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棲霞山·“金陵第一明秀山”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2公里處,濱臨長江,青峰逶迤。山大致可分為三峰:東峰形似臥龍,名龍山;西峰狀若伏虎,名虎山;主峰中峰在兩山之間,連帶左右,如同一只欲飛的鳳凰,稱鳳翔峰。此外,棲霞山還有“傘山”(山形像一把張開的傘)、“虎窟山”(以前常見猛虎出入)等古稱。南朝時,因山中盛產(chǎn)“滋潤攝生”的名貴藥草,被稱為“攝山”。齊代,因明僧紹在此建“棲霞精舍”,山因寺而名。
“春牛首,秋棲霞”
棲霞山以秀為特色,尤以秋景最美,明時就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山上林深谷幽,郁郁蔥蔥。春時,花開滿山,鶯啼空谷,叢叢映山紅、杜鵑花等奇花異卉,把山野打扮得分外妖嬈;秋季,楓葉紅遍,層林盡染,遠遠望去,如火燃,如霞涌,映紅半邊天。孔尚任在《桃花扇》里有“放目蒼崖萬丈,拂頭紅葉千枝”的描寫。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此游憩,作詩將棲霞山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畫屏云庵紫峰閣,乳竇春淙白鹿泉。梵業(yè)鐫碑當隋代,凈因舍宅同商賢。更誰鑿壁名紗帽,只恐平原意未新。”這首詩現(xiàn)存于棲霞寺的多寶閣。
乾隆皇帝還在山上建造棲霞行宮,南巡時駐蹕于此。據(jù)史籍記載,行宮的周圍還有春雨山房、太古堂、話夕亭、夕佳樓等建筑,均已毀于兵火。行宮故址不遠的山崖之側(cè)有一塊比較平坦的空地,系“白鹿泉”故址。相傳一年山中水竭,山民追逐一只白鹿來到此處,忽見泉水,因名白鹿泉。乾隆時,曾挖石疏導,使泉水涓涓流出。現(xiàn)泉水已涸。前行數(shù)十米,路側(cè)一黑色石灰?guī)r石壁間嵌有一條黑色燧石,長1.2米,寬6厘米,形如寶劍,稱“青鋒劍”。相傳當年乾隆皇帝駐蹕棲霞行宮時,一天出來散步,到此處略感疲倦,便解下隨身所帶的青鋒劍掛在巖壁上,倚巖閉目小憩。驚醒后一看,青鋒劍化成石劍。
隱士捐梵宇
棲霞寺坐落在鳳翔峰西麓林中,龍山、虎山拱而抱之,玉龍河縈繞其前,龍墻圍護,殿閣高聳,樸實幽雅。山門門楣之上,鑲嵌“棲霞古寺”四個鎦金大字。寺右一古松,蒼勁青翠,相傳為梁武帝蕭衍手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寺左一亭,精致玲瓏,為紀念棲霞寺創(chuàng)建者明征君僧紹而建。亭內(nèi)豎一石碑,即“明征君碑”,高2米多。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書法家高正臣所書,通篇用行書體,飄逸瀟灑。碑的背面,鐫有斗大的“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碑文記載了明僧紹的生平事跡。
明僧紹,字征君,平原(在今山東省內(nèi))人,出身名門望族。因不滿當時朝政,皇帝幾番征聘他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他都“稱疾不就”,隱居起來,世人稱其“征君”、“隱君”。齊建元年間(479—482),他在攝山伐木結(jié)廬。有一自黃龍來此講經(jīng)的法度禪師與明僧紹交往甚密,后來明僧紹就將自己的后院宅第捐獻給佛門,于永明元年(483)“鄰巖構(gòu)宇,別起梵居,聳嶠飛柯,含風吐霧,棲霞之寺由此。”當時,稱“棲霞精舍”。后僧朗法師自遼東來此闡三論之學,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奠定了棲霞寺的名聲基礎。唐高祖時,改名功德寺,增置梵宇四十九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并稱為“天下四大叢林”。其時,明僧紹的后代明崇儼以擅長“方外之術”(巫術)而受到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的寵信,官至正諫大夫,并特令入閣供奉。明崇儼為了標榜自己出身“術士”世家,提出為五世祖明僧紹樹碑立傳,唐高宗不但同意,而且親自撰寫碑文,這就是明征君碑的由來。明洪武二十五年,改為棲霞禪寺。清咸豐年間,寺毀于兵火。光緒三十八年(1908),寺僧宗仰重建。十年動亂中遭劫,1979年重修。
