂徠已將山勢壓落三尺,不如遷居泰山。元君便移居泰山。不久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選封泰山神主。柴王稱自己早在一松樹下埋有木魚。驗之果有其事,便欲封柴王。元君出來說自己來得更早,并在此樹下埋有一只繡花鞋。眾神下挖三尺,得鞋。原來,元君遵老嫗之言使了計謀,她因此得為主宰泰山之神。
另有傳說稱元君是老佛爺(或稱是玉皇大帝本人)的妹妹。兄妹倆都想占據泰山這塊風水寶地,便以先至岱頂為條件競爭。老佛爺先到,埋木魚為憑;元君后到,卻埋繡花鞋于木魚之下。種種傳說雖細節、人物均有差異,但都是講元君憑自己的聰慧占據了泰山。元君在泰山落腳后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相傳玉皇大帝因未爭得泰山而懷怨,便令龍王水淹東岳。元君憂念百姓,作法使洪水盡入長江,而自己廟宇的“金光普照”匾也被沖到江南,后由江南百姓歸還。又傳泰安一帶本有大湖,百姓進山不便,元君請龍王讓一箭之地,龍王允諾,于是元君一箭射進東海,從此泰安水皆歸東海。據科學考察證明,中生代以前,泰安一帶確曾是一片汪洋,可見該傳說應是相當古老了。
泰山上有關元君的遺跡很多,著名的有岱宗坊和云步橋。相傳元君占山后大肆擴充地盤。姜子牙受諸神之托來為她限定地盤。雙方商定由元君扔一物,以此物所到之處為限。元君要扔石頭,子牙不許,讓她扔繡鞋。繡鞋輕軟,結果僅扔20來里。于是在繡鞋落地處建岱宗坊,成為登泰山的起點。云步橋據傳是元君占山的遺物。元君與兄太陽神爭泰山,以先達岱頂決勝負。元君欲抄捷徑,卻為絕崖所阻,這時一圓木滾下橫亙絕崖,元君因此捷足先登,占山為主,太陽神敗北,只好整日游蕩于天空。此橋被命名為云木橋,后幾經修復,改成石橋,稱作云步橋。
史載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號,并建昭真祠供之,由此香火日盛。昭真祠也幾經改建而為宏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并改稱碧霞祠。明《東岳碧霞宮碑》描繪此祠:“瓊宮銀闕,連嶺披麓,丹青金碧,掩映云霄,香煙若云霞蒸吐碧霞間,是為碧霞元君之宮。”
王母與呂祖
王母池在岱宗坊東北,是一座負山面城、古柏參天、石渠夾徑的古庵。古稱“群玉庵”,唐時稱“瑤池”,亦稱王母池。王母池由來已久,三國曹植“東過王母廬”,唐李白亦“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今王母池建筑為明代遺留的體制,分前后兩院,前院泉水匯集成“瑤池”,其水清澈;后院兩廂房,東鄰“環水”,酈道元《水經注》云:“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正北為王母正殿,金身乃明代銅塑,端正、穩重、慈祥。后院呂祖殿原有呂祖師兄弟及弟子七尊稀世彩塑,故又稱“七真殿”。傳說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將之削去一千八百年道業(有說是五百年,后呂祖食其子白氏郎道業得復),攆于與王母池隔溪相望的一個天然石洞——呂祖洞。八仙殿遂成“七仙殿”。
呂祖殿建在王母池后院,實在有些奇怪。據說王母與呂祖二人向來不諧。王母三月三在此做壽,遍邀眾仙,偏不讓呂洞賓赴宴,指責呂酒、色、財、氣俱全,并舉出八仙醉酒、三戲白牡丹、龍宮取寶、大戰龍王四事做為證據。呂洞賓說:“你開蟠桃會做壽,用這么多美酒,豈不是好酒?九天玄女、各種海仙女神伴著你,你豈不是好色?你做壽收財禮,豈不是好財?你現在跟我大發雷霆,豈不是動氣?”王母無話可說,呂祖遂揚長而去。
八仙橋在王母池東側,橫跨環水。八仙本與泰山關系不大,但泰山道教氣氛甚濃,附會傳說,連類而及。八仙橋的命名可能與呂洞賓的傳說有關。相傳八仙赴天宮為王母做壽之后,呂洞賓提議大家到天下第一名山——泰山修煉,于是大家向玉皇大帝跪請得準,他們便到八仙殿修煉。通往八仙殿的小橋遂名為八仙橋。
王母池后為風景清幽的小蓬萊(今為虎山水庫),東樓下臨溪谷,風物宜人,上有匾,上書“山不在高”。樓下有個不大的水灣,叫虬在灣,俗稱虬子灣。傳說呂祖修真于呂祖洞,食虬在灣的幼龍成仙。又傳呂三游泰山,常在虬在灣旁吹簫飲酒,水底神虬常向他頂禮膜拜,呂揮筆點其額,曰:“功業已滿,就此飛升,此時不走,更待何時?”那條虬在水中一滾,化作一條墨龍騰空而去。第二天,人們在石坪上見到了一首草字詩:“昔年此地我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虬蛟識我顏,使我蹤跡不沉埋。”