進得山門,迎面即彌勒殿,正中有一尊彌勒佛袒腹大笑的坐像,兩側(cè)有楹聯(lián)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穿過彌勒殿,由正中步上臺階,即到宏偉的毗盧寶殿。所供毗盧遮那佛像連須彌座高達8.6米,金碧輝煌,莊嚴端重。兩側(cè)侍立著梵天、帝釋兩天王以及二十尊諸天像。殿后塑站在鰲頭上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像,左右為善財和龍女,背后是眾多的大小菩薩,為觀音三十二應化身。大殿后有藏經(jīng)樓,正中佛龕供奉一尊釋迦牟尼玉佛,為緬甸僧人所贈。樓下法堂布置不少書畫、楹聯(lián),其中有1979年重修棲霞寺時趙樸初題的一副楹聯(lián):“創(chuàng)業(yè)溯南朝想當年花雨六時朗公講席弘三論;分身還故國喜此日海天一色鑒師行蹤重千秋。”概括棲霞寺的歷史淵源。下聯(lián)指唐代高僧鑒真事。據(jù)《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唐天寶七年(748)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因迷航船漂至海南島,后登陸北返,于天寶十年(751)抵江寧,先住瓦官寺,后應其弟子靈祐之邀到棲霞寺住了三天。現(xiàn)寺內(nèi)“渡海大師堂”還供奉著1963年日本文化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一尊鑒真塑像。
石匠鐫千佛
從藏經(jīng)樓右側(cè)后門出來,便是千佛巖。千佛巖的開鑿較大同云岡遲三十一年,比洛陽龍門早十七年。當初明僧紹創(chuàng)棲霞精舍時,就欲于此造佛像,未果。明僧紹死后,他的第二個兒子、臨沂令明仲璋偕同法度于南齊永明二年(484)在西峰(虎山)石壁上開鑿無量壽佛。佛像身高3.15丈,連座高4丈,其旁為觀音、勢至二菩薩,像高3.3丈。此后,眾貴族紛紛仿效,自永明二年至梁天監(jiān)十年(511)二十八年間,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遙光、梁臨川靖惠王蕭宏等先后組織鑿像,或三、四尊一龕,或五、六尊一龕,大至數(shù)丈,小僅尺許,遠望如蜂房鴿舍。明隆慶年間(1567—1572)以后,又興起在此雕鑿佛像,費用多由太監(jiān)資助。至今,整個千佛巖共有大小佛龕三百四十九個,大小造像五百一十五尊。諸佛造像千姿百態(tài),或端莊,或慈祥,或憨笑,或虔誠。據(jù)古籍記載,當年千佛巖的石雕造像雕琢精致,造型生動,藝術水平是很高的。但因為造像雕鑿在質(zhì)地比較粗糙的長石砂巖上,又經(jīng)風吹雨淋,千百年來,已經(jīng)凋敝不堪,破損不少。
無量殿左側(cè),還有一石匠殿,高2米,龕中雕一持鑿鐫刻的石匠。傳說,他是一位手藝很好的石匠,接受了鐫刻千佛巖石佛的任務。在鑿最后一尊佛像時,老天好像有意為難,錘輕石頭不動,錘重石塊崩裂,老是鑿不好。眼看限期已到,老石匠一急之下,縱身跳進龕里,成了一尊“石公佛”。其實,石匠殿為后人紀念明代石匠王壽而鑿。據(jù)《重修棲霞寺記》載,王壽是棲霞山有名的鑿佛匠人,從萬歷二十八年(1600)至三十四年(1606),他跟許多石匠一道在千佛巖鐫刻佛像。他不僅設計出不少新的佛龕造像,還修補刻鑿了一些受損的舊石龕石佛。他工作認真,技藝高超,贏得僧俗的愛戴。
千佛巖前,還建有精美的石雕舍利塔一座。石塔高18.04米,共七級八面。第一層八面刻有“釋迦本行”故事(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結(jié)構(gòu)嚴謹,形象生動,情態(tài)逼真,具有中國繪畫藝術的傳統(tǒng)風格。第二層的八面刻有天王像、釋迦像、石門等,雕小佛像共六十四尊。一般人認為,石塔為隋代所建,南唐時重修,現(xiàn)存舍利塔為民國初年重修。
二徐“螺篆”與侯李情根
舍利塔右側(cè)佛龕的巖上,有南唐著名文人徐鉉、徐鍇兄弟的題名。二人曾各自注解《說文解字》。在他們的題名后,還有亦治《說文》的近代著名學者黃侃的題名。二徐的題名曾被巖蘚掩蓋,明嘉靖中發(fā)現(xiàn)。明人盛時泰的《棲霞小志》載:“嘉靖中,予與云谷、嵩山二師散步于千佛巖上下,嘆昔人題名近多磨滅,每以沈傳師與二徐之筆跡不可復見為憾。一日忽見蘿根下隱隱見畫如‘徐’字者,及剔蘚視之,則徐鉉、徐鍇二名并列,筆勢有古人螺篆之法,非鼎臣(徐鉉字)、楚金(徐鍇字)不能書也。”
棲霞山還與清初孔尚任創(chuàng)作《桃花扇》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山上白乳泉前原有白云庵,曾在南明弘光王朝做過官的道士張瑤星當年居此。1688年,孔尚任來此拜訪,“數(shù)語發(fā)精微,所得已不淺”,了解了許多南明史料,為《桃花扇》的寫作充實了不少素材。桃花澗附近原有葆貞觀,為當年秦淮名妓李香君舍身為尼的地方。最后,孔尚任以棲霞山撕扇歸結(jié)《桃花扇》全劇:清兵攻陷南京后,侯、李兩人在此相遇,百感交集,被道士張瑤星一聲斷喝:“呵呸!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李香君頓生羞愧,斷情入道,跟卞玉京一起入葆貞觀為尼。“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吹風衣”,后人于此頗有感慨。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靈隱寺·“勝景數(shù)西湖第一”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記》與桃花源