泰山西峪招軍嶺下有香油灣,這灣里的水面上經常飄著片片油花。再往上走,飛鴉峰下峭壁上有仙人影。這兩個景致有個傳說。相傳早先有個賣油的經過這里,見二老下棋,遂在旁觀局。看完一局棋,回頭一看,油挑子不見了,溝里出現一個小油灣。村里已變了樣,一問才知道幾十年過去了。據說下棋的二老是呂洞賓和張果老。
寶寺靈宮
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上廟,紅門宮為中廟,靈應宮是下廟。
紅門宮在天階坊北,是泰山中溪門戶,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建無考,明清時皆重修,先是道教廟宇,后佛道合一。廟分東西兩院,東佛寺,西道觀,以飛云閣相連。自閣洞北望,石級綿延,林蔭夾道,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清趙國麟詩云:“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觀萬家煙,平疇盡新綠。”閣后巨石聳列地表,形似泰山峰巒,上刻“小泰山”,古人以此為碧霞元君化身。
靈應宮在泰安市區內社首山東。殿內原供有明萬歷帝朱翊鈞之母李氏九蓮菩薩銅像,現內祀碧霞元君等銅像。靈應宮內古柏銀杏參天,是泰安城區內保存較完整的一組大型建筑群。
傳說老佛爺與碧霞元君爭山不得,就來到岱頂之北20公里處的佛峪北側為自己建寺。看一處風水好,就用腳在東西山崗巨石上踩下腳印定了寺址。至今腳印仍在,俗稱東西佛腳。今佛爺寺,正名是谷山寺,因東有玉泉,又稱谷山玉泉寺。南北朝時北魏高僧意師創建,金代善寧僧重建,元普謹僧又在東北側建七佛閣。后屢興屢廢,盛時僧侶百余名。院內銀杏參天,石臺高筑,臺上原有大雄寶殿三間,正殿前有前殿三間,祀唐魏征等塑像。佛爺寺金瓦玉階,據傳老佛爺去化緣,把金鑾殿搬了來,皇帝只好給他建寺,只比金鑾殿矮三階,這才把金殿要了回去。佛寺當然與皇宮沒法相比,但這傳說也說明了該寺盛時金碧輝煌、莊嚴宏大的面貌。寺東石砌地堰內有一古泉,大旱不竭,泉側嵌碣,上有金代黨懷英隸書“玉泉”兩個大字,俗稱八寶琉璃泉。
普照寺是泰山前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創建于六朝(今猶有六朝古松),興于唐,金大定年間重修,額曰“普照禪林”。普照寺分三層五院,依山為閣,左右對稱,起伏有致,結構精巧。中為大雄寶殿,西院禪房,名“菊林盂隱”,因清詩僧元玉在此遍植菊花而名。禪堂正門聯云:“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整個寺院蔭蔽在青松翠竹之中,清幽靜謐,景色宜人,此外,院內還有篩月亭、六朝松、一品大夫松等名勝。
斗母宮,舊稱妙香院,因東臨龍泉峰,故又名龍泉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建后改稱斗母宮。斗母宮是一個佛道混雜的庵觀。中院正殿原祀千手千眼斗母神像和二十八星宿,后毀,今置智上菩薩。斗母宮背山而居,朱樓紅墻掩映于綠樹翠柏,古色古香,莊重典雅。清宋思仁詩贊:“上方鐘罄出云微,斗母宮嚴靜掩扉。滿澗松洞塵不到,夜深風雨有龍歸。”
傲徠峰與扇子崖交接處的山口前有元始天尊廟,明代王無欲建。原有無梁殿,祀玉皇大帝。據說這座殿曾使山東免納皇糧。相傳明朝皇上欲游泰山,當地人便修了一座大殿,東殿無梁,西殿雙梁,中間隔一座山墻。皇上見后很奇怪,順口說:“山西雙梁,山東無梁”。君無戲言,從此,山東不納糧,山西納雙糧。該廟現存天尊殿三間,原祀元始天尊像;西側有地母宮、呂祖祠、太陽廟、太陰廟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九華山·仙城佛國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千山·眾禪林各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